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县的王先生

宛平县地图

“宛平县”是一个在中国历史存在了近千年的行政建制。宛平县的概念最早出现于辽代。宛平二字取自东汉刘熙所撰《释名》:燕,宛也,宛然以平之意。《今县释名》解释为:北方沙漠平广,此地在涿鹿山南,宛宛然以为国都也。故宛平即"宛然而平"之意。辽开泰元年(1012年)改幽都县为宛平县,到1952年宛平县撤销,宛平县建制在历史上共存在了940年之久。


宛平县的王先生_第1张图片
宛平县署旧址

今天说的故事,就发生在1949年,解放前夕,宛平县境内某收煤站。

这天,王先生独自当班。这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个收煤站,矿上出了煤,由赶车的师傅驾着车,送到这里,车要上地磅,得出了重量,记上数,把煤卸在后院的指定地点,空车再上一次磅,扣除车本身的重量,将净重登记在册,定期结算,这就是收煤的基本流程了。

此时兵荒马乱,来送煤的人日渐稀少,王先生正在地磅旁的木桌前整理账目。

就见一人慌慌张张,跑进院门,躲着王先生的目光,向后院煤堆的方向跑去。那人跑步的姿势很是别扭,一手捂着大腿,还要扭身看看院外。

王先生敏感地意识到,他正在躲避着什么人。

话说王先生走南闯北很多年,识文断字,颇有些见识的,就拦住来人。

那人显然吃了一惊,以为王先生意图不轨。

王先生没说话,回身打开地磅的隔板,这个地磅的结构是,地面以下的部分有轴承构件,还有一个狭小的维修人员可以进出的空间。

王先生看一眼来人,对方心领神会。

刚刚把隔板上好,王先生坐回木桌前看账本,院门口就进来了一队持枪的人,其中一人向王先生询问是否见过一人独自进来?

王先生点头,手指后院的方向,一群人叫喊着追过去了。

良久,一切恢复平静,王先生放那人出来,递给他一杯水。对方千恩万谢,就仔细记下了王先生的名字,然后匆匆离去。

王先生知道此事关系重大,从未和人提起过。


解放后,那时王先生已经离开了煤站,自家建了一个石灰窑,石灰是当时老百姓建房的必备材料。

那日王先生无事,正在家中枯坐。

王先生自家有个院子,正房五间,一水的大瓦房,东西还有厢房,进门处有一个影背,上面刻着一个大大的福字。

还有个后院,种了一棵大枣树。

两个陌生人不请自来,那年长的上来就道谢,把王先生都弄糊涂了。

“我们见过?”

对方说:“自然是见过,您是王先生,对吧?”

见王先生真真想不起来,对方不再卖关子,说起之前在煤站被救一事。

因为王先生从未和人说起过此事,连家人都不知道,这么一说,王先生立即认出来人正是当年他救下的那位,那日,对方灰头土脸,衣衫不整,与此时的器宇轩昂、泰然自若判若两人啊。

对方姓丁,是地下党员,当年被救归队后,一直在宛平县和周边坚持斗争,直到北平解放后在被分在政府某机关任职。

之后,他一直坚持寻找当年救他的王先生,托了不少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还是找到了。

自此,王先生有了一个在城里当官儿的熟人。

前面提过,王先生曾经走南闯北,早年间是个生意人,挣了些家业,才在村里盖起为数不多的大瓦房,家底也还算殷实,也才有能力建起自己的石灰窑。

王先生有个好习惯,爱看报纸,他和附近火车站上的职工是朋友,人家看过的报纸就直接送给他,他则每天上午花固定的时间认真阅读。

有一阵子,他体会出国家正在鼓励经济建设,就扩大了石灰窑的生意,又有一阵子,他觉得形式有些变化?但又吃不准。

恰有一日,丁先生来访,聊了一个小时,又急急地离去了。

随后,王先生终于同意把石灰窑以很低的价格卖给了一直很想买石灰窑的天津的合作伙伴,对方很满意,因为石灰的生意好,根本不愁卖。

之后的事情,是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

又过了些日子,就开始了政治成分的划分,王先生因为曾经经过商,但是现在确实也没有其它资产,几经商榷,给定了小业主。

王先生的子女也因为小业主的成分多少受到了一些影响,但还好,总算工作的工作,上学的上学。

村里其他和王先生类似的则没有王先生幸运,有一位还因此彻底疯掉了。

王先生出生于1900年,庚子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义和团运动,和列强组建联军进入中国的那一年;育有一子一女;培养女儿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高级工程师;王先生一生勤俭,劳动不辍,衣食无忧,享年八十有三。

有人说:冥冥之中,王先生救人有功,终有回报,正所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善哉善哉。

你可能感兴趣的:(宛平县的王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