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8)写了7篇文章之后,我发现一个问题(1006字)

从2月18日开始,在连续写完7篇文章之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如果没有拆读《番茄工作法图解》这本书,我恐怕3篇文章都写不出来。

拆书本来是一个能刺激和督促自己坚持写下去的好办法,但是写完5篇拆书稿之后,我意识到,这个活儿并不适合我。

当然,得出这个结论,我也是费了一番功夫的。

首先,我认真的去搜集征集拆书稿的平台,想了解拆书稿的写作要求和套路。毕竟写完这5篇,我感觉自己的碎碎念不仅没人看,还让自己在写作的过程中无比痛苦,多次想放弃。

我在一篇解读拆书稿和听书稿的区别的文章中,敏锐的发现了一句话:“如果你喜欢小说,又很感性,却偏偏去写逻辑推理就会很痛苦。”

我终于为自己这几天来的痛苦写作找到了答案。

我在2017年初来的时候,还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欢写什么,在混了几个月之后,发现自己写的小说明显比观点文、读书笔记和散文受欢迎,甚至曾经一度成为短篇小说的推荐作者。

可惜我这人做事没长性,写了不久就走人了。

这几年断断续续的写小说,也签约了《西北作家》杂志,还在其他公众号发了不少。投出的小说还真没大有退稿,只是越写越觉得没有了激情,卡到瓶颈了,想换个思路,重新找找感觉。

来到齐帆齐老师的微课堂,想换换脑子,结果上来写的几篇文章自己都不喜欢,而同时投给杂志社公众号的小说,又发表了。彷徨中,终于看到了上面的那段文字,为自己找了个体面的台阶和借口。

其实,写作的初衷,无非因为喜欢和热爱,如果没有这个原因,写作就会成为负担。

也许在这个励志的时代,我们喝了太多的鸡汤,总是相信只要我努力了,就一定会成功,其实不是。

我见到不少作者既能写故事,也能写观点文,拆书稿也写得一级棒,可我做不来,脑子里真的缺乏逻辑思维的那根弦。

今天安静下来,好好的想了半天的时间,觉得除了找到一个不擅长写书稿的理由之外,其实主要原因,还是自己输入的内容太少,所以才会有水枯石干的感觉。

但是写小说、故事,想每天日更,也是做不到的,不是说齐老师要求高,而是本人能力不够,还没到日更不断的水平。

在这个超长的假期里,我再一次对自己按了个暂停键,我需要去输入一些东西,来填充和丰富自己的内在知识储备。

这是今年来最大的收获了,虽然我是一个不善于归纳总结的人,总喜欢在相同的水坑里反复跌倒。

碎碎念只能用来打卡,也可以作为一个树洞,倾诉自己每天的喜和忧,让人保持一个天天写字的好习惯,却无法高质量的完成一篇好文章。

希望今天的感悟,能为自己后面的写作,带来改变和进步,2020,加油!

你可能感兴趣的:(齐帆齐微课(8)写了7篇文章之后,我发现一个问题(100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