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光”名著精彩片段分享(35—37)

名著精彩片段分享(35)

分享人:小普陀

“文字之光”名著精彩片段分享(35—37)_第1张图片


分享片段:

“安德烈躺在地上醒来,身旁是高耸入天的白桦林,头顶的树叶明暗错落,闪闪烁烁,阳光从树叶间投射下来点点光斑,照射在他眼睛上,他眯起眼睛,透过缝隙看到蓝天。

安德烈想起自己是受了伤,他以为自己快要死了,他这样躺着,什么也不想了,安详地等待死亡,一点也不害怕。”

自从高中时期读过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至今,书的大部分内容都不清晰了,只真切地保留了这段记忆,永远驻留在脑海。

那时,生活的大院子有很多杨树,杨树高大挺拔,直插天空,像守护的卫士。除了槐树,杨树也是北京的标志树种。

我家刚搬进五楼时,南面一排杨树刚长到阳台的高度,刮起风来,哗哗地、齐刷刷地响成一片,夏天最热时也觉得凉爽,在阳光照射下,树叶闪烁点点白光,此起彼伏的。暴风雨来临前,他们被刮得东倒西歪,站阳台上,伸手便能摸到树枝。等我搬走时,他们已经长过了六楼。

那时,我没见过白桦林,因此只把这些杨树移至安德烈头顶,试着看阳光投射下来的一圈一圈白光,逆光里看树叶,透亮得可爱,葱绿暗绿交织,不时跑出几缕阳光晃了眼。

日后,无论在那里见到杨树,院里、路边、山里,时常想起安德烈和他眼睛里亮亮的光影。

当我有幸到中苏边界,见到白桦林和他们银白色的树干,我激动地在安德烈身边又加进那些高贵的银白色。

梅美问想不想写名著欣赏时,我立刻想到安德烈的这一段,于是说:好。

记得安德烈是在俄国抗击拿破仑入侵的战争中受的伤,这段是他昏迷醒来后的场景,是他坦然面对死亡的内心表达。

于是我开始翻书,找安德烈受伤的战役。结果,令我吃惊不已的是,影响我一生的段落,不存在,竟然不存在,多年的记忆竟然是我编的。

安德烈在两次战役中受伤,一次痊愈,一次挂了,但他是死在他爱恋的娜塔莎的怀里。他根本没有过躺在白桦树下濒死的时候,我是怎么做到的!

我不甘心,继续翻书。莫非不同的译者译法不同?但译者不可能篡改原著啊!

终于,我翻到了白桦树。安德烈站在房子里,透过没有玻璃的窗子看外面的白桦林,有被砍倒的树,阳光没遮没拦地从天空射向大地,他在思考死亡,在寂静中等待战争打响。

安德烈腹部受伤后,经历了数次昏迷,由战场到家里,大约我是随着他一起昏迷苏醒了数次吧,随着他进行了我那个年纪能有的思考。

他想到爱恋的娜塔莎,敬畏的父亲,以及爱的真谛。有一大段爱的领悟,如今的我能看懂了,同是佛与道的真谛,大爱:(以下摘自《战争与和平》)

“‘是的,爱,’他十分清楚地想,‘但不是那种为了什么目的、出于什么缘故而产生的爱,而是那种在我临死前第一次体验到的爱,那种面对敌人也能产生的爱。我体验到的那种爱是心灵的本质,它无需具体对象。我现在也体验到这种幸福。

爱他人,爱仇敌。爱一切,爱无处不在的上帝。爱一个亲爱的人可以用人间的爱,但爱仇敌只能用上帝的爱。因此,我觉得爱那个人的时候,我体验到了极大的快乐。他怎么样了?他还活着吗......人间的爱可以由爱变为恨,但上帝的爱是不会变的。......它是心灵的本质......’”

