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是什么时候开始火起来的呢?
最明显走入大众视线的是《舌尖上的中国》,当纪录片真正的搬上大荧幕,又是什么感觉?
最近上映的纪录片《四个春天》,也许能告诉你们答案。
一开始,我以为它是是枝裕和式的家庭关系描述,又或者是《小森林》的农家美好,又或者是《东京家族》里令人忧伤的老夫妻。
(左:步履不停。中:小森林。右:东京家族)
错了,都不是。纪录片最大的魅力,是真实。
青年导演陆庆屹,少年离家去做了北漂,带着对家中父母的思念,再结合摄影的爱好,这才有了《四个春天》。
四年的光阴,展现了陆庆屹父母朴实平凡的生活。
陆父白发苍苍,但腰板儿笔挺,精精神神的,笑起来还带着点童真。
看见燕子飞来家中安家,陆父兴奋的不得了,使劲儿招呼老伴来看。
陆母打趣道:“你可少高兴点吧,不然等燕子飞走了,你又得失落好几天”。
用如今的话说,陆父就是一个文艺老年,一句话形容陆父再合适不过“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他的兴趣爱好及其广泛,尤其热爱音乐,整部纪录片下来,只看他一会儿吹笛子,一会儿拉二胡,再摆弄摆弄手风琴,夜色中站在天台浪漫的拉着小提琴,甚至最后学起了钢琴!
这莫不是一位音乐老师?错,陆父是一位物理老师!
片中甚至展现了陆父早年自己拍摄自己剪辑的影片,这么一位七八十的老人,打开电脑软件听歌的时候,摇摇头说了句“这音轨不同步呀”。
让人感慨。
活到老,学到老。
陆母有着一张圆圆脸,活力十足,乐观开朗。家务活儿的一把手,做腊肉、种菜、上山采药、制药……似乎没有什么是她干不来的活儿。
一天下来忙忙碌碌,可陆母一点儿都不枯燥。干着活儿张开嘴,就能唱上一曲,时不时爱打趣老伴儿。
虽说纪录片中说的是方言,但是恰恰是不一样的语言语调,让陆母唱的小曲儿别有韵味。
看着陆父演奏乐器,陆母在旁边咿咿呀呀的哼起小曲儿,这些生活的片段足以让人观影时嘴角不自觉上扬。
影片开场不久,就让人克服了语言,克服了平淡,慢慢的喜爱上了这两位乐观风趣的老人。
片子为何叫《四个春天》?在观影中逐步得以揭晓。
导演出外工作,一年到头只有春节能回家。实际上能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哪怕是包含影片拍摄,也不过是短短一个春天。
为了尽可能不要让观众产生《舌尖上的中国》雷同的观影感受,片中,导演刻意淡化了陆母拿手的厨艺,将重心放在了家人的相处细节。
不过,哪怕只能窥见陆母厨艺的冰山一角,却也令人大动食指,直咽唾沫。
陆家一共三姐弟,导演是老三,他的哥哥姐姐均有出镜。
陆家大姐一出场就是在饭桌上乐呵呵的给家人说笑话,有着和陆母一样的风趣幽默,活泼外向。
陆家大哥从事的是音乐方面的工作,头发有些花白,笑起来一脸腼腆。
每一年的春节,陆父陆母都盼着孩子回家,在家中那个小院子里,张罗着一大桌菜。陆母看着回齐全的三姐弟,喃喃道“每年要么是老大老二回来,要么是老三回来,这么三个人都回来,好多年前的事了”。
春节过完,孩子说一句“我走了”,上一秒陆父陆母笑眯眯的眼睛立刻沉了下来,木木的答应了一句,张着嘴欲说却无话。
两老送大哥出门,摄像机镜头一直跟着陆母,陆母神色黯然,挥挥手对着镜头说到:“拍我干啥,拍你大哥去”。
说罢返回了家门。
摄像机站在路边不动,对着大门静止了几秒钟,只看陆母又慢慢走了出来,沉默地看向孩子远去的方向。
我们就这么跟着镜头,陪着陆父陆母度过了第一个春天,第二个春天……
这对充满趣味的老夫妻,这个每逢春节便欢笑声不断的小家庭,在第三个春天,却迎来了生命里逃不过的一环——死亡。
中国人向来避讳死亡这个话题,然而纪录片却直白的展示了办丧的过程:演奏丧曲、下葬安顿……
葬礼上,亲人的表情呆滞,静静的看着闹哄哄的人们来来往往,思绪似乎早已飞远。
是的,最苦痛的泪,也许从不是葬礼上的嚎啕大哭,而是在可预见死亡的时候,早已经捂着脸流满了掌心。
那一年,原本生机勃勃的小院子,一片死寂。
庆幸,苦难不是这个家庭要展示的重点。
人这种生物,之所以奇妙,是其本身带着强大的自愈能力,坚韧吃苦的意志。
带着失去至亲的悲痛,生活却还是要继续。
饭桌上多了一副碗筷,一张无人坐的椅子。
这种打击,陆家两老不是沉默不语,不是陷入忧思。他们只是对着儿子说:
“其实我们都想到了同一件事,如果有一天我走了,另一个人怎么办。”
对亲人的思念,不是风尘在记忆里。
陆父拿着一个硬盘进屋,开心的对陆母说要给她看好东西,连接上硬盘,电视机一开,播起了过去一家几口录的像。
陆母细致地珍惜地看着,时不时抹去眼角的泪。
这种直面伤痛的勇气,试问有多少人能向两老一样做到。
《四个春天》,从头到尾就不是一部鸡汤,想从片中寻找正能量或者寻找小美好的人,也许要失望了。
它从头到尾,不论悲喜,展现的无非是“生活”二字。
它想要告诉人们:
要好好生活。
现代号称的“精致生活”、“仪式感”,往往都意味着人要做些珍重的铺垫,有别于普通的生活。
然而陆家父母,一天下来忙的活儿,件件都号称的上是充满”仪式感“的”精致生活“,无论是张罗一桌子菜,还是出门登山,又或是料理花花草草。
这是他们充满趣味的简单平凡的一天。
陆父说:每天为家里多做一件事。
于是他认真的修好了家里坏掉的小椅子,擦拭着灶上的污渍,养起了蜂箱,焊起了电路板……
这样一位认真的老人,从来不因自己年老而放弃该学的该做。
要好好生活。
陆母一边掌着灶里的火,一边絮絮叨叨的对镜头说:
不要丧失生活的能力,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导演能拍出这样一部作品,其实并不稀奇。片中,早在1997年,陆家人就开始拍摄家庭影片,并且一直保留着这样的传统。
早年的家庭影片,镜头粗糙,画质不清,配乐也有些不合时宜。
可是在多年以后,它承载了亲人的情感,被一遍又一遍的回放。
好在,有这样一种形式,让这对可爱的老父老母,能够追忆过去。
不知道观影时,有多少人能从中看到自己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影子。
片子平凡朴实的描述,充满年代感的场景,常常让人不经意间思绪就飞回了自己的过往,回忆起家中往事。
这样,便是达到了影片透过屏幕想要传递的情感。
快过年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吧。
回去看看家中的亲人,挽起自己袖子干一把农活,多给家人拍个照,年味、亲情都是这么传承维护而来的。
跨越山海,勿忘回家。
希望各位,能够度过一个美好的春天。
----
内容原创首发微信平台:慢慢游(mmyfilm)
转载需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