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那个比特币

这不是一篇项目评测
这是一篇关公门前耍大刀的练习戏文
请谨慎观看

比特币作为区块链世界第一个落地并成功应用的项目牢牢的把控着自己江湖老大的地位。虽然市值份额在缩水,但是无论总统还是平民谈论区块链时,总会提及比特币,甚至认为比特币就是区块链本人。

那么当年的中本聪到底给比特币赋予了什么样的神奇灵魂和肉体呢。

为什么有比特币

中本聪的白皮书如是描述:

互联网上的贸易,几乎都需要借助金融机构作为可资信赖的第三方来处理电子支付信息。虽然这类系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运作良好,但是这类系统仍然内生性地受制于“基于信用的模式”(trust based model)的弱点。我们无法实现完全不可逆的交易,因为金融机构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出面协调争端。而金融中介的存在,也会增加交易的成本,并且限制了实际可行的最小交易规模,也限制了日常的小额支付交易。并且潜在的损失还在于,很多商品和服务本身是无法退货的,如果缺乏不可逆的支付手段,互联网的贸易就大大受限。

翻译称为白话就是,我们货币流通虽然实现了电子化,但是在流通的时候依然需要金融机构做担保,成本高,歧视小额支付用户。最重要的缺陷是金融机构可以做恶,所以欺诈的情况时有发生。

那么中本聪希望设计的是什么样子的电子现金呢。

一种电子支付系统,它基于密码学原理而不基于信用,使得任何达成一致的双方,能够直接进行支付,从而不需要第三方中介的参与。杜绝回滚(reverse)支付交易的可能,这就可以保护特定的卖家免于欺诈;而对于想要保护买家的人来说,在此环境下设立通常的第三方担保机制也可谓轻松加愉快。

这里说的就是: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回滚的电子货币。

班门弄斧:当年中本聪关于电子货币必要性的论述,强调更多的是金融机构这个中心化组织主导下货币系统中存在的信任问题。

比特币发展到今天在中本聪当年没有提到犄角旮旯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消除了跨境和跨行交易的难题。白皮书中并没有提到中央银行发币的弊端,通货膨胀等等,或许在设计比特币的时候中本聪并没有那么大野心,连他自己也认为这是一个试验品。事实上在实际的流通中,参与者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无心插柳柳成荫!

开发团队

比特币的诞生是中本聪先生或女士的杰作,也有人说是中本聪们的杰作。无论如何,从今天的角度看比特币的开山鼻祖是成功的。但是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功劳都归功于中本聪本人。

一将终成万骨枯,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拍死在沙滩上的先烈们:

比特币白皮书最早发布于“密码朋克”。
比特币之前有数十个数字货币和支付系统以失败告终。
Ecash (David Chaum)付款方匿名,收款方非匿名。得到各方支持,最终因无市场需求而破产。
英国密码学家Adam Back 1997年发明了哈希现金,用到工作量证明POW。
Haber/Stornetta 1997年提出时间戳。
戴维 1998年 B-money 点对点交易和不可更改的交易记录。
Hal Finney 2004年加密现金,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工作量证明。2014年去世并冷冻。

中本聪集合时间戳/POW/非对称加密/UTXO发明比特币。中本聪自然非常厉害,但是如果要说开发团队,“密码朋克”的这些朋克们也功不可没。这个些开发者们拿到现在依然是牛逼闪闪的大牛,有这些大佬的背书,比特币即是出现在2018年,依然是炙手可热的项目。当然现实世界中没有如果。

中本聪隐居后开发任务流转至比特币Core团队,因为去中心化的特征,Core团队对与比特币的控制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强。社区中的矿工团队,比特币相关的大公司以及Core团队形成了制衡的局面。

Core团队也不是什么纯粹的理想主义的开发者,Core团队中的好几名成员都在研发闪电网络的公司Block Stream工作,所以希望推广闪电网络以赚取专利费。

班门弄斧:不团结的社区也成了比特币最大的不确定因素,这也需就是去中心化的优势也是缺陷。由于这个原因,比特币现在已经分叉了若干次,希望Core团队提出的进化方案能够顺利实施。

比特币的技术革新

比特币的白皮书中明确提到的技术革新是:

