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MySQL原理-存储引擎与索引结构

专栏目录

  1. 1-MySQL原理-设计架构
  2. 2-MySQL原理-InnoDB架构与内存管理
  3. 3-MySQL原理-InnoDB架构与数据一致性
  4. 4-MySQL原理-SQL执行原理
  5. 5-MySQL原理-存储引擎与索引结构
  6. 6-MySQL原理-索引匹配原则
  7. 7-MySQL原理-事务底层实现
  8. 8-MySQL原理-MySQL回表与解决方案
  9. 9-MySQL原理-执行计划最全详解
  10. 10-MySQL原理-索引失效索引匹配最全详解

Mysql索引机制(B+Tree)

索引的定义

索引是为了加速对表中数据行的检索而创建的一种分散存储的(不连续的)数据结构,硬盘级的。

索引意义:索引能极大的减少存储引擎需要扫描的数据量,索引可以把随机IO变成顺序IO。索引可以帮助我们在进行分组、排序等操作时,避免使用临时表。正确的创建合适的索引是提升数据库查询性能的基础

索引谁实现的

索引是搜索引擎去实现的,在建立表的时候都会指定,搜索引擎是一种插拔式的,根据自己的选择去决定使用哪一个。

CREATE TABLE titles(id INT, name VARCHAR(16)) ENGINE = InnoDB;

MyISAM存储引擎

MyISAM索引文件和数据文件是分离的,索引文件仅保存数据记录的地址(叶节点data域)

主键索引(primary key):其结构如下,B+ Tree的叶子节点的key存放主键值,data存放主键值对应数据行的存储地址,而非叶子节点key为主键值,不存储data。查找时通过key从上往下找到叶子结点,如果key存在,拿到数据行存储地址。

5-MySQL原理-存储引擎与索引结构_第1张图片

辅助索引(secondary key):上图中col1为主键,在col2上建立一个辅助索引,其结构如下,可以发现其结构和主键索引没有区别,叶子节点data存放的也是数据行地址(不同之处在于主索引要求key是唯一的,而辅助索引的key可以重复

5-MySQL原理-存储引擎与索引结构_第2张图片

InnoDB存储引擎

InnoDB的数据文件本身就是索引文件,叶节点data域保存了完整的数据记录

主键索引:其结构如下,B+ Tree的叶子节点key存放主键值,data存放完整的数据记录。非叶子节点key为主键值,不存储data。查找时通过key从上往下找到叶子结点,如果key存在,直接拿到数据。

5-MySQL原理-存储引擎与索引结构_第3张图片

辅助索引:对于辅助索引的结构如下,与主键索引不同的是,叶节点的data存放存放主键索引的值,而不是地址,因此辅助索引进行检索时需要检索两遍索引,首先检索辅助索引获得主键,然后用主键到主索引中检索获得记录。

5-MySQL原理-存储引擎与索引结构_第4张图片

通过上述结构发现,InnoDB数据文件即包含主键索引,所以InnoDB要求表必须有主键,如果没有显式指定,则MySQL系统会自动选择一个可以唯一标识数据记录的列作为主键,如果不存在这种列,则MySQL自动为InnoDB表生成一个隐含字段作为主键。而且不建议使用过长的字段作为主键,因为所有辅助索引都引用主索引,过长的主索引会令辅助索引变得过大。另外,用非单调的字段作为主键在InnoDB中也不建议,因为InnoDB数据文件本身是一颗B+Tree,非单调的主键会造成在插入新记录时数据文件为了维持B+Tree的特性而频繁的分裂调整,十分低效,而使用自增字段作为主键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为什么选择B+Tree

B+树索引是B+树在数据库中的一种实现,是最常见也是数据库中使用最为频繁的一种索引。B+树中的B代表平衡(balance),而不是二叉(binary),因为B+树是从最早的平衡二叉树演化而来的。先了解二叉查找树、平衡二叉树(AVLTree)和平衡多路查找树(B-Tree),B+树即由这些树逐步优化而来。

二叉查找树

二叉树具有以下性质:左子树的键值小于根的键值,右子树的键值大于根的键值。 如下图所示就是一棵二叉查找树,:

