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延绵半个世纪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两个人讲给我听的,一个是王叔的妹妹,我的老师王玉娥。一个是张叔的儿子,我的同事文原。故事就发生在王叔与张叔俩人之间。

那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文革”初期的夏天,铜川黄堡医院门口,张叔满脸大汗,整个身子几乎要靠在推着的自行车上。近乎绝望地看着周围的一切,乞求又失望的目光一次次扫向身边好奇、同情却又无奈的脸庞上。他脑子一团糟,一会儿是家里的土坑、不到半岁的婴儿、无力的小脑袋、苍白的小圆脸,一会儿是婴儿张着小嘴、闭着眼睛。孩子连续几天拉肚子,已经不吃不出声。乡医看不了,他抱孩子到县医院看,医生说孩子腹泻已经造成严重贫血,但有B 12就能看好,可这种药奇缺。张叔骑车从当时的耀县到铜川黄堡医院,仍没有B 12。医生们也爱莫能助。不管哪个医院,不论哪位医生,只要听张叔说孩子的症状,都是催促焦急的态度。眼看儿子有生命危险。到哪里去弄药呢?一个乡下汉子,几十里山路,从清晨到中午,跑了一家医院又一家医院,没喝一口水,没吃一块馍。此时又举目无亲,这不是把人往疯的逼呢。张叔欲哭无泪,无望地向人群外走去。这时,一个推着自行车的陌生男子迎上来看着张叔,停了一下对张叔说,自己的妹夫当卫生所长,看他能不能想些办法。张叔迟疑一下,忙说,好,好。骑上车子跟着陌生男子往北边走。这个陌生男子就是王叔。听说医院没有治疗婴儿拉肚子的药,把孩子父亲快急疯了,于是上前询问情况后,迅速带张叔离开医院。两个不相识的男人骑着自行车一路向北,一路慢坡。不顾骄阳似火,不管灰尘扑面,都是满头大汗。王叔把张叔带到了位于市区的铜川耐火材料厂卫生所,找到了妹夫朱所长。高个子戴眼镜的朱所长听了两个人的叙说后,分析了孩子的病情,确诊为因长期腹泻引起的严重贫血,认为确实需要维生素B12。同时也同情病人家属寻医求药的难处,于是就给开了两盒B12,并安慰张叔说,不用怕,赶快回家给娃注射这个就行了。张叔双手颤抖着接过药,满脸感动,半天说不出完整的话,只重复答应,知道咧,知道咧,付完药费,眼框里已经涌满了泪水。就是这两盒药,把张叔的儿子文原看好了。张叔认为,不是看好,是把娃的命救过来了。其实这个药价格不贵,在当时确实紧俏稀缺。

孩子好了以后,张叔时刻想着进城感谢王叔。尽管日子很艰难,张叔还是千方百计弄些特产去城里看望王叔。谁知工厂正搞武斗,市区街道很不安全。张叔冒着危险到市耐火材料厂找王叔。一个忠厚老实的农村汉子,一个真诚善良的工人老弟,俩人有说不完的家常。在王叔眼里,给张叔孩子找药之事不值一提,更不准张叔再送农特产之类的东西。从他真诚的言语里,张叔看到的是一个朴素豪爽的工人老弟。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来往中断了。

时光荏苒。当年的婴儿长大成人,上学就业。张叔再三叮咛儿子不能忘了有救命之恩的王叔。学校毕业那年,文原按照父亲提供的名字和地址,去找王叔。他看到的不是父亲说的平房,而是楼房。说出父亲提供的王叔名字,竟没有人认识。文原把王叔情况讲给家住耐火厂的同学,希望帮忙打听。又通过公安王益分局查找,都一无所获。2008年,文原调到铜川印台工作,寻找王叔的心情更加迫切。越是找不到,心里就越是着急难受,禁不住用文字表达情愫。一篇题为“B12未了的情结”的文章发表在《印台导报》上,结果仍是没有讯息。

这时,张叔已过七旬,比王叔年长一岁,且身体状况欠佳,很想实现一个心愿,见见王叔。文原再细细过滤张叔提供的王叔信息,其中有一个情况可以引人注意。那就是王叔爱人是个裁缝。于是,文原再一次到耐火材料厂家属区打听。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人认识做缝纫的阿姨,还指出了住处。文原见到王叔和王婶,说明身份和用意,才弄清楚原来是张叔把王叔的名字记错了。王叔姓王名志明,张叔记成“王志民”。王叔是河南人,张叔是铜川人,方言语音把“民”与“明”搞混了。苦得文原问不出查不到,寻找多年。

2009年,时隔多年没见面的秦豫兄弟又见面了。相互一看,都是满脸皱纹,鬓发已衰。张叔仍是不停地说些感激感谢的话,王叔依然爽朗一笑,连说小事一桩,不值一提。得知王叔一家日子过得很好,文原更是兴奋不已,心生崇敬。隔三差五联系王叔,问寒嘘暖,把两个老人拉到一起相聚,逢年过节再特意看望王叔。不想,2017年春节过后不久,王叔病故。文原一路悲伤,更懊恼自己没有给王叔尽绵薄之力,只有默送王叔一路走好。

延绵近半个世纪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感人至深。一种态度叫人钦佩。文原被善良好心的王叔救过命,获得第二次生命。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救命之恩应当是永生相报。从文原激动兴奋的语言,可以感受到一种期待报恩的情绪,一种对善良无私,不求回报品行的赞扬和崇敬。另一种态度也令人敬佩。王老师在讲述兄长王志明与张家渊源时,其语气如同王叔当年:举手之劳,张家记挂几十年。看文原对王叔一家人那么用心,感叹张家家教好人好家风好。尤其是文原,多次到王家,对家兄当恩人地尊敬。本来是一件理所应当去做的小事,反而让人家那么上心惦念和关心牵挂,真令人感动。听了两家人的话,感受两种态度,难道你能无动于衷,不想说些什么吗?

人们常说,铜川好人多,铜川做好事的人多。我想再加一句,铜川好人现象由来已久。六十年代已经出现诸如王志明这样的好人善事,可见铜川好人好事具有优良的传统。近日,看到两则报道。其一是张水珍等人又登中国好人榜,“我市中国好人增至18人”;其二是铜川两医生列车上施救不留名,留下的只是“我们是铜川大夫”。一个延绵近半个世纪的故事,不得不让我为层出不穷的铜川好人点赞,为知恩当报的人点赞,更为王志明这样过去的以及现在的铜川好人点赞!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延绵半个世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