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杂记(24)为了“每一个”的“最大可能”发展负责——读《儿童立场》有感

成尚荣老先生所著《儿童立场》一书,是导师陈曦校长送给工作室成员的见面礼。感谢导师的用心。将此书细细读来,给我很多的启发和思考。

一、《儿童立场》,更加丰富了我对儿童的认识。

何谓儿童?我可曾有过这样的追问?

我一直带着对孩子的天然喜爱,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生活,并常常把和孩子们一起的生活记录于笔下。自我感觉情感丰富而又细腻,行动踏实而又细致,却从未理性地去思考这个问题。

成老先生的答案是“看待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

我也学会了追问:何为“可能性”?书中给出了详细的论述,我愿意做搬运工,大段地摘抄,这样的读书“笨办法”,有助于我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

学生的可能性就是“还没有”和“将要是”。

“还没有”既指向“还没有成熟”。“学生处在身心剧烈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不成熟正说明身心内部有一种巨大的成熟欲望并由此产生力量,这种力量不断向外奔突,企图冲破一切对他的限制和束缚,这就是生命的力量。这样的奔突,自然会制造一些麻烦,也会产生成长的烦恼。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是‘成长的体征’。”“可能性是学生的成长性。”当自己困惑于学生的犯错,当孩子困惑于自己成长的烦恼,当家长焦虑孩子的“不乖”,反复咀嚼这段话,所有的担心都会释然,便能坦然接受孩子“成长的本来样子”。

“还没有”又指向“还没有确定”。“未成年人一切都在变化中,一切都在寻找中,一切都在培育中。因此,对学生的任何评判都需要耐心等待,需要小心翼翼,需要谨小慎微。不确定才有发展和创造的机会我空间。”“可能性是创造性。”不贴标签,不下评判,营造尊重,自由,安全的学习空间,提供试错,容错,融错的机会,搭建各种尝试的平台,孩子的创造性不能一日培养出来,却能在这些日日夜夜里孕育出来。

“还没有”还指向“还没有完成”。“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学生当然更是未完成,因而学生应该有更多更大的追求。未完成性让学生生活在理想甚至梦想之中,生活在永远的追求中,课堂、学校和教育应当永远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可能性是学生的终身发展性。”终身发展需要终身学习的意识,终身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行动。这个行动,首先应该来自于老师、家长的示范。“说一百次给他听,不若做一次给他看。”教师的终身学习行动带动家长的终身学习行动,孩子们亲眼看见,然后就会去亲自实践。

“将要是”是指“可能性预示着未来,它是对学生未来的预测和把握,也是对学生发展的召唤和期待。一切现实性都只是学生发展的起点而非终点,学生的发展不应以现实中的一得一失作为成功与否的标志,只有‘将要是’才是学生追求的目标和动力。”“可能性是一种未来性。”以前读到教育要“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直觉得这些话不过是高高在上的标语,虽然觉得它有道理,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它对孩子的现实意义。现在站在儿童立场来看,确实需要老师有更大更广更长远的教育视野和教育格局。

理解了儿童,还得了解当前的儿童教育,面临着的两大挑战:儿童教育焦虑与童年成长危机。儿童教育焦虑学习焦虑、规划焦虑和比拼焦虑三种;童年成长危机是指互联网时代冲击了传统的儿童概念,儿童与成人之间的边界打开,并逐渐模糊。

要应对这样的挑战,就要认识儿童当前所处的环境:一是儿童处在多重的生成中;二是儿童处在新技术的包围中;三是儿童处在价值多元的困惑中。这样的环境导致儿童发展过程中,对成人的依赖性降低,异质性加大,“非连续性”教育理论变得重要,因为它更注重儿童发展的非规划性、非功利性,非刻意性,促使儿童儿童发展处在自然状态,从塑造性教育和设计中跳出来。

非常佩服成老先生的发现与思考,让我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大的坐标中去认识儿童,去发现儿童,去理解儿童,去坚定自己的儿童立场。

二、《儿童立场》,更加丰富了我对教师的认识

教师,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研究者;不仅仅是研究者,还是引导儿童研究,和儿童一起开展研究的人。

“教师应该是反思型的实践者。”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再实践,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当我们养成这样的教育品质和习惯,实践后及时反思,客观描述自己的所做所感所思,增大“思”的含量,不愁专业不精进。

“教师应该成为行动研究者。”发现学生的学习困惑,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研究。行动研究由碎片化到系统化,研究的目的是“改进”——改进实践、改进情景、改进设计。

“教师应该成为叙事研究者。”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但是叙事不是简单地讲故事,而是在于问题情境的描述以及对问题的探究,是一种研究方式。老师每天和学生在一起,会有很多故事发生,如何智慧地处理学生的问题,如何从故事中提炼出普适性的育人理念、策略方法,应该成为教育叙事的重点。

“教师应该成为校本研究者。”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在校与校的联合研究中。基于学校的“真问题”,基于学生的“真问题”,进行“真研究”。我校对老师的“四会”要求:会说课,会上课,会写课,会带团队,其实就是要做扎实校本教研,除了请校外专家们引领,还培养学校自己的专家。

教师是春蚕,教师是蜡烛,教师是园丁……每一种比喻,既有它的合理性,亦有其中的局限性。“教师——悬在屋顶的金星。”当书中的这个句子跃入我的眼帘,我马上批注了一句:这是我见过的最漂亮、最诗意的比喻。如何才配得上这样的漂亮与诗意?

