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职场不迷茫:听大师来说“斜杠青年”的成长路径

文 | Emily DONG       图 | 源自网络

全文约 2700 字  建议阅读时间 3 分钟

谁的职场不迷茫:听大师来说“斜杠青年”的成长路径_第1张图片

01、

几年前,我曾对可控可望,稳定安逸的生活感到厌倦乏味,甚至产生了焦虑和失落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持续了近一年之久的时间,那段时间里我的内心满是挣扎。

原因来自工作。一方面,我懂得眼下那份高薪稳定的金融工作是多少应届毕业生们挤破头都想要的和羡慕的,如果放弃是多么的可惜;另一方面,我也深知自己在这份职业中获得的快乐感、满足感和价值感远远不够。

历经痛苦的挣扎后,最终我还是毅然选择辞去工作,离开的还有那个城市。

我给自己人生平稳飞行的航班突然调转了一个360度的大弯。

万万没想到。

谁的职场不迷茫:听大师来说“斜杠青年”的成长路径_第2张图片

02、

回国后的这三年时间里,在工作上几经波折和变动。

面对到手的众多Offer,我曾无数次像身边的小伙伴一样在内心纠结着“是选择要去大公司做一枚不起眼的螺丝钉,还是要选择加入初创的小企业挥斥方裘一番呢?”。

面对逝去的岁月和增长的年龄,我知道自己已没有太多时间来浪费和尝试各种选择。

可现实哪管你的认真和审慎,它想给你开玩笑时候,你别想躲过,造物弄人也是一瞬间的事情。

于是我通过经历明白了:看似恢弘壮大的外景,或许内藏着摇摇欲坠的内饰;听起来有着高大上公司的Title(看一下市面上的公司有多少给自己命名为“国际XX公司”“环球XX集团”的),也许内部已几近破产。

更甚者,面临这般境遇,公司在许多招聘平台上日更的招聘信息仍从未间断,询问资深职场人士为何,答曰“为了让外界和同行看到一个继续蒸蒸日上业绩飙升的样子罢了。”

有些东西就只是看起来很美。

谁的职场不迷茫:听大师来说“斜杠青年”的成长路径_第3张图片

03、

历经动荡之后,我再次观察自己的内心。当年那种让我摒弃的稳定感和归属感,又成了当下一种强烈的渴望。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陈奕迅的歌词里唱道。

安逸了三年,动荡了三年之后,我在对比中反思,问自己到底是想要稳定感安全感,还是想要更多的乐趣和挑战?

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身边很多像我一样困惑迷茫的小伙伴。我开始翻书,测试,问行业大牛,勇敢的正视内心最真实的需求,也接纳自己需求未被满足的状态。

既然多数的负面情绪来自工作,那么或许是自身在职业定位、规划、发展和期望值等出了问题,我们暂且把这些问题称为“遇不见”、“搞不定”、“瞄不准”吧。

怎么办呢?

难道非要随心所欲、潇洒自由地在历经尝试、各种试错之后来等一个动心的选择吗?要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列举的职业有近2000种,人在职场的35年里能有多少时间去开始和结束?显然能遇到最适合的工作绝对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还是要通过各种测试量表了解自己,做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后,给自己的人生做一个相近准确的规划之后,按照规划期待未来的每一步都走的准确,直到目标和梦想的实现。这样听起来要比“遇见”更加可控,但是谁又能保证眼下这个稳定和有序的大环境不会改变?

抑或让我们可以敞开心扉,拓展选择面,边走边看,适时调整。引用国内著名生涯规划师古典老师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的话:“今天的人生发展不应该像狙击手而应该更像导弹——先尽快的发射出去,让自己适应变化的环境,让自己飞的又快又稳;然后每秒都用激光重新定位目标,调整弹道,最后发现目标,一击必中。”

我们看到了“遇见”“定位”“瞄准”都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它艰辛而又神奇。

每个人的起点、天赋和目标的不同,这个过程也会绽放出无数种可能。但只要不放弃寻找,不断正视内心的需求,一路向前,总可以找到我们迷之所爱的那一个——那一个职业,那一种人生。我们常讲“殊途同归”不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吗?

