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工、程序员与模型

印刷工

印刷工、程序员与模型_第1张图片
100美元上的这个老头叫富兰克林,是科学家和《独立宣言》的起草人,大家都知道了,不过他自己写的墓志铭可能没那么出名:

The Body of B. Franklin, Printer, Like the Cover of an old Book, Its Contents torn out, And stript of its Lettering & Gilding, Lies here, Food for Worms.
But the Work shall not be lost: For it will, as he believ'd, appear once more, In a new and more perfect Edition, Corrected and Improvied By the Author.

印刷从业者本杰明•富兰克的身体,像一本旧书的皮子,内容已经撕去,书面的印字和烫金也剥落了,长眠此地,作蛆虫的食物。
然而作品本身决不致泯灭,因为他深信它将重新出版,经过作者加以校正和修饰,成为一种襄新的更美丽的版本。

他给自己的身份是印刷从业者,这并不是谦虚。在当时,印刷业的地位并不低,可以类比于现在的软件行业。

直到信息革命之前,都需要靠纸来记录、传递信息。印刷能够极大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所以有人说1439年古腾堡改进了印刷机,直接影响了文艺复兴、新教改革和启蒙时代。

印刷工人必须要识字,才能进行校对、排字等操作,在识字率不高的年代,是比较高的门槛要求。而且因为接触到的书籍、报纸很多,可以获取到的信息是比普通人多的,因此待遇和发展机会都还不错。

因为教育的普及,识字率越来越高,后来的印刷工人已经变得和普通工人没什么区别了,但是的确可以把这个工作和程序员作一个类比。

程序员

上图是程序员们的代码如何将桌面的东西集成到电脑里,而我们更切身的感受,则是手机里的软件如何让生活更加方便和高效,从2000年到现在,不算太长的二十年里,计算机已经无处不在,前十年是PC的普及,后十年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也许可以这样说,这个世界已经离不开程序员了——更准确的说,是离不开程序员们写的代码。

举一个例子——最近十年有哪些消失了或正在消失的职业?——在作图软件出现之前,设计图是由绘图员来画的

二十年前,一栋普通的居民楼,可能需要一个团队十几个人描大半个月才能画出完整的套图。而且画错的话,用刀片刮掉重新画,不容许有丝毫的错误,需要充足的耐心和细心。

现在,一个对施工图熟练的绘图员,用CAD一个下午就可以把当时整栋楼的平面图画出来了,相比当时,也更加的精准,便捷。

但是和印刷工一样,今后的趋势必然是编程的门槛越来越低,比如使用python处理EXCEL文件、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c)流程完成重复工作,CRUD会被集成在框架里,不继续学习进步,只能被时代洪流给淹没,因为无论印刷或者编程,都只是工具。

为什么说编程是工具呢?虽然程序员的立身基础是技术,但很多事情,不是技术能决定的。大一点的例子,微信崛起,不是技术决定的;诺基亚手机业务衰落,也不是因为技术导致的。小一点的例子,很多时候,客户只关心性价比,20块实现80%的功能就够了,用100块买足全套技术,来实现100%的效果不划算。

但是 ,第一,于技术上,我不能引以为自豪,这里就不暴露短处了;第二,真的想深入,学术道路上可以考研,有专业的导师指导是更好的选择;学术界之外的技术发展,也有很多前辈有自己的总结,比如这一篇——这多年来我一直在钻研的技术;第三,如果从职业生涯的角度来指出应该怎么做,也不乏很好的指引,比如 工程师的五个等级,所以我想写一点其他的东西。

信息处理与模型

如果说印刷时代的主题,主要是信息的传播,那计算机时代的主题则包含了更多,比如获取、存储、处理、传输、递送、表达(数字化浪潮)。

大部分公共信息的获取已经不构成壁垒了,存储、传输、递送也可以通过高效的机器来完成,难点在对于信息的处理和表达上。如果一个人的处理链条上只有两三个节点,那么适合的工作只能是机械的执行;如果能达到七八个节点,至少是可以作为方案、计划的制定者。或者像《人类简史》所说,好的表达者,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建立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一篇文章,虽然重点在于讲信息的处理,但同事也是训练自己做表达的练习。

