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嘴吃饭的郭德纲,节目上被人怼了。
在选秀节目《相声有新人》里,一对博士夫妇和郭德纲的争辩,在网上引发热议。
这对博士夫妇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丈夫姓李,妻子姓郑,两人在学校的晚会上火过一把,在上海相声圈也算小有名气。
刚登台,李博士就将现场的气氛弄得略微有些尴尬——他在自我介绍后抬手指着对面的评委郭德纲,反问,“您不认识我是吧?”
郭德纲愣了一秒后,巧妙回答:“那今天你让我认识认识。”
这一句“认识”,给了李博士台阶下。
接着李博士将三本书送到郭德纲手里。
“这是我们夫妻俩这么多年写的书,这本是2009年出版的,叫《校园相声学》,这本叫《相声的有限元》,是2012年出版的。”
末了,加上一句:“这本叫《逻辑搞笑实录》,我估计你能看懂这本就差不多了。”
郭德纲回:“太好了,我努力(看懂)”
这本书扉页的照片,随后被网友在微博上曝光。
扉页赠言赫然写着:“赠与相声名家郭德纲老师,看懂难。应用更难!咀嚼咀嚼!”
字里行间傲气不言自明。
节目中,赠完书后,李博士又补了一句,“您千万别撕了。”
李博士在台上发表自己的见解,看起来,对自己的相声理论很有信心。
他说,现如今的相声要么天天说段子,要么抄网络笑话,于是他自己发明了一套相声的公式,印在了衣服上面。
“模拟观众是不是笑得开心,哪个地方是不是需要调整。所以我就把工程学里有限元理论里面所有的公式,全部一个个类比到了相声上面。”
靠着这套非常“学术”的公式,李博士写出了五百多段相声。自信的他还让郭德纲回去问问于谦,“他肯定看过我们的相声”。
对于博士摆出的万能相声公式,郭德纲回:“我们赞成的是,不同的观众,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手段来完成今天的任务。”
对谈中,李博士还出现类似这样的话:
“您有问题,我指点,没事。”
“我们来谈点高级的东西,别老说相声相声的。”
落选后,李博士对郭德纲说,“我真后悔来你这组。”
这次得到的答复很直接,郭德纲带着调侃语气说:“你现在走也来得及。”
临下台李博士还扔下一句:“我们走着瞧!今天是你不让我们过的,明天坐在那个位置上的,也许就是我们!”
郭德纲和这位博士是不是走着瞧,尚未有结论,网上先掀起了一片骂声。
自视甚高、语气不善、举止无礼……带贬义的词语纷纷被贴上身。
比起以公式写相声的专业讨论,令网友气愤的,还是这对夫妇的出言不逊。
2
网上炸开锅,李博士夫妇也坐不住了。
先后几次进行了回应。
在媒体采访中,李博士说,自己不是没素质,只是“愤”到那个分上了。
他还发布了两篇长文自白,直指节目组恶意剪辑,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
并提到节目中送出的三本书,以及强调自己是交大博士,都并非自己本意。
不过,从评论看,网友似乎并不买账,言语间多是对他“教养”和“素质”的质疑。
观众难以接受的点,或许在于,即使视频内容遭到恶意剪辑,节目录制存在剧本,但怼人,在行业前辈面前指手画脚,出言不逊是事实。
抛开对郭德纲的私德恩怨,在李博士看来,自己一手经营壮大的“新语相声”本质上是对传统相声的一次革新。
他说,之所以在节目现场失控,正是对传统相声日趋保守、落寞的愤怒和惋惜。
在采访中李博士说,应用相声公式,夫妇俩的相声段子不仅高产,甚至一度在学校的跨年晚会上创造过每12秒观众就爆笑一次的记录。
只是当掺杂着高深专业名词的公式相声,从校园走向更大的舞台,缺乏相关知识背景的观众,显然难以接受。
从他回应的两篇长文,不难看出他对相声的热情。
只是,破易立难,他在批评以郭德纲为代表的传统相声保守迂腐不懂创新的同时,并没能拿得出更有说服力的作品,反而让自己的相声,陷入孤芳自赏的窘境。
夫妇二人上一秒还在说,自己的相声是“写给零基础的人的”,之后采访又改口自己的受众“以上过大学的为主,看懂作品需要一定的逻辑反应能力。”
两人频频出现,相声是“大众可以参与的小众艺术”这样略显矛盾的话语。
同为交大校友的脱口秀演员史炎谈及此事,就认为近年来李博士有走上“民科”路线的嫌疑:
“基本上就是认为官方是错的,只有自己是对的,拒绝承认既有的专业规范,拒绝专业的基本训练,拒绝同行评议,拒绝专业领域的批评。
