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里的乌合之众

区块链近一年以来,有两个群体引人注目,特征鲜明。

一个是“按欧洲人时区工作”,直到凌晨三点钟才会在微信群里讨论区块链未来如何改变世界的大咖大V、投资人、创业导师们。

另外一个则是厮混在各种“三点钟XX”外围群,爱西欧群,发车群...的人们,他们熙熙攘攘、来源三教九流和四面八方,当然现在换成另外一个名字“韭菜”更广为外人所知。

你唱罢我方登场,前一个群体从媒体频频高调曝光到现在偃旗息鼓,后一个群体则以拼着喝农药跳楼来吸引大众关注维权而时而被瞩目。为什么同一个行业里出现了如此鲜明,泾渭分明的两个群体?

让我们翻一翻100多年前法国居斯塔夫勒庞所著的一本书《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也许应该能找到答案。

从心理学来看,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一群人拥有了新的特征,它完全不同于组成这一人群的个人特点,它是一个心理群体。要获取群体特征,必须受到某些东西的刺激和影响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韭菜群体所受的刺激和影响

首先是比特币带来的财富示范效应、自媒体带来的各种报道低成本的迅速病毒式传播,币市里各路交易所高歌勇进,今天闭着眼买个币,明早涨得不超过50%都不好意思打招呼;其次,股市低迷,大众投资渠道偏少,而币圈里只要几百上千块的投入,你都可能几十倍几百倍实现财富自由,而人人都有一夜暴富的心;最后是得力于各互联网社交工具如微信、telegram等可以迅速建圈拉人,同化感染。此时此刻,不管你是教师、白领、工程师和还是小市民全受刺激,不管你原来是什么价值观世界观,全部被影响。

韭菜群体的梦想

群体有个特征,就是不擅长讲理,却善于行动。所以,我们看不到个体的理性分析,很少有人去看完整的项目白皮书。在超市买几块钱的东西还会比价,但是买起数字加密币,扔出去的好像就不是真金白银。某个群里有人说刚梭哈了某个币,很可能不到几分钟,就有人悄悄的也跟着买进了。很多人甚至记不住自己买了什么数字币,反正在数字化互联网时代,动动手指比想破脑袋分析容易得多,万一自己买到了千倍币,万一梦想成真了呢?

在那种人人喊to the moon的环境下,谁还能脱离这个群体能独立思考呢?就怕来不及上不了车。可以说,币圈的韭菜群体,就是一个乌合之众(这里不是贬义,特指勒庞提到的典型的异质性群体,这个翻译得太好了),群体的特征韭菜们都有。

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智力差异消弱了,个性也消失了。异质淹没在同质中,无意识的特点占了上风。很多人盲目的买进,又听从他人的小道消息或因为怕得不到利益最大化,又卖出换车(换一种币买入),不停上车下车,倒是让交易所赚得钵满盆满。什么价值投资啊根本没有影的事情,只要你还在币圈中一日,关注币圈新闻和热点,你就控制不住手脚。因此说,群体在智力上总是劣与独处的个人。

至于三点钟无眠群体,为何与韭菜群体差异这么大?按勒庞的说法,群体分异质性群体与同质性群体,即由多少有点相同的成分(派别,阶层和阶级)组成。三点钟群体应该是一个典型的同质性群体(投资者居多)。因此很多因素造成了他们成为这个盛宴的食者,或者是韭菜的收割者。勒庞在书中说,本书只讨论异质性群体,对同质性群体就留到下一本书再研究吧。因此看这本书是找不到完整答案了。

希望有人能好好分析三点钟无眠这个群体。

出差途中,读完《乌合之众》特别有感,作为曾经的韭菜一枚,故作文记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区块链里的乌合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