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的韵味,令人回味

昨天晚上,在黄山脚下,观看了一场反映徽州历史的大型多媒体现代歌舞《徽韵》。

《徽韵》,是黄山市的标志性演出,她所秀出的一个新的黄山,就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已成为代表安徽的新的“名片”。

整个演出,场面宏大,一气呵成。舞台上的各种高科技产品的呈现,更是给这个舞台剧一种如梦如幻的神韵,令人回味。

在网上看了许多关于《徽韵》的介绍,都说这个剧目一共分为五幕,即《四季黄山》、《天上人间》、《痴梦徽州》、《徽班进京》和《皖风徽韵》。其实,在我看来,她应该还有序幕。

序幕是在道白和徽腔中开始的,是以《牡丹亭》的作者、明朝中晚期的剧作家、诗人汤显祖的一首诗开始:“欲识金银气,须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舞台上,汤显祖手握徽笔,饱蘸徽墨,奋笔疾书,写下该诗,草书映现在屏幕上。

如果观众不知道汤显祖是徽州人,不知道他曾写下这首诗的话,这就领略不到《徽韵》所要表达的最主要主题:反映明清时期徽州的历史。徽州的历史,不管是繁荣也好,无论是衰败也罢,这都是徽州留给中国历史的印记,也是说到中国明清史所绕不过的历史符号。

对于汤显祖的这首《游黄山白岳不果》一诗的理解,就像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有人理解是古人对黄山的向往,有人觉得是对皖南风光的赞美,更有人说,这是当时既不得志,又潦倒的作者不肯低头求人的一种心态:都说富贵在徽州,可惜我一辈子想都没想过要去徽州!

不管诗的意境到底是什么,作者当时想要表达的意思究竟是那种,这毕竟是几百年前的事了,我们无须去细究。但古徽州、今皖南的旖旎风光、民俗民风,确是现在人们趋之若鹜的游览圣地,就连我这位俗人,来此地都是第三次了,这也算作是一种痴迷吧!

剧目的道白中,有一句话,是说“徽商”曾经雄霸中国商界将近400年的历史。那这四百年,是从什么时候算起的呢?

我查了一下关于徽商的历史。其实,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而盛于明,衰于清。

徽州,是一个古时的称谓,是今安徽省的黄山市、绩溪县,以及江西婺源县。

徽商,即是指徽州的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徽商又称 “新安商人”,俗称“徽帮”,就像把晋商也曾称为“晋帮”一样。

徽商,在当时主要经营的是盐、米、丝、茶、纸、墨、木材、典当商等。而我们晋商,在当时主要是经营盐业、票号等,尤其是以票号最为出名。

照此说来,《徽韵》中所说的徽商雄霸中国商界四百年,就应该是指明朝的三百一十九年和清朝的九十五年了。

其实,在我看来,明朝最让我钦佩的,还不是徽州的商道,而应该是她的文化。在明清时期,徽州共有22名状元、1136名进士,这个数字,是剧目道白中提供的,可信程度应该是五星级的。徽州人,在老乡朱熹思想的影响下,都要走科举之路,以取得功名,报效国家。

朱熹,婺源人,古时属于徽州府。朱熹的理学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思想体系。朱熹的学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更是影响了中国几百年。

有人说,王阳明的学生,尽管分为不同的流派,但东林书院毕业的学生,形成的“东林党”,在明朝末年,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挽救了明朝,让其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

对于最为兴盛的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总是受到国人,尤其是那些道貌岸然的所谓的“圣人们”的诟病。但我自己认为,科举制度改变了穷人孩子的历史,也改变了普通人家子女的命运,让他们能够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不但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促进了儒家思想的进步。

看了《徽韵》,才知道中国的京剧,是从徽剧演化而来的。其实,这也情有可原,因为对于我这个不爱看京剧的人来说,不知道京剧的发展历史也算正常,不过,倒是看了这个剧目,让我又积累了一个历史常识,那就是知道了京剧的渊源。

1959年,安徽省第二届戏曲汇演时,安庆地区代表安徽省黄梅戏,演出了黄梅戏《女驸马》,当时很是成功。在昨晚的《徽韵》演出中,也有专门一节给予表现。

整体来说,《徽韵》演出的还是比较成功的,我也是很喜欢的,真的对徽州的历史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虚此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徽州的韵味,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