我有点怕,怕那不真的记忆消失,那拜托尔斯泰所赐的记忆,给了我多年缥缈美好的心灵补偿,少年的我应该是爱上了安德烈,爱他崇高的心灵,不忍让他离去。

托氏的宏篇巨著与曹氏的完全不同,都是历史长河的复写,但这篇场面宏大,思想深刻,爱情大胆,可以看到希望。

另外看到,那时的俄国贵族,小姐在家里也可以学完高等数学,与我们的文化差异巨大。很多都忘了,有勇气时,我再复读。



名著精彩片段分享(36)

分享人:瑜味

“文字之光”名著精彩片段分享(35—37)_第2张图片


《局外人》原文开篇欣赏

——【法】阿尔贝·加缪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明日葬。专此通知。”这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昨天死的。

养老院在马朗戈,离阿尔及尔八十公里。我乘两点钟的公共汽车,下午到,还赶得上守灵,明天晚上就能回来。我向老板请了两天假,有这样的理由,他不能拒绝。

不过,他似乎不大高兴。我甚至跟他说:“这可不是我的错儿。”他没有理我。我想我不该跟他说这句话。反正,我没有什么可请求原谅的,倒是他应该向我表示哀悼。

不过,后天他看见我戴孝的时候,一定会安慰我的。现在有点像是妈妈还没有死似的,不过一下葬,那可就是一桩已经了结的事了,一切又该公事公办了。

我乘的是两点钟的汽车。天气很热。跟平时一样,我还是在赛莱斯特的饭馆里吃的饭。他们都为我难受,赛莱斯特还说:“人只有一个母亲啊。”我走的时候,他们一直送我到门口。我有点儿烦,因为我还得到艾玛努埃尔那里去借黑领带和黑纱。他几个月前刚死了叔叔。

为了及时上路,我是跑着去的。这番急,这番跑,加上汽车颠簸,汽油味儿,还有道路和天空亮得晃眼,把我弄得昏昏沉沉的。我几乎睡了一路。我醒来的时候,正歪在一个军人身上,他朝我笑笑,问我是不是从远地方来。我不想说话,只应了声“是”。


《局外人》分享感受

一部好的小说,从开篇几段话就可以看出。这是考验创作者深厚功力的,无疑阿尔贝·加缪是佼佼者。看似平淡无奇、没有任何修饰的简单语言,足以牵动阅读者的神经,想去触及文字的血脉,彻底徜徉一番。

在分享精彩片段地选择上,我着实为难了一阵子。太多了,很难取舍。最终选择了著作开篇,这是吸引读者看下去的关键所在。个人感受文章第一段陈述冷静客观、干净利落。简短三句话,一个与现实世界严重脱离、游离于生活边界外的“荒诞”形象生动地跃然纸上,并为文章的结局做好了铺垫(我非常讶异与期待,主人公的命运到底是什么样的?),我喜欢引人深思的开篇。

这种懒洋洋、糊里糊涂、情感淡漠的人物形象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但他从始至终不说谎话,不矫饰自己的感情,对人足够坦诚的人格是有力量的。因稀里糊涂地犯下一桩命案,便被众人冠以“毫无人性的”“叛离社会的”“罪不可恕的”的罪名。作为事件当事人的默尔索被貌似真理般正确地“评判”着,被冠冕堂皇的理由理所当然地剥夺掉发言权,被身边形形色色的局内人赤裸裸地架空为事件局外人,直至被判处死刑。一个小职员的真实声音非常微弱,即便呐喊也无法抵达正义的彼岸。读到最后留下一抹荒诞、苍凉、悲哀之感。

我喜欢作者的叙述状态,对默尔索内在思想边沿刻化深刻丰富,不是喋喋不休的告知,而是入木三分地烘托,通过内心想法、行为的冷静陈述,默尔索的真实与现实的荒谬形成强烈的反差,牢牢锁死了读者的情感,让读者不得不为之动容,不得不被迫思考。

契诃夫曾说优秀的小说应该是“不要直接告诉我月亮在闪耀,让我看到玻璃碎片上的闪光”,这部著作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很多、思索很多,或许是“碎片上的闪光”的魅力吧!