5-MySQL原理-存储引擎与索引结构_第5张图片

对该二叉树的节点进行查找发现深度为1的节点的查找次数为1,深度为2的查找次数为2,深度为n的节点的查找次数为n,因此其平均查找次数为 (1+2+2+3+3+3) / 6 = 2.3次。二叉查找树可以任意地构造,同样是2,3,5,6,7,8这六个数字,也可以按照下图的方式来构造:

5-MySQL原理-存储引擎与索引结构_第6张图片

但是这棵二叉树的查询效率就低了。因此若想二叉树的查询效率尽可能高,需要这棵二叉树是平衡的,从而引出新的定义——平衡二叉树,或称AVL树。

平衡二叉树(AVL Tree)

平衡二叉树(AVL树)在符合二叉查找树的条件下,还满足任何节点的两个子树的高度最大差为1。下面的两张图片,左边是AVL树,它的任何节点的两个子树的高度差<=1;右边的不是AVL树,其根节点的左子树高度为3,而右子树高度为1;

5-MySQL原理-存储引擎与索引结构_第7张图片

如果在AVL树中进行插入或删除节点,可能导致AVL树失去平衡,这种失去平衡的二叉树可以概括为四种姿态:LL(左左)、RR(右右)、LR(左右)、RL(右左)。它们的示意图如下:

5-MySQL原理-存储引擎与索引结构_第8张图片

这四种失去平衡的姿态都有各自的定义:
LL:LeftLeft,也称“左左”。插入或删除一个节点后,根节点的左孩子(Left Child)的左孩子(Left Child)还有非空节点,导致根节点的左子树高度比右子树高度高2,AVL树失去平衡。

RR:RightRight,也称“右右”。插入或删除一个节点后,根节点的右孩子(Right Child)的右孩子(Right Child)还有非空节点,导致根节点的右子树高度比左子树高度高2,AVL树失去平衡。

LR:LeftRight,也称“左右”。插入或删除一个节点后,根节点的左孩子(Left Child)的右孩子(Right Child)还有非空节点,导致根节点的左子树高度比右子树高度高2,AVL树失去平衡。

RL:RightLeft,也称“右左”。插入或删除一个节点后,根节点的右孩子(Right Child)的左孩子(Left Child)还有非空节点,导致根节点的右子树高度比左子树高度高2,AVL树失去平衡。

AVL树失去平衡之后,可以通过旋转使其恢复平衡。下面分别介绍四种失去平衡的情况下对应的旋转方法。

LL的旋转。LL失去平衡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一次旋转让AVL树恢复平衡。步骤如下:

  1. 将根节点的左孩子作为新根节点。
  2. 将新根节点的右孩子作为原根节点的左孩子。
  3. 将原根节点作为新根节点的右孩子。

LL旋转示意图如下:

5-MySQL原理-存储引擎与索引结构_第9张图片

RR的旋转:RR失去平衡的情况下,旋转方法与LL旋转对称,步骤如下:

  1. 将根节点的右孩子作为新根节点。
  2. 将新根节点的左孩子作为原根节点的右孩子。
  3. 将原根节点作为新根节点的左孩子。

5-MySQL原理-存储引擎与索引结构_第10张图片

RL的旋转:RL失去平衡的情况下也需要进行两次旋转,旋转方法与LR旋转对称,步骤如下:

  1. 围绕根节点的右孩子进行LL旋转。
  2. 围绕根节点进行RR旋转。

5-MySQL原理-存储引擎与索引结构_第11张图片

那么使用平衡二叉树作为索引数据结构的话会是怎么样的呢?先看一下下图:

5-MySQL原理-存储引擎与索引结构_第12张图片

可以把每个节点看成一个磁盘块,每个磁盘块存储的信息如右边这个结构图所示。

关键字:即我们建立索引的关键字段的对应值。

数据区:即关键字对应的数据存储磁盘位置,通过关键字所对应的磁盘位置进行IO读写操作获取数据。

节点引用:即指向子节点的磁盘位置。

如果要查找ID为8的数据,那么先会获取根节点10加载到内存中,比较数据大小,发现比10小,那么查找左节点5,发现比5大,查找5的右节点,发现命中,然后根据数据区地址去进行IO读写操作。但是平衡二叉树有如下缺点:

它太深了,数据处的(高)深度决定着他的IO操作次数,IO操作耗时大。它太小了,每一个磁盘块(节点/页)保存的数据量太小了。没有很好的利用操作磁盘IO的数据交换特性,一次IO操作以页为单位 ,4KB,那么加载一次绝对不会达到4KB.也没有利用好磁盘IO的预读能力(空间局部性原理),从而带来频繁的IO操作。

