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媒体的三态变化
李学凌
网络被称为第四媒体由来已久。从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天起,人们就高呼,这是一场媒体的革命。刚进入90年代,美国时代—华纳集团就向互联网投资数百万美元,成立了两个网站,将旗下两大巨头媒体《财富》杂志和《时代》杂志送上网,还结合有线电视播放实时新闻,尽可能尝试不同机会,同时《华尔街日报》也以收费订阅的办法杀入互联网,很快就发展到7万名订户。互联网将重塑传播业的声音充斥投资家的耳鼓。互联网第四媒体论热气腾腾。崭新的第四媒体迎来气体时代。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气态沸腾
时代—华纳的新媒体(Neo Medio)公司副总裁诺尔顿曾骄傲地说:“我们还不知道怎么赚钱,但看好网上的机会。”媒体巨头雄心勃勃,拿出巨额资金要进入网络媒体行业。人们的想象也全都是如何在早餐的时候能够看到一份网络定制的报纸。“互联网能够传递信息,所以媒体应该是最先崛起的行当,其次才是其他”,几乎所有的传媒老大都这样看这个问题。
在中国这个信仰依然存在,还很少有人能够从网络媒体的热潮中蒸发出来,就是以作网络零售为目的的8848也必须弄一些新闻来拉住那些对购物没有过分热情的网民。从国内来看,新浪网成为“网络媒体时代”理想的最早收益人。靠网络聊天崛起的四通利方网站合并了新浪网之后,就全面进入网络报导领域。在新浪网有一个很大的录入队伍,网上现成的报纸可以随手拿来,没有上网的报纸就自己录入。一时间,新浪网成了比“新华社”新闻还要集中的地方,大大小小的记者都到这里来寻找信息,闲来无事的网民也在这里消耗对世界的关心。新浪网的访问量很快地上升,成为国内第一大网站。
搜狐网因为没有长远打算而不得不改了一次域名之外,并没有太大的失误。作为网络门户,搜狐学yahoo要比新浪网强得多。搜狐刚开始崛起的时候,在一家专业媒体曾经登过一篇文章叫《搜狐,Yahoo的精神教子?》后来听说,这篇文章是搜狐公司的一位策划大师的得益之作。但是现在看来,这句话不知道是捧搜狐还是骂搜狐。搜狐虽然领受Yahoo的老爹一般的耳提面命,居然斗不过王志东这个土产小辈,实在是面子上有点难堪。搜狐虽然有道琼斯经济新闻,但是还是离老百姓太远。有一点张朝阳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网络不是第四媒体。我从几个地方看到他的这个言论,实在佩服。但是因为国情不同,带着洋观点的博士还是没有发现中国互联网混乱土壤下闪亮的黄金,西方严谨法律下发展起来的那一套并不适合中国的互联网。但是王志东懂。新浪网可以毫无顾虑地摘抄几十家报纸的文章,还敢在自己的网站上为这些报纸建立文章数据库,可以方便的查阅以往新浪网登过的文章,令美国博士大跌眼镜。
是的,王志东很好的利用所中国报纸和中国文章作者不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弱点。据可靠消息说,在1999年新浪网和其他报纸合作的费用是2万元每月。区区2万元,就买到了几十家报纸的授权。而这些报纸居然把不属于自己著作权范围的作者文章通过“法律”的途径打包贱卖了!作者被完全剥夺了受益的权利!这就是新浪网说的“有法律协议”?