那就做一个智慧教师吧。有爱心,真心地爱所有的儿童;有童心,懂儿童,会创新;有平等心,让每一个孩子有尊严地学习,承认差异,尊重个性,追寻教育规律;有平常心,拒绝功利,拒绝浮躁,阳光、开放,敢于“慢养”,智慧陪伴。诚如书中的描述:“教育的平常心,在于教育的顺其自然以及顺其自然中的积极引导,在于学生的每一次参与、每一个进步,都是一次起跑。只要他在跑,他就在发展。”

去开发儿童的可能性吧。发现儿童不同的可能性,并且从多种可能性中寻找最大最适合“这一个”儿童发展的可能性;依据儿童的可能性为他创造更大的可能性;防止不良可能性的发生;努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让孩子过上“最大可能性”的生活吧。关注儿童的现实性更关注儿童的可能性,让儿童的可能性有最大的可能存在:保护儿童的生命,尊重儿童的生命价值;让儿童有更多活动的时间,远离“日历忙碌”和“钟表忙碌”,有“精神的闲逛”时间,有“焦虑与无聊”的时间;给孩子自由,自由意味着有选择,意味着想象,意味着创造,意味着自律。

让孩子过上一种“完整的生活”吧。不是要刻意制造苦难、挫折和痛苦,而是生活本身就是由快乐幸福与困难、挫折、痛苦编织而成。儿童世界本身就是价值丰富的大森林,,既有天使,也有魔鬼;既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既有欢声笑语,也有哭泣痛苦,又从哭泣痛苦走向幸福。这一过程正是儿童理解和追求快乐幸福的过程,正是他们学会生活的过程,正是他们长大的过程。我们既不能从他们的世界里偷走快乐幸福,也不能偷走面对困难、痛苦时应有的坚强与勇敢。儿童生活可以“不完美”,儿童生活一定“要完整”。

陪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吧。每一个孩子都被看见,并慢慢看见自己。即使最好学的孩子,都有平台让他学习和展示,保持学习的饥渴感;即使最安静的孩子,都能被支持;即使最顽皮的孩子,都能被鼓励。允许他们去尝试,允许他们去探究,允许他们去犯错,并引导他们从错误中学习。

三、《儿童立场》,更加丰富了我对教育的理解

儿童立场下的教育理念书中描述为“儿童既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又是我们的老师;教育要激发儿童的超越性,使可能性成为超越的力量。”

儿童立场下,转变教育方式,建构以开发学生可能性为中心的教育。

“一是给学生以人的尊重,让可能性在尊重与鼓舞中激活。”尊重每一个,尊重不一样,尊重犯错误,尊重儿童的顽皮……没有恐惧,没有嘲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鼓舞。营造一个安全的安然的安心的学习场,学生的可能性才会处于活跃状态。

“二是给学生以梦想的机会和权力,让可能性在理想中被激活。”儿童天生喜欢憧憬,喜欢梦想。让孩子们分享梦想,鼓励孩子们追求梦想,不断超越现实世界,追寻一个更新的世界。

“三是给学生以时间,等待学生的可能性被唤醒。”“此时此刻”表现不理想,没有关系,细心指导,耐心等待,静待花开。如果花没开也没有关系,他可能是一颗不开花的参天大树。张文质先生说:“教育,是慢的艺术。”这种艺术就是对可能性的保护、尊重和信任。教育者要善于捕捉学生可能性被唤醒的“偶然时刻”,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之一。

“四是给学生以自由,让可能性在选择中得以开发。”教育现状目前仍然是统一化,标准化,但是也看到了很多积极的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学习方式改革,评价体系改革,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越来越大。在我们的实际教育中,哪怕是营造“局部的春天”,一个班级给选择,一个学校给选择,一个区域给选择,只要在行动,在改变,学生的可能性就有成为可能的一天。

儿童立场下,调整教育对策,让“可能性教育”成为真命题。

首先要把规定性与非确定性结合起来。教育的过程充满变数,充满无法预知的“附加价值”和有意义的”衍生物,辨证地看待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关注儿童在过程中的变化和转化,注重可能性的发现、保护和开发。

其次,要把规范与解放结合起来。教育需要规范,儿童需要规范,但是规范儿童不是约束儿童,而是为了解放儿童。规则意识的培养,界限感的培养,目标感的培养,秩序感的培养等等,都是为了尊重人,尊重人性的光辉。如果为了规范而规范,就要打破旧的规范,迎接解放儿童的新规范。

再次,要把可能性开发与促进整体发展结合起来。因为开发可能性是为了儿童的全面发展,为了所有儿童的发展,为了儿童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关注“每一个”,关注“最大可能”,关注“发展”。我校的办学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孩子最大可能的发展负责”,正好诠释了儿童立场下的教育内涵。

关于儿童哲学,关于文学,关于“种诗”,关于“积极的自然状态,是儿童阅读的理想状态”,关于教室,出错的地方”,关于“等待是艺术也是科学”等诸多思考,成老先生都以故事的方式,给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感其所思,收益匪浅。

教育故事不止是可读性强,更是因为“教师在创造故事中建构、坚守儿童立场。”我喜欢看故事,喜欢讲故事,喜欢写故事。如今儿童立场扎根心底,我会通过体验、感悟、反思、行动,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一个创造故事的人。

成老先生在《自序》里写到:相信故事,相信时间,相信自己的人生坐标。来吧,我们一起用故事编织时间,在更大的坐标上,陪伴“每一个”孩子朝着“最大可能和最好可能”的方向发展,实现从现实性向未来可能性的超越。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杂记(24)为了“每一个”的“最大可能”发展负责——读《儿童立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