时间戳服务器:通过对以区块(block)形式存在的一组数据实施。
随机散列而加上时间戳,并将该随机散列进行广播,每个时间戳应当将前一个时间戳纳入其随机散列值中,每一个随后的时间戳都对之前的一个时间戳进行增强(reinforcing),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链(Chain)。
工作量证明机制:引入了对某一个特定值的扫描工作,比方说 SHA-256 下,随机散列值以一个或多个 0 开始。那么随着 0 的数目的上升, 找到这个解所需要的工作量将呈指数增长,而对结果进行检验则仅需要一次随机散列运算。
最长链原则:如果想要对业已出现的区块进行修改,攻击者必须重新完成该区块的工作量外加该区块之后所有区块的工作 量,并最终赶上和超越诚实节点的工作量。我们将在后文证明,设想一个较慢的攻击者试图赶上随后的区 块,那么其成功概率将呈指数化递减。
还有没有在白皮书中明确提及的非对称加密技术。

班门弄斧:这些技术已经成为后来区块链行业的基石。比特币是一种技术革新的合集,虽然从现在看有些技术有着一些缺陷,但站在2009年的原点这些肯定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也正因为如此,比特币没有成为第N+1个失败的电子货币。

激励

白皮书中的激励机制写的较为简单:

每个区块的第一笔交易进行特殊化处理,该交易产生一枚由该区块创造者拥有的新的电子货币。另外一个激励的来源则是交易费(transaction fees)。

实际的激励机制:
总量2100万枚,起初的奖励50枚一个块;21万个区块减半,4年减半;
2140年全部挖出,交易时矿工收取手续费;交易越频繁,手续费越高;
2140年后,完全靠交易手续费维持出块。

班门弄斧:比特币除了价值传递之外,我认为最有创意的应该是利益捆绑。让参与者和项目方(按照去中心化的思路是没有项目方的)成为利益共同体。

比特币起初设计的时候,希望每一个参与者都成为记账权的获得者,同时也称为受益方。这样无论谁做恶,都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虽然由于矿机和矿池的出现让这种关系出现弱化,但是从设计的角度来看是非常符合人性的一种办法。

所以,区块链项目方需要的不单单是技术。

竞争

比特币在不断的进化,同时也是在不断的暴露问题。
比如:POW的耗电,交易拥堵,匿名性不够强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分叉币(EG: BCH),出现了匿名数字资产(Dash/Monero/Zcash)等等。虽然竞争加剧,但是比特币江湖老大的地位一直稳如泰山,原因有三:

第一:社区建设。分叉币显然拥有更完善的技术,为什么大多数分叉币都不了了之,因为比特币已经拥有了区块链世界最庞大的用户群体,大家已经是附着在这个生态上的利益共同体,从筹码集中度上来讲,比特币也是最符合去中心化思想的数字货币。区块链世界什么值钱,更多人的共识和认可。

单单Coinbase和Blockchain两家钱包平台的用户就已经达到了近2000万。除了这些常规用户之外,BitFlyer、Bitfinex和Bitstamp等比特币交易所和交易平台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投资者,他们将比特币视为一种投资品。

据比特币线上社区用户提供的信息图显示,比特币的用户基础已经超过了挪威和芬兰等许多国家。

最初那个比特币_第1张图片
比特币规模.jpeg

第二:不断进化。但是不能否认,有些分叉币已经有逆袭的潜质,比如BCH。现在流传很广的一句话:要么进化,要么去死。BTC不会选择去死,BTC也在做很多相关进化工作,正因为如此大家才能相信BTC红旗不倒。
第三:功能转换。最初比特币被认为是革美元的命,革软妹币的命,革全世界的命;后来比特币被认为只是新生的一种货币;再后来,比特币大多做锚定其他的数字货币。明显的看出,对交易转账的需求是持续弱化的。比特币最后到底会成为什么样的角色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但是这个进化轨迹正在回避自己与生俱来的弱点。

综上,比特币是第一个成功落地的区块链应用,技术硬,用户广,激励丰厚。比特币在当时的阶段,选择了最恰当的技术和模式,为区块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虽然比特币有一些瑕疵,但是比特币还在不断的进化之中。它依然是币圈和链圈的定海神针。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初那个比特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