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许多小型企业的老板有个共性——他更多的是关注事。
比如自己亲自做营销模式、亲自外出签合同、亲自研发产品、亲自审核财务报表,甚至亲自监督员工考勤。
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
1、为了节省成本。如果各部门都要请一位负责人,成本无形会增加许多。
2、对下属不信任。担心出什么岔子,还是亲自过目比较放心。
3、无人可用。现有的部门负责人能力不足,必须得亲自出马。
这几种现象都可能使得老板参与公司大小事情。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这些事情会占用你大部分的时间。
为什么会这样?
要知道,许多小型企业的老板都是销售出身。这就意味着,老板永远是销冠。如果这个时候,你不做销售,而开始做管理,你就会发现:你不会做培训,不会打招聘电话,不会管理员工情绪,不会做制度,不会设立机制等。但这些工作都没人做,只能你自己做。
想想看,做着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则需要摸索、学习,这个过程不仅漫长而且很煎熬;长期如此,你的销售能力就会因长期搁置而下降,其他能力也未必得到提升。最终导致公司的发展日渐缓慢。
那么,该如何改变这个现状呢?
我们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小企业的老板关注事,大企业的老板关注人。”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老板应该从关注某一件事情转变为关注人,特别是关注人才。
不难发现,企业在10人以下时,老板是最好管理的。这个阶段,公司不需要表格、不需要制度、不需要机制,只需要围绕着老板的中心思想工作即可。也就是以人管人。
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公司人员也会越来越多,企业的管理也就越来越吃力。因为在企业壮大后,会面临着很多问题,如成本失控。企业的人员增加,欲望和要求也会随之增加:公司之前没有补贴,现在要求有补贴;之前没有福利,现在要求有福利;之前没有晋升,现在要求有晋升,等等。员工之间还会出现攀比,煽动情绪:“谁谁谁企业的薪资比我们的高,我们要求涨薪!”
再者就是人事部的能力不足,可能还会招聘到不好的人,如投机取巧的、见利忘义的、作风懒散的,甚至还有三观不正的。
所以,为什么有些小企业,初期发展得稳稳当当,但到一定规模后却破产了。
根源就在于——没有做好管理。
企业在10人以下时,老板尚能面面俱到。但是当企业发展到30人以上时,你会发现自己一个人根本管不过来。这时,倘若你仍使用“以人管人”的方式进行管理,你会因力不从心而导致后续种种问题的出现。
企业规模不同,则需要用不同的管理模式,才能让企业稳步发展:
规模为10人以下的企业
规模为10人以下的企业,老板亲自做管理即可。以成果为导向,把工作安排明确,公司就能正常运转。
规模为15-150人的企业
规模为15-150人的企业,需要进行以下调整:
1、提拔核心干部。
每个部门选出一位核心干部,老板只需管理好核心干部,核心干部再将老板的想法与任务层层下达即可。
所谓核心干部,并不是随便找一个人就能做的。我发现有部分企业的老板,公司到100人后,就会将之前帮他开车的、打下手的、做行政的人,提拔为核心干部,分管各个部门。老板的观点是:“这些人是跟我一起打拼过来的,信得过。”
每个部门选出一位核心干部,老板只管理核心干部,核心干部再将老板的思维与任务层层下发。
核心干部,并不是随便找一个人就能做的。我发现有部分企业的老板,公司到100人后,将之前帮他开车的、打下手的、做行政的人,提拔为核心干部,分管各个部门。老板的观点是:“这些人跟我一起打拼的,信得过。”
秉承着这样的理念提拔核心团队,会有什么影响?
(1)这些人只会做事,不会管人,导致员工没有凝聚力。
(2)这些人从基层一下子升到高层,突然有了权力,当格局与权力不匹配时,就会出现暴政。
最终就会导致:员工人心涣散,怨声载道,还有可能会选择离职。
还有一些老板,过分注重完美。这就造成公司每次开会都是在谈缺点。你得明白,一个企业从开业到倒闭,问题是解决不完的。
所以要慎重选择核心人才,还要会用人的长处、优点,这样企业才能走得更长远。
2、建立公司制度。
可以从制定《员工手册》、《考勤制度》、《入职离职制度》、《薪酬绩效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还可以对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这个阶段,要从“以人管人”的模式转换为“以制度管人”,但制度必须要符合企业价值观和发展要求,否则制度一旦不合理,就会出现承诺不兑现、朝令夕改、处事不公等现象。
3、建立科学的晋升机制。
如果一个公司没有科学的晋升机制,员工会把公司当成跳板,导致公司的离职成本大大增加。
所以制定一套科学的晋升机制,既能帮员工设立目标,还能满足员工的荣誉感,一举两得。
反过来说,如果晋升机制不科学,有可能会出现溜须拍马、打小报告等现象。
人性是趋利的,没有不愿意干活的人,只是你的薪酬激励不到位!
