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三国志》里面的孝道

2019-06-01

《弟子规》里说:“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弟子规》把孝放在首要的位置,传颂至今,《围炉夜话》里也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我国古代有著名的24孝,“举孝廉”曾经是古代的一种入仕途径,现代也有评选孝心人物的举措。自古及今,孝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倡导的美德。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孝呢,《三国志》给了我们一些答案。

孝,就要生死与共。《三国志》中有一个叫司马芝的人,当时和家人避乱于荆州,遇到了强盗,同行的人都抛弃家中的老弱病残仓皇逃走,只有司马芝留下来陪同自己年迈的母亲。最后强盗也被他的孝心感动,认为“此孝子也,杀之不义。”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当父母身强体壮能为他们创造财富、能为他们带孩子操持家务的时候,就争着让父母跟自己一起生活,一旦父母年老多病的时候,便推三阻四,视父母为沉重的包袱,一而再再而三的要甩掉这样的包袱。真正的孝应该体现在父母需要的时候,当父母没有经济能力的时候,做子女的应该承担父母的生活费用;当父母生病住院的时候,做子女的应该细心照料;父母走不动的时候,子女就是他们的拐杖。

孝,就要永远呵护。《三国志》里有一个叫王褒的人,他的母亲在世的时候怕打雷,每当打雷的时候,王褒都会跑到母亲身边给她壮胆。母亲死后埋在了山林里。每当下雨打雷的时候,他就跑到母亲的坟前,哭着对母亲说“母亲不要害怕,孩子在这里陪着你呢。”从王褒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母亲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呵护,他的事例告诉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对于父母的关爱,不能是粗放的,一定要细心周到。父母的喜怒哀乐要铭记于心,父母的衣食住行要安排妥当,父母孤独的时候要陪伴,父母担忧的时候要安慰。

孝,就要忠于父母。俗话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面对年迈的父母,看到他们皱纹纵横的容颜,听到他们含糊不清的声音,当我们发现他们再也不是记忆中的父母,我们是否会心生厌恶?当我们衣冠堂堂的和同事走在大街上偶遇步履蹒跚的父母,我们是否有点不敢相认?让我们看一看曹奂吧。曹奂是曹魏的最后一个皇帝,他当上皇帝之初,父亲按照惯例向他称臣。此时身处万人之上的曹奂没有被皇位冲昏头脑,他明白父亲永远是父亲,于是他劝说父亲不要向他称臣,他永远都是父亲的儿子。

孝,就要铭记于心。孝不仅仅是表现在父母在世的时候,当父母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怀念父母呢?王修,三国志时期非常重情义的一个人,他的母亲在社祭那天不幸去世,每到这一天他都非常悲伤,他的孝心感动了乡邻,他们就取消了社祭活动。同样,王褒在父亲死后也是哀伤不已,创造了“泣泪染柏”的故事。虽然现在没有“丁忧”的旧习,但是对于故去的父母的纪念活动还是应该有的,每年的清明节,父母的忌日,是否应该静下心来留一些时间给逝去的亲人呢?

当然孝还体现在对父母的悦和对父母的顺上。悦除了让父母心情舒畅外,还表现在让父母放心,安心,不担心。子女工作的稳定,身体的健康,与兄弟姐妹及家人的和谐相处,良好的社会关系都会让父母为之心悦。顺,包括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不以己之见强加于父母,尊重父母的习惯,善待父母的亲戚等。

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诠释了孝的真谛。陈斌强,用瘦弱的肩膀背着母亲,每周往返于30公里的山路中;朱晓晖,带着瘫痪的父亲住在车库里12年。无论是《三国志》以及24孝的黄香等人,还是现代的陈斌强等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愿普天下的人,都能尽己之力做孝顺的儿女。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出《三国志》里面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