平衡多路查找树(B-Tree) B减树

B-Tree是为磁盘等外存储设备设计的一种平衡查找树。

系统从磁盘读取数据到内存时是以磁盘块(block)为基本单位的,位于同一个磁盘块中的数据会被一次性读取出来,而不是需要什么取什么。InnoDB存储引擎中有页(Page)的概念,页是其磁盘管理的最小单位。

InnoDB存储引擎中默认每个页的大小为16KB,可通过参数innodb_page_size将页的大小设置为4K、8K、16K,在MySQL中可通过如下命令查看页的大小: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_page_size’;

而系统一个磁盘块的存储空间往往没有这么大,因此InnoDB每次申请磁盘空间时都会是若干地址连续磁盘块来达到页的大小16KB。InnoDB在把磁盘数据读入到磁盘时会以页为基本单位,在查询数据时如果一个页中的每条数据都能有助于定位数据记录的位置,这将会减少磁盘I/O次数,提高查询效率。B-Tree结构的数据可以让系统高效的找到数据所在的磁盘块。为了描述B-Tree,首先定义一条记录为一个二元组[key, data] ,key为记录的键值,对应表中的主键值,data为一行记录中除主键外的数据。对于不同的记录,key值互不相同。一棵m阶的B-Tree有如下特性:

  1. 每个节点最多有m个孩子。
  2. 除了根节点和叶子节点外,其它每个节点至少有Ceil(m/2)个孩子。
  3. 若根节点不是叶子节点,则至少有2个孩子
  4. 所有叶子节点都在同一层,且不包含其它关键字信息
  5. 每个非终端节点包含n个关键字信息(P0,P1,…Pn, k1,…kn)
  6. 关键字的个数n满足:ceil(m/2)-1 <= n <= m-1
  7. ki(i=1,…n)为关键字,且关键字升序排序。
  8. Pi(i=1,…n)为指向子树根节点的指针。P(i-1)指向的子树的所有节点关键字均小于ki,但都大于k(i-1)

2:35分

B-Tree中的每个节点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包含大量的关键字信息和分支,如下图所示为一个3阶的B-Tree:

5-MySQL原理-存储引擎与索引结构_第13张图片

每个节点占用一个盘块的磁盘空间,一个节点上有两个升序排序的关键字和三个指向子树根节点的指针,指针存储的是子节点所在磁盘块的地址。两个关键词划分成的三个范围域对应三个指针指向的子树的数据的范围域。以根节点为例,关键字为17和35,P1指针指向的子树的数据范围为小于17,P2指针指向的子树的数据范围为17~35,P3指针指向的子树的数据范围为大于35。模拟查找关键字29的过程:

  1. 根据根节点找到磁盘块1,读入内存。【磁盘I/O操作第1次】
  2. 比较关键字29在区间(17,35),找到磁盘块1的指针P2。
  3. 根据P2指针找到磁盘块3,读入内存。【磁盘I/O操作第2次】
  4. 比较关键字29在区间(26,30),找到磁盘块3的指针P2。
  5. 根据P2指针找到磁盘块8,读入内存。【磁盘I/O操作第3次】
  6. 在磁盘块8中的关键字列表中找到关键字29。

分析上面过程,发现需要3次磁盘I/O操作,和3次内存查找操作。由于内存中的关键字是一个有序表结构,可以利用二分法查找提高效率。而3次磁盘I/O操作是影响整个B-Tree查找效率的决定因素。B-Tree相对于AVLTree缩减了节点个数,使每次磁盘I/O取到内存的数据都发挥了作用,从而提高了查询效率。

以InnoDB存储引擎中默认每个页的大小为16KB来计算,假设以int型的ID作为索引关键字,那么 一个int占用4byte,由上图可以知道还有其他的除主键以外的数据,姑且页当成4byte,那么这里就是8byte,那么16KB=16**1024byte,那么我们在这种场景下,可以定义这个B-Tree的阶树为 (16*1024)/8=2048.那么这个树将会有2048-1路,也就是原来平衡二叉树(两路)的1024倍左右,从而大大提高了查找效率与降低IO读写次数。