名著精彩片段分享(37)

分享人:阿斌

“文字之光”名著精彩片段分享(35—37)_第3张图片


摘录于沈从文《边城》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阿斌。欢迎大家在此共同欣赏文字名著,让我们从名著中汲取营养,让我们的文字昱昱生辉。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为了后边的叙述流畅我先介绍作者。

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出生于湖南凤凰,为现代中国文学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

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他青年时投身行伍,后进行文学创作,到逝世时已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代表作有《边城》、《长河》等。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不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2.【精彩片段摘录】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河中涨了春水,到水逐渐进街后,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里去,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

美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美丽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温馨的回忆;美丽又是平静的,平静得只有你费尽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涟漪。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黒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切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边城》

这是沈从文小说《边城》开始的一段文字和书中的摘句。文字优美流畅,极像一篇优美的散文。

3.【分享精彩】

沈从文小说《边城》,语言古朴清新,故事凄美动人。这部小说论结构,没有一波三折和精巧设计;论情节,没有和撕心裂肺和惊心动魄;认爱恨,也没有男女主角的哭天抢地和生死与共的画面。

那个叫“茶峒”的地方,民风淳朴,安宁祥和,远离城市的喧嚣,没有被时代浸染,时间是凝固的,河水是静谧的,那里的人们是纯洁的,像一个桃花源式的仙地,如一幅浑然天成、妙笔丹青的水墨画。

茶峒城外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小溪里有一只方头渡船,管理渡船的老人70岁了,他在小溪边守了50年,老船夫唯一的亲人是一个女孩,他们还有一条黄狗。女孩是老船夫的外孙女,父母早逝,老船夫给她取名叫“翠翠”。

故事就这样缓缓地开始了。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只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nuó)送。翠翠长到十五六岁时,那年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了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一次初见,便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上门提亲。

兄弟两人决定用最古老的对唱山歌的方式,进行公平竞争,来决定爱情的胜负。但山歌只唱了一个晚上,哥哥天保自知会输给弟弟,第二天一早便船离家,但有谁知道一出门就遇上了险滩,哥哥天宝就这样葬身在急流险滩之中。

听到哥哥出事的消息,让弟弟十分难过,他无法接受这个建立在哥哥死亡之上的爱情,带着种种复杂的情感,远远地逃离了自己熟悉的家乡。

祸不单行,爷爷又在风雨交加之夜去世了,翠翠生命里的两位挚爱同时离她而去。

翠翠只能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这样的结尾,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了一份希望,或许明天翠翠期待的那个人就会回来,这似乎也是我们每一个读者也都期待的。其实这恰恰是最真实的生活,在生活中充满了期待。

4.【善良的呈现】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读到老人爷爷的善良与隐忍,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老人善良纯朴、重义轻利、热心好客、甘守清贫,人家过河,他不收船钱。

我们看到翠翠的善良,“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爷爷去世后,她独自在河上撑起船来。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

我们可以看到哥哥天保的善良,他个性豪爽、慷慨。他喜欢翠翠,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在不知情中陷入了爱情的矛盾之中。两人以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一定要弟弟先唱“一开口”,他知自己不是对手,自愿离开,很大度地成全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和做哥哥的善良。

我们也看到弟弟傩送的善良,知道哥哥的不幸后,不愿意独自享有爱情;再有好心人后来对翠翠的照顾;即使是妓女和水手之间也有着生死之约的善良。在茶峒这个地方,人人都展现出了人性中最善良的一面。

5.【《边城》带给我们的美好】

《边城》就是这样一部歌颂山水美、风情美、人性美的唯美小说。《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品读这样的爱情故事,对心灵是一种洗涤,也更会令人相信田园牧歌般的爱情是存在的。只是如今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步履匆匆,恬静安然的心灵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

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他通过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在自然与人的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寄托了作家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沈从文应当说是出身军旅,他13岁入伍当兵,看到了太多的杀人场景和血腥。但是。在沈从文笔下,我们看到却是水墨丹青般的唯美,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

据说,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打算颁发给沈从文的,但可惜的是沈从文已经去世,而诺贝尔文学奖只能颁给在世的作家。这让中国作家在世界文坛上获奖推迟了24年。

再读《边城》,品味沈从文笔下的善良与纯真,让茶峒的清溪荡漾自己的灵魂,去体味人性中的美好。

“文字之光”名著精彩片段分享(35—37)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字之光”名著精彩片段分享(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