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读经典 |《民主主义与教育》(四十六)

      第22章:个人与世界

      作为纯粹个人的心灵

      工作与闲暇、知与行、人与自然之间的分裂所造成的各种影响。这些影响导致把教育内容分成互不相关的不同科目。这些影响也可以在彼此对立的不同哲学流派中找到,身体它们把身与心、理论知识与实践、身体机制与理想目的彼此对立起来。

      哲学的这种二元论的最终结果就是把个人心灵与世界进行截然的划分,又把每个人的心灵进行截然的区分。除了偶然会论述教育意义之外,心灵与世界对立的二元论哲学隐含着错误观念,即对知识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个性或自由与社会控制和权威的关系存在着错误认识。

      把心灵等同于个人的自我,同时把个人的自我等同于私人的心理意识,这是新近才有的事情。在古希腊和中世纪时期,把个人看作神圣的智慧得以发挥作用的载体更为普遍。个人并不是真正的知者;知者是通过个人发生作用的理性。个人的干预会承担风险,并且只会损害真理。如果是个人而不是理性“知道”,那么,自负、谬误和成见就会代替真实的知识。

      在未开化的时代里,个人对真理的态度更为谦卑,重要的知识被认为是神启知识,个人心灵接受的知识只能是这种权威知识,除此之外别无它求。除了比较刻意表述的哲学方面之外,无论什么地方,只要是通过习俗来传递信念,那么任何人都不会把心灵与个人的自我等同看待。

      心灵的这种孤立状态在广为人知的认识论——知识论这一哲学分支的巨大发展中得到了反映。把心灵等同于自我,又把自我建立在某种独立和自足的东西基础之上,从而在认知心灵与外在世界之间造成了一条鸿沟,因此人们开始怀疑认知的可行性和真实性。

      具有重构能力的个人心灵

      人们实际上并不做这样愚蠢的事情,即力图从人与自然的联系及人与人的联系中脱离出来。他们要努力在自然和社会中获得更大的自由。他们想要拥有更大的力量,以在自然和社会中发动变革;他们想要有更大的运动规模以及由此带来的更大自由,因为在运动中蕴含着各种观察和观念。他们想要的不是与世隔绝,而是与世界有密切的联系。他们想要直接而不是通过传统来形成他们的世界信念。他们想要与他们的同伴进行更紧密的联合,这样才能更有效地相互影响,并为了实现目标来联合各自的行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啃读经典 |《民主主义与教育》(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