民科往往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
而这样的“民科”式自负,归根结底还是认知层面的狭隘,没法对自身能力做出客观评判。
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的Justin Kruger和David Dunning开展了一项心理学实验:
让专业喜剧演员,对30个笑话的有趣程度,进行打分评级并作为标准答案,之后让65名大学生,也来对30个笑话评级,两相对比,对学生的幽默感进行打分。同时,实验人员还会询问这些学生,自我幽默感水平与平均水平相比如何,请他们为自己排名。
结果表明,那些对自我评价偏高的人,往往真实得分较低——他们根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幽默。
在一系列相关研究基础上,研究者总结出了一种认知偏差现象,称之为“达克效应”。
一个人只有真的具备了解某种能力,才有办法精确评估自己是否真正掌握这种能力。
而那些欠缺的人,因不了解也就无法认识自己的不足,易沉浸在虚假的优越感中,高估自己的水平。
“无知要比有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
李博士夫妇十几年来总结的相声理论,也许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另一方面,从头至尾都没有脱离校园的他们,因特定的受众环境而对“相声是否成功关键看商演”的说法嗤之以鼻,这样的观念显得局限。
他在长文中写到:“我想把相声做成一门登得上大雅之堂的艺术,一门可以让父母领着孩子,全家一起去享受的艺术,一门在除夕之夜、全家人围着电视机共同欣赏的艺术,一门能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快乐和幽默、激励和启迪的艺术。”
理想很丰满,真正践行起来未必那么容易。
相声大师侯宝林用了六十年提高相声艺术的品位与格调,真正让相声走进了千家万户;泰山北斗马三立另辟蹊径,身后独创“马氏相声”风靡至今。
相声推广之路任重道远,谁都无法一蹴而就,更无法完全推翻前人的炉灶,另架锅台。
3
自我认知不清的人,也很难认清他人和世界。
笃信自己那一套理论的李博士,不接受外界的质疑,反而对相声界的前辈和同行怀有敌意。
节目里,他表现得难以沟通,极具攻击性和侵略性;对相声界的同行,他开足了火力,嘲讽蔑视。
前面一组参赛者表演完后,李博士不屑地说:
“一个包袱都没笑的,居然能过。”
也难怪台下的选手生气地说,“我们这些爱好相声的人,都被激怒了”。
他们对口口声声说热爱的相声行业,同样缺乏足够的敬畏之心。
相声讲究说学逗唱,这门正经八百的手艺,其中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大有文章。
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说有不同的效果,有的能让人捧腹大笑,有的明明藏着包袱,却硬是让人笑不出来。
优秀的相声演员,少不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后十年功”的基本功磨练。
可是李博士却将相声传统全盘否定。
他在接受幕后采访时说:
“时代已经变了,现代人们喜欢的是真正好笑的相声,不再喜欢唱太平歌词,唱戏那些了,真正的相声属于我们下一代,有科技含量创作出来的,能给人带来思想的相声。”
一些相声爱好者们,却不愿意被他这样代表。
相声泰斗马三立,从年轻一直红到八十来岁。
他的孙子在文章里这样写道:
“像《三字经》《似曾相识的人》《开粥厂》《卖挂票》等这些早期的相声,他几乎每天都在重温,每天都在自己的脑子里给观众'出'。
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把台词一字不落地写下来,就连在哪里停顿、哪里咳嗽、哪里重复他都一一标记出来。
爷爷晚年很少公开演出,是因为他对自己的作品还不够满意,他认为距离观众的期待还很远。然而,当他准备好以后,每次登台都能成为一次永恒的经典。”
真正的教养,与学历无关,与地位无关。
给文章点给赞吧,一颗有敬畏感的心,是永远不会被怠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