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和少的哲理

去超市买菜,发现卖早点的区域,工作人员总是将大量的同品种点心包装在一起,比如馒头,总是六到八个一装。烧麦也是,其他的点心也是。

我本来想买两三个烧麦,两三个馒头,但是面对这么大量的食物,烧麦也不敢买了,馒头也不敢买了。因为担心买回家一时吃不完,即使两三天内能吃完,估计因为吃多了也会腻得不行。

在菜场买菜也是,我挑蔬菜的时候,菜农总是巴不得往秤上多给我塞点菜,固然我不在乎那一点菜的钱,可是买回家往往吃不完呀,或者吃腻了便再也不想买这种菜。

看起来,似乎超市的工作人员或者菜农秉持的销售理念是,我把东西包装得多一点就能多卖出去一点,但其实顾客反而因为量大而不敢选购,或者勉强把那大份的量买回家,很快就吃腻了,估计很长一段时间不敢买相同的菜品或者点心。

仔细观察,这样的做法在很多地方都有。

不单是菜农和超市的销售,就连某些机构的课程、某些公司的产品也会用这种打包销售的方法,甚至就连学校的教育也是这样——喜欢重复重复再重复,以为这样就会更多、更强势地将知识塞入孩子脑中,却没有想到,这样的做法其实引起孩子的厌倦,导致孩子不但没有学到应有的知识,反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实在是得不偿失。

既然得不偿失,人为什么还要干这样的傻事呢? 

其实,人若知道自己干的是傻事,也许就会停止下来。人干傻事的原因是不知道自己在干傻事,而且还认为这样的事是天经地义的事。任何事情,人若是缺少对它分辨的眼光和自省的能力,便会像头牛一样固执地做下去,且永不知回头。

另一方面来讲,人做任何事都是有心理动机的。

那么这样求多的心理是出于什么呢?

大部分是出于自我的匮乏心理——当我们觉得自己很穷,非常不足够的时候,我们就会做出一些自以为是的傻事:比如以为将食物多包装一些就能多卖出一些。

而当这样做并没有卖出多少之后,处于匮乏心理中的人们会认为是自己运气不好,或者是上天待自己不公。因为匮乏感太重了,满满地占据了整个胸腔,这种感觉会导致他没有清晰的理性思维能力来冷静思考,并以新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作为。

也就是说,超市点心专柜的老板急于想卖出东西,但是他这种心情太过急切,以至于他忘记了,买卖行为是一种买方市场,要好好研究买家的心理,才能将自己的东西卖出去。

人在情绪过重的时候没有能力看到别人,或看到对方,只是急切地想按自己的思维来做事,结果这样的行事法则当然是没有智慧的,而情绪是影响智慧的头号因素。

正如一些不当的教育那样,老师过分一厢情愿地怀有热情,期待给孩子更多的知识,这种过于急切的心让他没有智慧来思考,并了解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因此他那种大量灌输的方法失败的时候,他还可能会认为自己非常努力,是学生不争气,不肯好好学,却没有仔细冷静下来思考,到底为什么自己如此努力地做事,还是无法得到学生的很好配合呢?

我们去红谷滩的一家大型超市买东西,发现卖卤菜的专柜里非常多品种的卤菜,但是标签却离卤菜的位置很远,顾客要自己在大量的标签里找到对应的价格,非常地不方便。

我那天突然想“多事”,跟工作人员沟通说,是否可以把标签直接贴在某种卤菜上,这样顾客也方便直观地就能看到卤菜的价格了。

可是工作人员找了一大堆理由来说明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却对我反映的问题没有进行丝毫的改善。

可想而知,卤菜的销售结果肯定是不理想的。每次走到那边,都能看到一大堆的卤菜摆放在那里无人问津的样子。

其实我并不是对我所看到的事件不满意,只是希望能够推动事物得到改观,可是工作人员可能以为我那平和的言辞中是含有指责的,于是他甚至内心抵触这样去调整也未可知。

所以,看看人类的心理是多么细微并强势地主宰着自己的行为啊。有时候,人们渴望得到“多”,却只收获“少”的结局。有时候,人们顽固于不肯改善,并认为命运不公,却没有想到,当自己放下那颗急于索求的心,能够允许自己不想要那么多,便能事事考虑到他人心上,也许反而不经意间收获了“多”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多和少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