十岁的祭典

十岁的祭典_第1张图片

随手翻开一本短篇小说集,在目录处飘了一眼—《音乐迷杨科》。我是一个不爱看小说的人,总觉的又长,又浪费时间,以至于仅看了一篇,就被里面荡气回肠的悲惨人物结局,为之心头一颤。我记得有人说过看书就先看结局,结局粗俗的不应该读,结局浅薄的书不值得读。恰恰这篇小说不在此列。它的作者名叫一显克维奇,是波兰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典范作家,在1905年,荣获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 叙述的是: 小杨科出生在一个底层贫苦的家庭,他生下来又瘦又羸弱。神父给他起名"杨",象征着爱,也是对天主教的虔诚,意义是你已经是教会的灵魂了,可以随时到那个叫"天堂"的地方。可谁也不能相信,小杨科居然活了下来,谁也不能相信,小杨科居然长到了十岁。他热爱上了音乐,在森林里,在田地里,在任何生活,干活的场所,他都能听到悦耳的音乐,可能他活着就是为音乐而存在。这让我想起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贝多芬,在耳朵几近失聪的状态下,创作出了不朽之作《第三交响曲》。小杨科同样挚爱音乐,做梦都想拥有一把小提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地主夫妇的家里,他见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圣物",他觉得如果能让他的小手去摸一摸,也会激动的颤抖起来。月光下,小杨科被洪水猛兽的欲望驱使下,终于摸到了心爱的小提琴。随之而来的是,苛责,打骂。本就一身羸弱,肺部还有疾病的小杨科,被打的奄奄一息,直至死亡。让我颇为感触的是,这个敏感的音乐天才,就这么夭折。他不该出生在这样的环境。我在脑中萦绕,那些杀死小杨科的刽子手们,内心会不会在某个片刻,升起一丝自责和悔恨呢? 也许若干年后, 爱与恨穿过时间的荒野,它们纠缠,它们分离,它们把彼此打碎,又重新合二为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岁的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