我非常同意一些朋友说的网络发展初期,大家都需要帮助网络一下。但是新浪网能够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如此大量的摘抄这么多作者的文章,居然没有惹到一起官司,也是咄咄怪事,滑天下之大稽。这可能就是搜狐永远不能理解的中国发展的现状。
当然这样的日子不会太长了。
1999末,《工商时报》刊登了臧一鹏的一篇文章《新浪网还能撑多久?》据说麻烦不小。但是这的确说出了许多媒体的心声。第四媒体的主人到底是谁?剪贴板的时代应该终结了。
液态冷凝
创办了美国网络广播公司的罗素·克林斯万万没有想到,投资“The Spot”会导致自己破产,面对一片狼藉的公司,他居然还是说出了一句可堪流传的名言:“我只是未来改变世界的网络媒体的先驱者中随机的牺牲者,这只是一个早晚的问题,互联网利润大丰收的一天早晚会来。”
是的早晚会来到。但是不知道那是媒体的风光还是网络公司的风景。AOL吞并时代-华纳给所有的媒体都提了一个醒:这是一个资本制胜的时代,而媒体的优势可以用巨额资产来抹平。在美国,网络信息群体发展的趋势已经开始逐步形成,而在中国这个目标还依然惨淡。
和传统媒体一样,网络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应该是网络的广告收入,1999年英国的调查显示,英国前100位广告客户有90%都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主页,发布自己公司的产品信息。美国一家网络战略咨询机构的研究表明,一个网络媒体具有广告优势的前提是有固定的信息受众要达到3000万。在中国这个数字应该相应增长。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网络媒体发展的大环境还没有真正形成。网络广告和传统广告的差别还是很大。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向着两个最容易发展的渠道流动:金融和零售。当然中国目前的金融环境还没有到达1995年,美国互联网孕育出“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 First.NETwork Bank)的地步,但是这个银行1996年能够吸纳存款达到1400万美元,着实让人吃了一惊。虽然国内的银行业也在不断强化“互联网银行”的角色,但是整个发展趋势还是过于缓慢。相比之下,股票网站,无线互联网抄股成为最先突破的行业。而8848位代表的网络零售,在大举亏损的的背景下,还是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虽然不可能每个互联网企业都办起媒体,但是这些那到风险投资的网站可能成为媒体潜在的进入者。而新浪网这样靠着网络新闻传媒起家的网站,一再受阻,上市前途不甚明朗。作为网络传媒最有发言权的新闻媒体,2000年会是一个关键的年头。因为3000万网民的数字就会在这一两年内突破,网络媒体广告和建设的盈亏平衡点很快就会来到。前一段时间看到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说:“Show us the money!”网络媒体可能很快就能够拿出利润给那些投资商看了。网络媒体的发展从轰轰烈烈到小心谨慎,应该说已经在经历一个高热气体冷凝的时期。看谁能够坚持住,倒在终点线前面的人,最悲惨。
固态反思
《人民日报》网站是媒体网站中发展得比较好的。《人民日报》的权威形象使得人民日报网站在海外的影响力不容忽视。这个从一个部门中发展起来的网站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了一个拥有上百人的机构,令人吃惊。但是目前还没有任何人民日报网站融资的消息。而中央电视台网站和凤凰卫视网站都过分局限在了视频新闻领域,没有很好地把前线新闻记者的作用发挥出来。电视报道花絮和电视记者的文字报道都深藏在记者的更衣柜中。这样的发展方式使得他们在短期内不可能有突破性的改变。《中国青年报》的网站,完全照抄报纸文章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网站的编辑已经开始熟悉网络传媒的特点,虽然这种形式的发展使得这些中央级的报纸还没有足够的技术开办诸如BBS之类受读者欢迎的互动交流形式,但是人民日报的BBS尝试已经说明,只要这些报纸敢于拿出精力,开创网络交流的新形式,他们的发展会令网站望尘莫及。网络媒体必须重新洗牌。但是对于像新浪网这样的网站发展走势到底应该是什么样,没有定论。国家开始逐步放开网络发展政策,开始允许一部分网络自己采写文章。但是一个商业网站如果想要在短的时间之内建立起庞大成熟的采编队伍也绝非易事。
网民的数量在突破,这是谁都不能否定的事实,关键看谁能够在网络发展的转型的时期有力的切入,后来者未必不能居上。谁凝固的早,谁就能爆发。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10748419/viewspace-1004266/,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于:http://blog.itpub.net/10748419/viewspace-100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