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综艺的时候其实我们想看什么

        ——只谈内容不谈技术

        其实有关中国综艺市场的担忧和质疑早就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是《深夜食堂》的出现简直集所有综艺槽点于一身,也是不容易。我虽然没看,但微信公众号、微博话题推送都已经总结了槽点,也不是什么新问题:演员演技浮夸、剧本生搬硬套,同时网友们也提出了本土化的演绎方式:把日式的深夜食堂换成接地气的大牌档。

        这个建议我是服气的,因为从剧名到剧情,满满的山寨鸡屎味儿。没错,我国继山寨手机、山寨电子产品之后,一波浩浩荡荡的山寨综艺正席卷而来,更可怕的是完全不在意受众的感受。就“食堂”一词而言,中日文化都存在文化隔膜,在日本这种小食店很普遍,而在中国提起食堂,基本都联想到大锅菜。跟其他的比,这只是小小的bug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其实我能理解购买原著《深夜食堂》节目模式所带来的便利,至少观众群和预期接受度都不用担心,这不,即使被全面吐槽,遭遇豆瓣评分史无前例的2.3低分,但都建立在看过该剧的基础上。我忍不了的是整个剧的集体不走心。观众喜欢看什么、想看什么,观众不喜欢什么样的,这样的问题从引进到出品,我不相信没有人思考过,如果真的没人想过我倒觉得庆幸,因为最可怕的是集体装聋作哑地去选择忽视。如果说有些综艺节目因为过于迎合观众而流于三俗,但至少尊重了需求。

        我觉得好的综艺节目一定是有它的受众,且具有精神养料属性的。这种精神养料不一定非得多正多核心价值观,但一定是能打动人的。它必须有个主旋律,像《中国好声音》高歌梦想,像《跑男》鼓吹勇气、团结,像《奇葩说》鼓励价值多元,更主流的像《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样被誉为综艺界清流的节目形式出来以后,我第一次被意识到,原来综艺也是可以主动选择观众群、引导文化方向的。

          我们平时选择看综艺节目,大多是想放松心情,所以希望娱乐性可以大于说教性,但是完全摒弃教育性,难免也面临娱乐至死之虞,好在我们还具有观众理性:可能并不那么明确想看什么,但都还能知道什么样的是拒绝的。

          今天看到网上权威说,综艺原创时代即将到来。希望是真的,因为再也不想看到不伦不类、全民吐槽的综艺节目了。也许节目制作者们多想想当我们看综艺时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就不至于深陷生搬硬套的模仿而全无创新的综艺三角洲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看综艺的时候其实我们想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