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性艺术的处境与前瞻——申伟光艺术研讨会
学术主持:岛子
特邀学者/批评家:牛宏宝 刘树勇 夏可君 郝青松 杜曦云 盛葳
主办:北京普慧美术馆
时间:2020年10月10日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上苑艺术家村64号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美学与现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现代西方美学、跨文化语境分析、中西艺术比较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主要著作有《20世纪西方美学主潮》(1996)、《汉语语境中的西方美学》(2001)、《西方现代美学》(2002)、(美学概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5、2007、2012),译著有《小说社会学方法论》(1989)、《拉康》(1999)、《艺术基础:理论与实践》(2009)等。
申伟光先生的个体修为及其悲剧性绘画图象
文 | 牛宏宝
申伟光先生作为艺术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名了,并引起了诸多当代批评家的关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之前,申先生主要做水墨,八十年代中后期,他开始探索架上抽象作品。此后他入佛教,把他在北京昌平上苑村的画室,变成了一个很个体化的佛教修为的道场。与此同时,申先生一直坚持写书法,入佛教修为之后,他的书法中有大量写经的实践。这样,仿佛书法是把他的世界贯穿起来的隐线。同时,申先生又是一个勤于思想著述的人,这些著述里包括他与学者、评论家们之间的多重对话。这显示申先生又是行走在思想路径上的人。申伟光先生同时活动于水墨、油画、书法、佛教修为和思想的多重世界里,这给我们理解他的艺术带来了挑战。这里,我采用直面画面图像语言本身的方式,去让作品画面语言向我说话,来突破这种挑战。我从申先生的画中感受到,所有的一切都在展示一个个体直面生命的底色,以及面对这些底色的或苦涩、或悲剧、或荒芜、或灿烂圆成……所形成的画面之思。尽管他真正进入佛教是90年代初,但申先生的艺术其实都是一种个体的修为,我觉得这方面可能是跟别的画家不同的地方。我觉得这是一个个体艺术家非常重要的选择,当然这个选择和传统佛教是关联在一起的。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个体的关怀的问题,这是我觉得他的画里面,以及他所有的东西里面是相关的。
对很多人来讲,包括我自己,申先生80年代这些乡土气息的水墨画确实对生命有一种很深的感悟。而且我发现,申先生水墨画的语言天分极高,修养极深。一方面,他用大写意的方式来把握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生活。在他的作品里面有一种情感,有一种智慧,有一种悟性,这不仅仅是一个质朴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大智慧,他的把握里面是有这样一种简体的东西,这也恰恰使他后面的油画里面出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其二,是在这种大写意方式表达乡土气息的生活中,画面中有一种求趣与求真情的结合的力度。这其中的求真并非形之真,而是探询生命底色的求真情的精神。这是他与大多数水墨画家不同的地方。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样的一种探索的需要,使申先生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转向抽象油画的?或许就与其水墨画中的求真情有关!这也使得这些80年代初的作品,今天仍然能直接打动我们的原因。
申先生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油画创作。这种从水墨世界向抽象油画的转换,表明了申先生在追求其艺术的当代性和更深的精神内涵。他的油画图像目前为止经历着三个阶段的递变。1986、1987年前后,他的油画初始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图像语言:由粗线或管线构成的网状交织结构。这是一种与经验世界无关的纯粹深层心理结构的投射:一种坚硬与柔软的纠缠,一种缠绕与反缠绕、突围与控制的争斗。从画面图像语言本身来讲,尽管是抽象的构成,但涉及到这样一种纠缠和反抗的冲突,一种欲突破而出、复又越来越紧地被捆束的悲剧性。如《1995年作品1号》、《1995年作品3号》等。当然这些东西是没有现实对应物的,但是我觉得这些涉及到他自身在修为过程中,自身的一个心象,或者说一种精神状态的投射,这是我的一个看法。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生命修为所进入的一个状态,是在摆脱了物欲和世俗纠缠之后的一种内在的纠缠,我觉得他是达到了这样的一种深具悲剧性的状态。应该说,申先生在中国当代用抽象图像表达一种生命深处的悲剧性,是他的主要贡献。
到了1995年以后,这个纠缠和控制、柔软与强制的冲突越来越带有创伤性质,他画面里面这种管状的线条开始有撕裂、伤痕、刺穿、剥离这样一些表达。而此时,正是申先生进入佛家修为之后。如果我们来追溯一个个体修行的精神历程,我觉得这种带撕裂、创伤、刺穿的图像语言,恰是他自身裂变的状态在呈现。当然有些地方会有一些象征性的,比如说两种力量,或者说多种力量之间的较量,以及这里边的穿插、撕裂和创伤性的、甚至是令人恐怖的东西。如果说,抽象绘画中,罗斯柯的幽微渐变的色块构筑的“小教堂”,唤起的是带有悲剧性的情感回忆,那么申先生的这种撕裂、创伤性的图像,却具有将生命的内在悲剧性体验结构,直接投射出来的性质。因而,更具有一种冲击力。如《2001作品9号》、《2001作品10号》,如果说,前一个阶段的管状线条的纠缠和交织,还与我们的经验世界有某种遥远的唤起关系的话,那么这一阶段的图像则显得更加陌生的、幻觉的、冷酷的悲剧性,其所进入的无意识深度具有更明显的原始的性质,或原欲的自我毁灭性质。