谁的职场不迷茫:听大师来说“斜杠青年”的成长路径_第4张图片

04、

于是,我们看到了身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众多活得十分精彩充实的中青年们,他们通常具备多重身份,比如时间管理导师职场宝妈Angie(前互联网运营总监)、学习力超强的一哥彭小六(前程序员一枚),写作大人弗兰克等等,关于他们的经历大家可以从网络上自行查询,在此我就不展开陈述了。

一时间网络上也出现的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群人——斜杠青年。

通过研究他们的成长经历,我发现了他们身上存在的一些共性:立足于当下的工作,不断开拓视野,放宽选择面,勇于尝试,舍得投入事件和金钱,加强时间管理和执行力,充分学习,继而变现。

哎呦,好像哪儿有些不对哦?

在我们的传统思维里不都倡导应该安分守已,终于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吗?而且这也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好吧,那就让我给大家陈述一个干瘪且残酷的事实吧。在今天,企业的寿命越来越短。据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世界500强的平均寿命是35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整个大环境发展的太快,公司这种形式完全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难道我们还不要为自己的明天多考虑一些吗?如果还不懂的适应这种不确定感,还不养成居安思危的态度,一味埋头苦干,这个时代迟早会要了你我的老命!

所以,当下看来“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还时不时去菜市场瞅几眼”的态度,对每一个人来说并不为过。(企业老板和HR们请自动忽略此观点!)

谁的职场不迷茫:听大师来说“斜杠青年”的成长路径_第5张图片

05、

你可能要问了,怎么才能成为一名斜杠青年呢?是否需要彻底告别当下的工作呢?

回答你的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斜杠青年”一词的由来吧。

10年前,《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玛希·埃尔博尔(Marci Alboher)在《不能只打一份工》(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一书中创造了”斜杠青年(Slash)”这个词。斜杠青年们用职位加上工作外的身份来定义自己,通过职业可以告诉他人你做什么职业靠什么维持生计;而工作外的身份则能体现你是谁、喜欢什么、有什么特别之处。

与此同时,埃尔博尔认为相比于传统的单一职业,多重职业的生活会让人更满足,还能在保持收入的同时追求和发展更多的自我。

是不是很有道理呢?看完它的定义我想你已经大概明白了,成为斜杠青年不需要你辞去工作,而是基于目前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探索,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另一种身份——一种能够发挥你潜力和优势的另一个业余职业。

大师还为我们提供了成为斜杠青年的五种实用途径。请继续往下。

途径一,稳定收入+兴趣爱好的组合。这种模式适合兴趣爱好尚在探索阶段,或兴趣爱好的收入不足以支撑生活的人。

途径二,左脑+右脑的组合。这是一种理性与创造性思维共同发展的模式,比如一位工程师同时也是戏剧导演。理性与艺术是非常好的互补,可以带给人们更开阔的思维。

途径三,大脑+身体的组合。这种模式能够让人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中相互切换,确保身心健康和生活的平衡,比如一位脑力工作者同时也可以是健身教练。

途径四,写作+教学+演讲+顾问的组合。这正是埃尔博尔自己的斜杠模式:写作让她成为一个领域的意见领袖,演讲邀约也随之而来,累积了足够经验之后又能开展教学和顾问领域。这个模式适合知识型人才。

途径五,一项工作多项职能型。所有的CEO都符合这个标准,不过这样的角色在企业中将会越来越多。

埃尔博尔说:“斜杠人生强调的是人生多面向的平衡,以及个体潜能的探索,它鼓励人们去将工作、生活和爱好进行适度结合,最终带回来的不只是额外的收入,而是更充足的人生。”

亲爱的小伙伴们,看一下上述五种途径你更倾向于哪一种或几种呢(注意不要太宽泛哦),剩下来最关键的行动力和执行力就交给你了!

谁的职场不迷茫:听大师来说“斜杠青年”的成长路径_第6张图片

结束语:

如果你正年轻,在职场上面对不平等的外部环境和残酷竞争,又不曾得到得天独厚的资源做背景,请不要把精力放在对人生窘态、上苍不公的吐槽上。要知道,幸福的人生从来不是外求,而是内修而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整合管理自己的生命资源,最大化自己的人生价值,达到个人于社会的双重满意。让我们勇敢的成为自己!

分享我的经历和知识,与你共勉!


-END-


关于作者:盖洛普全球认证优势教练,生涯规划师&讲师,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指导师(在读),法国里尔商学院MBA,外企HR,国内多家职业发展平台签约导师和顾问,、知乎、豆瓣、壹心理平台优质创作者,助力个体及组织生涯规划与心智成长。

公众号ID:生涯规划与心智成长(EmilyDONG_2016)

知乎、、豆瓣、壹心理ID:Emily DONG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的职场不迷茫:听大师来说“斜杠青年”的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