节目《汉语桥》里有过这样一道听力题,很多老外都选的C:

“浙江温州,浙江温州,最大皮革厂江南皮革厂倒闭了!老板黄鹤吃喝嫖赌,欠下了3.5个亿,带着他的小姨子跑了。 我们没有办法,拿着钱包抵工资。原价都是三百多、二百多、一百多的钱包, 通通二十块,通通二十块!黄鹤你不是人,我们辛辛苦苦给你干了大半年,你不发工资,你还我血汗钱,还我血汗钱!”

问:到底什么东西20块?
A. 钱包 B.皮革 C. 统统

这个视频很有趣,许多人说,终于让老外也体会到我们的感受了。因为高考的英语听力也是这样,有一些题,在听懂单词之后,还要再进一步思考才能命中正确答案。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考就是一个把人按信息处理能力分类的东西。

那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呢?虽然信息已经浩如烟海,但有通用的处理方法——使用模型

柏拉图将知识定义为合理的真实信念,而更现代的定义则认为知识就是相对关系、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的理解。知识组织了信息,呈现为模型的形式。 ——《模型思维》

引用一段定义以壮声势后,用通俗的语言来说,模型其实很简单——搭积木,搭积木总得知道要搭成什么样,这个想搭成的东西就是模型,我们来看一下七巧板可以搭成的数字1-9。

印刷工、程序员与模型_第2张图片

程序员的工作,最基础的目标无非是两种:

  1. 表达模型,比如 写信 -> 短信 -> QQ/微信,都是将原本存在的业务模型梳理好,然后用代码写出来,就像上面的七巧板拼图一样。
  2. 发现模型,比如 网易云 的推荐算法,找到 用户 -> 歌曲 的关系,给每个人进行个性推送。

具体使用的各种技术,数据库、高可用、分布式、设计模式、编译原理、人工智能...,无非都是为了高效、稳定、方便的完成上面两个目标而衍生出来的。

无论印刷工或者程序员,都不过是在为信息服务,所以为什么不向前一步,直指模型呢?

关于模型

虽然模型就是搭积木这么简单的东西,但是想要得到,或者用好这个东西,却不是那么简单。下面举几个例子:

船货崇拜——二战时美军在太平洋的小岛上建立了军事基地,各种物资通过军舰和飞机运送。当地小岛的土著见到了,大为惊讶,于是创建出一种宗教,模仿美军的行为——用草木片扎成了“神鸟”(飞机),清理出一片空地作为机场,甚至晚上还在插上火把来引导“神鸟”(飞机)降落——期待也可以同样获得物资。

问:为什么他们要使用宗教,而不是科学来解释,模仿?

星星的故事 - 关于星星的模型,有古代中国的北斗七星、二十八宿;古代西方的八十八星座,黄道十二宫;还有现代的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大爆炸理论。

问:能不能用星座来称赞别人是文曲星下凡?能不能用二十八宿来讲圣斗士星矢的故事?

核武器的威力 - 核武器出现于1945年,自那以后常规武器又发展了70余年,随着升级换代,当时的坦克、航母、飞机和现代武器已经不可相同并论了,比如2005年开始服役的四代机F22,与1978年开始服役的三代机F16,战损比可以达到144:0。

问:为什么到现在为止,常规武器的威力仍然比不上70年前的初代原子弹?

看,从这里就可以简单总结几点了,而且多来几个例子可以总结得还更多:

  1. 没有适合的认知作为基础,如何得到有用的模型呢?
  2. 模型只是一种抽象,不要拘泥,完全可以多准备一些,哪个合适用哪个
  3. 问题永远不会在发生的层面得到解决,如果一个模型在原理上就存在局限性,那再怎么折腾也无济于事,用当下时髦的话来说——”内卷“而已

如上几点,也不过是散乱的碎片,为了对模型有个主线的记忆,我决定自己编个故事来说服自己:

