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做朋友,就是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自从开始读《把时间当做朋友》之后,获得了一个新技能——将时间切片。具体方法是,每天在开始一段事情的时候,随手在timetrack上按下启动按钮,结束后按下关闭按钮并简单地记录标签以及事由。然后每天晚上都会看看今天的时间分配比率,然后和过去几天做做比较。最后在一种满足感中迎接第二天。

记得刚刚参加工作时也做过类似的事情,但心境和收获却完全不一样。那时是虽然每天都很忙碌,但总被领导批评没有效率,于是想到把每件事以及所花时间记录下来,以后再有人问起就有了证据。因为是准备着给别人看的,对于自己来说并没有从中有其它额外的获益,所以稍微心情好些,领导和同事多认可些,马上就放弃了记录。而且工具非常原始,无法像现在这用通过APP来进行分类和统计,所以几乎不会看第二遍。这与现在每天都乐此不疲地主动记录,并翻来覆去地查看记录并思考如何改进真是天壤之别。曾经我只把这项活动当成一个挡箭牌、一个安慰剂,而现在它成了我亲密的战友,我们一起完成了许多让我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现在回想起来,我是沿着这样一个路径重新发现这位战友并体会到它的好处的:

1. 陷入困境:新项目启动后,虽然工作量大增,每天得晚上十一二点夜才到家,但自己对实际进展很不满意,又一时找不到有效突破口,一度陷入低落地情绪中。

2. 深刻反思:时间一长,就不由地开始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错。因为涉及的因素太多,我只能向着问题的源点一步步摸上去寻求答案。比如到底这个项目是不是在目标上就错了?还是只有我认为这里有问题,甚至夸大了这里面的问题?

3. 向外部求救:在从团队内部找不到答案的是情况下,我意识到需要新的视角来启发自己。于是一边找朋友聊天,一边头脑思考更多可以商量的人。

4. 改变预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出路,所以我才取另外一个策略,放弃直接去解决问题的想法,先从改善自己的状态入手,至少让自己每天重新收获一些成就感。后来发现这一点太重要了。

5. 重建目标:我甚至会搁置问题去寻找另外的成就感。于是开始将自己的视线重新拉回到自己的时间安排上。重新开始借助Ominfocus来安排自己的成就时刻,也重新产生了期待提升时间管理能力的动力。但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更加纯粹地站在自己的角度,而非单纯地为了提升工作效率。我也意识到,自己真正期待的,是对自己人生极大的掌控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比别人更容易受到无力感带来的消极影响。我还想起了自己创业的那段日子。我开始重建目标,并寻找帮助实现目标的各种帮助。

6. 偶然相遇:我并不羡慕大家眼中,绝大部分的成功者。因为我不喜欢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所付出的代价——自由。越来越明白自己是这样一个“毫无大志”的俗人之后,开始不断收集信息,直到在网上重新遇到了《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它的出现非常巧合。忘了是哪天,脑子里一直有个短语就是“和时间做朋友”,然后就上网去看看到底能找到什么。我找到了这本书。里面的一段话深深地吸引了我——“所有的人,连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德罗维奇·柳比歇夫亲近的人在内,谁都没有想到他留下的遗产有多大......”。一个人是如何把时间用到如此地步的?他为何对时间如此敏感又能泰然自若?我被一个个这样的问题激发,我想我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完成的挑战。

我就是这样进入到现在的状态——在出门去公司前,用一篇能够与自己真实对话的文章来让自己提前收获今天的成就感。

而且现在的我很渴望遇到一群与我一样渴望完成这样一个人生挑战的朋友。网上找了一圈,没有合适的社群可以加入,于是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切入点就是从共读《把时间当成朋友》这本书切入,一起打卡、一起分享对时间的感悟。时间不长,今天是第三天,已经有朋友开始打卡和分享。我也开始在这里,借着重读与更多朋友交流,欢迎更多同道的朋友的加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与时间做朋友,就是做自己生命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