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立敏|静而后能安

李克富||我想静静却不能

李克富||当心理咨询师的帽子绿了(原题为“这不仅仅是一个考题”)


我想要静静,有时却不能得。有时是因自己的心乱了,有时是暂时找不到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当人面对创伤事件时,会经历五个阶段——否认、怨恨、妥协、抑郁、接受。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会经历感性反应、理性反应、悟性反应。而这些阶段,越往后,越需要“静静”。

比如昨天我所写的亲子之痛,就经历了这些阶段,而且正在经历着。最初,当意识到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最直接的反应是否认——怎么可能,怎么会这样!然后,开始怨恨——都怪两地分居,他爸爸忙于工作,和孩子交流太少;以前,自己不懂真正地陪伴,只要求孩子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各种后悔,内疚,自责。这一些再逐渐成了妥协——有什么办法呢?和孩子各让一步吧,改正自己性格中的不良因素吧,同时,他们也得做出相应的改变。这个过程中,就伴随着抑郁,情绪低沉,有挫败感,觉得无力、乏味等等,最终到现在的接受——已经这样了,积极想办法,弄明白最重要的是什么,最起码不重复以前的做法,然后,积极地去尝试,去做,向着阳光、积极、正向去努力。每个人都需要时间来疗愈,成长需要一个过程。

而修复内心创伤的五个阶段,我感觉,并不是截然分明的,有时会交互出现。比如抑郁的情绪有可能会在各个阶段都有。

各个阶段必不可少的都是“静”。因为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社交焦虑和羞耻

在社会心理学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个体产生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的主观情绪体验,为社交焦虑。产生这样的情绪,每天各种活动比如:走路,购物,社会活动甚至打电话都是很大挑战,不仅与“权威人士”交往困难,与普通人交往也会出现问题。个体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绪体验,通常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形成过程比较复杂。成长过程中经常受挫折、缺少社会支持、自我体验情绪强烈、自卑、模仿与暗示都可能强化社交焦虑。

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绝望等,认为自己对什么都无能为力。公开的情景会易化羞耻感,所以减少羞耻最容易的一个办法就是自我孤立,远离他人。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力量,过少或过多的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都对个体发展不利。

从心理学的视角,社交焦虑与羞耻都是一种情绪体验,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后者是一种能改善自我的重要力量,每个人成长中都必然伴随这些体验。

那句反问:“如果您高考成绩不理想,会不会抑郁啊?”

这是将来访者从理性反应带回到感性反应中,理性反应过强的人,感受性往往比较差,而人是为“情”“欲”而活,体验不到对方的“情”,沟通中便会出现一些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索立敏|静而后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