印刷工、程序员与模型_第3张图片
交情、重武器、滑梯、欲念、锦州、塞维利亚、糯米、临界点、毛毛

这一堆名词,要怎么记住呢,我做了一个尝试:

时代之变化,大抵如同螺旋,然则偶也有越过临界点后,一路直下,似是坐滑梯一般的。哥伦布之出于塞维利亚,解放军之入于锦州,便是如此。自此之后,旧时代之逻辑不复存在:糯米筑成城墙,却如何抵挡重武器的威力,沙子龙的镖局也已改成客栈。

新时代的生活,催生出新的欲念,今日的小毛毛们长大后,他们的交情也不会是父辈们乡里乡亲互相帮忙的模式。

——大人,时代变了!

用上面这几句话,勉强算是把这几个词给圆上了。类似的,记单词也有很多方法,其中一种是这样的:scar => 被car(汽车)压过的s(蛇),留下一道scar(伤疤)。

上面两件事,共同点都是把要用到的点建立联系,于是就构成了模型。

不过上面临时的模型并不牢固,而且用到的地方不多,也就只能算个小聪明。真正能够通用的模型,是各学科的知识。比如化学,从风火水土四元素说,到燃素说,再到元素周期表,不断的在改进模型,于是能解释的范围越来越广,用四元素说衍生出的炼金术理论,不能指导塑料的生产吧?

当前人类全部的知识,就像下面的图一样:小学、中学都是通识教育,本科开始有了专业,硕士更加深入,不过还是在已有知识范围内,而博士,则要求突破知识边界。

印刷工、程序员与模型_第4张图片

当然,普通人如你我,没办法也不需要做到这一步。但,我们可以在这些知识(现有模型)的基础上,根据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模
型。
印刷工、程序员与模型_第5张图片
94版央视三国里,加了一段台词,虽是为了对草船借箭做解释,但我也借花献佛,就拿来给上面做一个例子了。

亮问鲁肃:“何谓将帅之道?”答曰:“统兵,陷阵,征讨,封疆尔。”亮曰:“古之统兵者均以为自乃将帅之才,岂不知将帅乃道也,非勇悍之武夫所能知晓。

平庸之将所重者,乃兵力多寡,勇猛如何,此类武将如吕布、袁绍者比比皆是,不足挂齿。高明之统帅不仅要知已知彼,善用兵将,还要知天时,明地利,懂人生,料事如神熟读兵法,统帅万军,游戏自如,此等大将如孙、吴、管、乐,今之曹孟德、周公谨也。

如此仍未明将帅之道也。何谓将帅之道?说来话长,亮仅举一例,比如用兵,“兵”字即大有学问。兵者有可见之兵,荷戟执戈,肉躯之身乃可见之兵。不可见之兵者,日月星辰,风云水火,山川之灵气,如此万物万象,均可以为兵。”

亮指着背后一图:“比如这七十二候图,它出自周公,将节气周天三百六十日分类别之,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成时,将一年之中的节气更替,万物衰荣一一道明,何时虹藏不见,何时雷匿收声,何时土润入暑,何时雾霾蒸腾。

如此只需谙熟于胸,融汇于心,运用得当,便可胜于百万雄兵。为将帅者,不懂天文,不明地理,不晓阴阳,不懂奇门遁甲及阵图兵势乃庸才也。"

这里插一句,论语里说,君子不器,意思是说人不要拘于一种才艺或技能。我想写代码相比于其他的工科,应该是比较接近于这个的一项技能,因为各行各业都可以信息化,因此都用得上。人的大脑比起机器,优点也就是能建立新的模型吧,所以还是要扬长避短。

除此以外,可以尝试用模型来解释一些事情:

比如我们称赞一个孩子智商高,是因为可以快速理解、快速找到规律、建立模型,但是如果已经有更好的模型在前了,高与不高就不是决定因素了。

或是王阳明在龙场悟道,这个地方在当时也算穷乡僻壤了,他知道的东西没有增加,但是因为看东西的角度变了,就能有不一样的效果。

再很简陋的总结一下,就是:

