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选书与写作

图片发自App

作为一个不管真伪,的确是喜欢阅读的读者来说,买书其实也是不小的开支。我记得之前在东莞,我每个月在当当网买的书都会过千元,原因很简单:爱好不多,娱乐的钱都花在这儿了,大部分自己读,有些送人了,有些捐给孩子班上图书角,还有一小部分,做库存了。

大家一定好奇,什么叫“做库存”?就是买回来没有读嘛。原因其实也简单,因为网上购书带有一定的风险,除了那些经典作品,很多书好不好、适不适合自己的口味,都带有不确定性。当然,经典作品也有版本的差异,比如出版社、译者、装帧设计风格等。

因为这些原因,又加上我自己买书时由着个性,读书时又过于挑剔,有些书买回来翻翻就没有兴趣再继续读了。这其中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个人原因,阅读水平有待提高,暂时读起来费劲。这种书,我一般先收藏,时不时拿出来翻翻,寻找与之结缘的时机。另一种情况,就是买回来翻开,才发现推介词言过其实,或者三观不同,自己不想浪费有限的时间去与之较劲。这类书,买回来就基本决定了它的命运,我没法让其在我身上实现自己“作为一本书”的价值。

其实自己看走眼的情况并不在少数,前几天我在京东商城选的几本书就是第二种情况,要么语言刻板不能引人入胜,要么观点老套无新意。还有一种就是鸡汤,还没有勺子的那种,没有可操作性工具的鸡汤,实际不具备营养。

读书,选书与写作_第1张图片
今天去西西弗书店挑回的新宠

由此,我也开始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思考写作的意义——我们能为自己的“读者”带去什么价值?是让人收获了知识或者智慧,还是让人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亦或是只开启自嗨模式......

这个问题值得思考。虽然我不在意有几个粉丝关注,有几个赞点亮,但作为一个作者远远高于读者的创作平台,我们也实在没有理由浪费他人的宝贵时间。只是,我回想我自己来平台写作的初心,就是为了用平实的语言记录生活,让关心牵挂我的人看到,也让自己有文字的记录可回顾。如此简单,而已。

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我大概不会为了迎合某个主题,或是取悦某类“读者”而去改变自己。无论你喜不喜欢,我就是这样真实、质朴——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

第三个不同的版本

我原本是为了陪孩子画画时不至无聊而走进书店,想选一本书临时读一读的,却不想一下子就买回了近十本。其中这本《我与父辈》是我目前为止买回的第三个版本。在阎连科先生的笔下,父辈的勤勉、隐忍、克己和无私,注解了以农耕文明发轫的华夏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兴盛基因和图腾密码。书中对人生的分合聚散,对生命的流转递进,有着近于宗教般的解读和诠释。这本书几乎算得上是目前为止我个人最喜爱的一本书。写作,当如阎连科!

说回买书。在实体书店买,除了贵,以及需要花时间,没别的坏处。究其好处,至少有二:一是可以从外表到内在,认真打量,仔细看看合不合自己的味口;二是为了那种“一见钟情”的怦然心动,喜欢,就马上收入囊中,感受它的质感和韵味,这种感觉美不胜收。

这个春节,我已备齐精神食粮。这一刻,感觉好愉悦,好满足。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选书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