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放 |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7.7】—— 有教无类与平民教育

【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说:“到了能行束脩之礼的年龄,只要自愿学习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感悟】

一、自行束脩

束脩:①束,束发,脩xiū同“修”,修饰的意思。自行束脩就是“自己可以束发修饰”,早在西汉时期,著名学者郑玄就在《论语》注释中说:“束脩,谓年十五已上也。”原来古人习俗,男孩在15岁以前,头发都结成两个角,向上分开,叫作“总角”;而到了15岁,就必须把头发束成髻,衣冠也要加以修饰,表示即将成人,叫作“束发”或“束脩”。这种发型和衣冠上的改变与修饰,是男子20岁举行的成人“弱冠”礼的前奏,表示15岁离20岁成人已经不远了,应该在仪表上逐渐向成人靠拢。正因为如此,所以古代就以“总角”代指15岁以下的男孩,用“束发”或“束脩”代指15岁的男性少年,用“弱冠”代指20岁的成年男子。②自行检点约束的意思。③脩:干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条干肉。

在古代,到了能行束脩之礼的年龄,平民不能再继续升学。本章反映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另外,没有意愿求教的人,孔子不会过分热心去教导,以免引起反感,或者教导比自己还要高明的人,造成冒犯。有意愿求教时,必须自动表现出来,恭敬而且诚恳,虚心求教。这是一种礼貌。

也有人将“自行束脩”理解为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以一束一束的干肉,做为见面礼。束修的意思,是普通的礼物,并不贵重,却能够表示尊敬和诚意。

孔子三岁丧父,母亲抚养他成人很不容易,孔子深知平民求学的艰难,于是首开“平民教育”。只要自愿学习、愿意自行检点约束的人,孔子都会以“诲人不倦”的态度给以引导。

二、孔子是素质教育的鼻祖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伟大先哲,他认为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盛的灵魂。孔子的教育理念无论对改造社会,移风易俗,还是对发展个人的天性,改变个人的命运都是至关重要的。他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春秋时,礼崩乐坏,孔子首创私人讲学和平民教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贵族平民,都可以来学习,这是破天荒的思想,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教出不少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品学兼优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是对孔子教育的真实评价。

孔子的教育态度是“诲人不倦”,这是爱心与教师神圣的体现,至今还是每一个当老师的人的座右铭;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学而优则士”,学习定位于求上进;

孔子的教学特点是各因其材,学而知之,学以致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教学相长等。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彭放 |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7.7】—— 有教无类与平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