  1. 了解尽可能多的节点
  2. 再用最适合的方式把这些节点联系起来
  3. 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在这个框架里表示出来,那么问题自然就有了解

很常见的,家里没办法上网了,只要知道这个简单的模型:本机 -> 路由器 -> 外网。就分别检查3个节点、2条线路,假如确认问题出在 本机 -> 路由器,并且电脑和路由器都没问题,那么细化一下,去看网线是否有破损,是否被干扰,这样就很容易处理了。

我现在所知道的既然已经表达出来了,也就不必更加啰嗦了。如果想要比较详细和全面的案例,可以多看一看书,比如模型思维穷查理宝典

方法

有人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这句话跟”知行合一“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认知不能落地,学不能以致用,意义就没有那么大了。我打球的时候,知道怎么投篮,但就是投不中,也没什么用。所以认为模型这个东西不错,那就需要多实践,下面是简单的几点,写来给自己做参考:

  1. 体验 - 夏虫不可语冰,心灵捕手里那一段经典台词不必再重复了;缺少体验,体验带来的情感和印象也会有缺失。象与骑象人里,把情感比作大象,理性比作骑象人,没有深刻的体验和随之而来的情绪,新东西的学习是很难继续下去的。
  2. 模仿 - 最开始没有任何思路的时候,模仿是很不错的方法。谁学做菜不是从番茄炒蛋,炒土豆丝开始学起来的呢,多做几回,自然就会发现大多数菜的做法都差不多,算是了解基本的模型了。
  3. 提问 - 提出好的问题,就能够把问题解决掉一半,可是普通的问题,也是很有意思的。一般来说,提出问题的时候,是发现想法和实际不太一样,无论这个想法是来自书本,还是自己想出来的,这个时候正是调整模型的好机会。能够提出问题,其实是很好的,没有问题,说明连基本的情况也不是很清楚。
  4. 工具 - 传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天要雨粟鬼要夜哭,不过文字作为工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最简单的,大脑一时记不下来那么多东西,写在纸上就不怕丢了。所以,为了辅助理解和思考,使用好的工具可以事半功倍。
  5. 练习 -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按这位让我很受益的YJango博士的说法,练习是把一个模型内化到大脑的过程,所以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当然,难点也在于如何坚持,道德经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我自己也认为ARTS练习(Algorithm/Review/Tip/Share)是很好的,但我还做不到。
  6. 输出 - 最终的目的来了,输出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以致用,以学习金字塔为例:
    印刷工、程序员与模型_第6张图片
    因为比起自己的实践来说,要把别人彻底教明白,就得先弄懂人家的思维方式,用人家能理解的方式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出来。
    有时在了解别人的时候,也会发现自己的模型有什么不牢固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

    被动摇过的才称得上是信仰 ——《塔希里亚故事集》

无关的话

还有一些和模型不太有关的杂话,就放在这里。

正如上面所说,情绪就像大象,所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它帮助我们做好事情很重要。而情绪的来源是哪里呢?健康的身体和头脑,因此可以

  • 保持锻炼,用以保持旺盛的精力
  • 保持冥想,清空头脑,不受多余的情绪干扰
  • 保持兴趣,无论是读书或者做什么其他事情,看起来没有什么收益,所以有人就说什么“读书其实是无用之用”,很玄虚的样子。但是我觉得能够就这么做一件事,而不感到厌烦就很好了,这就是有用的地方。因为模型的建立,是需要大量信息作为基础的,能够坚持下去,说不定哪一天就用到了呢。

了解一点基础学科,比如哲学。哲学有一个定义是二阶追问,比如苏格拉底老是各种问人家问题——当然后来他被票死了。5W2H思维模型(what、why、who、when、where,how、how much)其实就是这种追问的一个具体例子。

我听过一句话,对一个学科而言,哲学的离开,说明这个学科成型了;数学进入后,说明学科正式形成了。我的理解是,哲学一直在那里问到底,最抽象最本质的东西就被发现了;而数学则可以用精确的量化,把这个学科用到实际中来。

顺便,牛顿力学定理的提出是在哪本书呢?《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