欲望是企业、组织、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组织说到底就是要张扬队伍中每个人的雄心,同时又要遏制过度的野心。
华为不仅拥有充满危机意识的优秀管理者,而且还拥有十几万内心强大的员工,所以,把钱分好,把权分好,把名分好相当重要。
当老板的人,一定要把两个最基本的东西想明白:
一是财富这个东西越散越多;
二是权力、名声都是你的追随者赋予你的。
——任正非
这篇文章来自任正非的内部讲话。年逾古稀的他思想更为深邃,视角也更为独到,在他看来,企业管理遵循的是人性和欲望的逻辑,华为能一路披荆斩棘屹立行业之巅,就是因为团队既能激发欲望,也能控制欲望。
好的激励机制可以让企业自主运转,让员工自发工作,不需要老板事事操心。老板的格局和高度,决定了企业的未来。
建议从企业管理机制方面突破,首先要建立好企业薪酬绩效激励机制,让员工主动自发的工作!
解决方案:
一、建立不同等级的薪酬考核体系
1)入职3个月以上:业绩平衡点为低值(如20万/月),主要关注过程考核指标,比如访问量,跟踪量,考核分值等,设置小额奖励
2)入职6个月以上:业绩平衡点为中值(如40万每月),主要关注效果性指标,比如毛利,回款,培训考核等,奖励力度偏中间值。
3)入职一年以上:业绩平衡点为常规值,比如说可以设置50万元每月,主要关注毛利,回款,培训考核等,奖励制度为常规值
4)高级业务员:一年平均业绩达到500万以上,第二年就可升级为高级业务员,薪酬可增加20%-30%,设置高值奖励制度
二、建立业务经理晋升机制和年终奖分配机制
高级业务员可以升级为业务经理,业务经理则对其下属采用不同的业绩平衡点,等级薪酬也将进一步提高
1)业务经理:年均业绩达到500万以上的业务员,均有机会成为业务经理
2)高级业务经理:一年团队人均业绩达到500万以上,不包含本人业绩,第二年晋升为高级经理,享受更高的提成分配
注释:这种方式是建立在提成的基础上的,年终奖时可以额外奖励优秀的员工。每年的奖励分三年发放到位,如果员工离职,则不再发放奖金
三、建立更高级的的合伙人制度
比如说,高级业务员,业务经理都可以有机会成为内部合伙人,一起分享企业利润红利
个人建议:
可以先做三到五年的合伙人模式,再做股权激励最好。合伙人就是员工自掏腰包入股,但是不拥有公司股份,并且合伙人也不享受剩余价值,而是分享增值部分的剩余价值。我们只需要匹配好企业的分配率、员工的回报率就好了,说现实的一点,只要比员工把钱放在银行的利润高,那就可以。
合伙人模式分两种
1.公司合伙人:作为合伙人分享整个公司的经营成果
2.项目合伙人:只参与具体的项目的利润分成与责任承担
四、建立股份制与期权分配机制
高级业务经理培养年业绩达500万以上的的业务员超过10人的,就可以成为企业股东或者自己成立分公司,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给员工做了3-5年的合伙人以后,根据其贡献,制定不同的合伙机制,可参考以下两种
1.契约:测算公司的股本,签订股权代持合同,让那个优秀的员工成为企业股东之一
2.期权激励:通过三到五年的时间,让优秀的员工不断增加公司股份
总结:现在很多企业很多采用底薪加提成的激励政策,所以,没有让公司二婚员工成为利益共同体,所以就导致很多优秀的员工被挖走。而李太林薪酬全绩效模式,通过使用多元激励模式,达到留住优秀人才,提升企业业绩的能力。
五、PPV量化加薪方案
对于一些刚入职的业务员来说,前三个月比较难,因为业务不熟悉,销售技巧也不熟,所以就很难赚到钱,压力也比较大。再加上企业对员工的开单要求也比较高,所以,一些运气不好的业务员,很难挺过这三个月。但是,如果延长考核周期,企业又容易赔钱。所以,必须要哟花薪酬模式,让员工在开单钱,可以通过承担其他工作来赚一些钱。
而所谓的PPV产值量化薪酬模式,就是指将员工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项目,工作结果等以一种可以量化考核的方式进行利益分配,形成一种多劳多得的利益分配机制,
PPV模式让那个业务员可以做到一专多能,成为复合型人才,同时做更多的事情,也能获得更多的收入。比如:
1)跟单业务员,跟踪生产流程,完成交货,跟单产值工资
2)市场调查员,调研市场,提供完整的市场信息
3)信息统计员,协助统计和分析市场调研的数据
4)客服,对客户进行回访,收集客户反馈
5)分析员,收集外部与内部产品信息,并提供数据分析资料进行数据分析
6)公司里面的行政,后期,美工等工作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担任
没有利益的趋同,就没有思维的统一!!别因为工资设计的不合理,而丧失员工心甘情愿为你拼命的机会,这是最不划算的投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