到了2005年以后,申先生的油画画面中的线条变细,就像花絮的絮一样的绽放状态,仿佛某种凝结在一起的绞缠、冲突所构成的对立厮杀,逐渐散解开来,以絮丝状的色线方式,展开于画面。当然在线条和色线变细、绽放的状态里面,这个图像对观者来讲更是非常陌生的。我也一直在想,如何来解读这种绽放?批评家岛子、夏可君均提到了佛教“曼陀罗花”象征,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这种绽放里面既有解构的喜悦,但其实也充满痛苦,我觉得可能这也是在其修为境界的一个阶段。也就是说,这些陌生、恐怖和怪诞的图像,是申先生通过油画的图像投射了他个体修为所达到的深层无意识状态:一种悲喜交集的状态。
最近,申先生创造的这些画,我们会发现有一些走向圆满和返回童真的一些迹象。这是否意味着申先生的修为达到了一种新的阶段,现在判断还为时过早。但可以断定的是,申先生的抽象图像创造,一直伴随着的是他作为个体的修为所达到的深层无意识状态而逐段深入推进。
许多著名的批评家在讨论申先生的油画创作的时候,也都提到了一个很重要问题:当代艺术的抽象表达里的“语言创造”的问题。其实在申先生的画里面,有一种独特的语言呈现,他并没有太多的延续,比如中国古代禅修图像的东西。中国古代禅修的图像,就是我们说的禅宗画,它主要是在打理自然图像,而打理自然图像的方式是借助于佛教的“色空”,而达到一种让物本身以其自身所是的呈现。如牧溪的画。这种禅宗之境,其实并不脱离象,而是不为色象所束缚,不执着于色相,而是以色空之心让物象呈现。但就申先生的抽象油画来说,尽管是他的修为的内在深层无意识结构的投射,但也很少借助这种禅宗画的传统,而是更深地、更真诚地触及生命深层的无意识结构,更具悲剧性和原始的创伤性。正如荣格所说,对于来自经验世界的艺术,我们只要靠经验本身就可以获得意义;但当艺术触及到更为原始的无意识世界,经验就无能为力了。我们必须听从作品的召唤而进入无意识世界,才能体会作品的意义。可以说,从这方面看,申先生的油画为当代艺术带来了个体修为的深层无意识生命结构的图像,而这种陌生的、恐怖的图像,创造了一种悲剧性的表达语言。这种语言是一种超验的,但更是一种原始无意是结构的具有悲剧性的结构的投射。
我们会注意到申先生书法里的那种尖、险、峭、寒。既具有很强的悲情表达,也有一种独立孤傲的悲悯。看他写的“了生死”,其实此中关键是“了”字。对这个“了”字,我们可以有几个解释,可以说是“了断”、“放弃”,“弃”也是一种“了”。但是也有一种解释是“了悟”,其实“了悟”中间就有批评家所提到了超脱俗境之义;但还有一个含义,就是“打理”,你如何打理你的生死过程不同境遇和境界、不同的力量,所以我觉得申先生是个体修为中自身内在力量的纠缠。我觉得申先生非常真诚,所以他用他独特的语言,在打理生命的过程。这是我在看到申先生的画以后,觉得他作为个体所走的路。他的独特性在于,他没有沿着过去佛教图像的路线,而是走向一个非常个体化的一个路径来呈现他自身的一个历程。而这个历程,申先生达到了生命原始的悲剧性,以及通过悲剧来救赎的启示性。这或许就是申先生作品的当代价值的独一无二性。
2020年11月20日深夜
申伟光先生简介
申伟光先生,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水墨画家,书法家,居士,法名法照、悟光。
1959年生于河北邯郸市。1981年毕业于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1988年结业于南京艺术学院。1991年笃信佛教,修学佛法。1994年入住北京圆明园画家村。1997年定居北京上苑艺术家村。2007年,课徒授艺。2009年,受三皈五戒。2015年,受菩萨戒。
作品曾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第八届全国美展、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上苑艺术家工作室开放展、今日美术大展、“文脉当代中国版本”大型综合艺术展、超验艺术展、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等艺术大展,并于北京今日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等地多次举办大型个人画展,其艺术成就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独树一帜。
已出版油画作品集《申伟光作品》《申伟光艺术20年》《超验艺术》《申伟光超验绘画》。出版水墨作品集《申伟光水墨》。出版书法作品集《申伟光书法作品集》《申伟光书法集》《申伟光书写圣号作品集》。出版写生作品集《申伟光写生作品集》。出版艺术研究文献《申伟光超验艺术评论集》《纠结与超脱——申伟光油画作品评论集》《申伟光艺术精神评论集》《净行——一艺术家群落修学与生活纪实》。个人著述有《申伟光谈话录》《申伟光的话与画》《申伟光谈艺录》《申伟光谈艺录(二)》。
北京普慧美术馆简介
北京普慧美术馆,是长期展示、收藏和研究申伟光先生艺术作品及文献资料,长期关注具有信仰及精神性的艺术家,并致力于其艺术作品的展示、研究、收藏、教育和传播的非营利性私立美术馆。
北京普慧美术馆主馆位于著名的北京市昌平区上苑艺术家村,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对外展厅面积1100平方米。其前身为北京上乘艺术空间,最早成立于2012年,后与北京普慧艺术空间合并,于上苑艺术家村,以三个独立美术展馆院落和数个艺术家工作室院落为主体,共同组成了独具特色的群落式美术馆形态,构成了艺术展示、学术研究、修学生活体验、文化交流、艺术教育、艺术品收藏、图书编辑出版等一体化独特的艺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