B-Tree为了保证绝对平衡他有自己的机制,比如每个节点上的关键字个数=路数(阶数-1),如下图:

5-MySQL原理-存储引擎与索引结构_第14张图片

所以建立合适的索引是很重要的 ,不宜多,当加一条数据,整棵树会进行重组。

B+Tree B加树

B+Tree是在B-Tree基础上的一种优化,使其更适合实现外存储索引结构,InnoDB存储引擎就是用B+Tree实现其索引结构。

从 B-Tree 结构图中可以看到每个节点中不仅包含数据的key值,还有data值。而每一个页的存储空间是有限的,如果data数据较大时将会导致每个节点(即一个页)能存储的key的数量很小,当存储的数据量很大时同样会导致B-Tree的深度较大,增大查询时的磁盘I/O次数,进而影响查询效率。在B+Tree中,所有数据记录节点都是按照键值大小顺序存放在同一层的叶子节点上,而非叶子节点上只存储key值信息,这样可以大大加大每个节点存储的key值数量,降低B+Tree的高度。

B+Tree相对于B-Tree有几点不同:

  1. B+节点关键字搜索采用闭合区间
  2. B+非叶节点不保存数据相关信息,只保存关键字和子节点的引用
  3. B+关键字对应的数据保存在叶子节点中
  4. B+叶子节点是顺序排列的,并且相邻节点具有顺序引用的关系

将B-Tree优化,由于B+Tree的非叶子节点只存储键值信息,假设每个磁盘块能存储4个键值及指针信息,则变成B+Tree后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5-MySQL原理-存储引擎与索引结构_第15张图片

通常在B+Tree上有两个头指针,一个指向根节点,另一个指向关键字最小的叶子节点,而且所有叶子节点(即数据节点)之间是一种链式环结构。因此可以对B+Tree进行两种查找运算:一种是对于主键的范围查找和分页查找,另一种是从根节点开始,进行随机查找。可能上面例子中只有22条数据记录,看不出B+Tree的优点,下面做一个推算:InnoDB存储引擎中页的大小为16KB,一般表的主键类型为INT(占用4个字节)或BIGINT(占用8个字节),指针类型也一般为4或8个字节,也就是说一个页(B+Tree中的一个节点)中大概存储16KB/(8B+8B)=1K个键值(因为是估值,为方便计算,这里的K取值为10^3)。也就是说一个深度为3的B+Tree索引可以维护 10^3 * 10^3 * 10^3 = 10亿 条记录。

实际情况中每个节点可能不能填充满,因此在数据库中,B+Tree的高度一般都在2~4层。mysql 的InnoDB存储引擎在设计时是将根节点常驻内存的,也就是说查找某一键值的行记录时最多只需要1~3次磁盘I/O操作。数据库中的B+Tree索引可以分为聚集索引(clustered index)和辅助索引(secondary index)。上面的B+Tree示例图在数据库中的实现即为聚集索引,聚集索引的B+Tree中的叶子节点存放的是整张表的行记录数据。辅助索引与聚集索引的区别在于辅助索引的叶子节点并不包含行记录的全部数据,而是存储相应行数据的聚集索引键,即主键。当通过辅助索引来查询数据时,InnoDB存储引擎会遍历辅助索引找到主键,然后再通过主键在聚集索引中找到完整的行记录数据。

B+Tree在MYSQL中采用的是左闭合区间,MYSQL推崇使用ID作为索引,由于ID是自增的数字类型,只会增大,所以采用向右拓展的一个方式,从根节点进行比对,由于枝节点不保存数据,无所谓命不命中,都要继续走到叶子节点才能加载数据。

B+树是B-树的变种(PLUS版)多路绝对平衡查找树,他拥有B-树的优势。
B+树扫库、表能力更强。
B+树的磁盘读写能力更强。
B+树的排序能力更强。
B+树的查询效率更加稳定。

B+Tree在引擎中体现

B+Tree 在 InnoDB 中的体现:

在创建好表结构并且指定搜索引擎为 InnoDB之后,会在数据目录生成3个文件,分别是table_name.frm(表结构文件),table_name.idb(数据与索引保存文件)。

在 InnoDB中,因为设计之初就是认为主键是非常重要的。是以主键为索引来组织数据的存储,当我们没有显示的建立主键索引的时候,搜索引擎会隐式的为我们建立一个主键索引以组织数据存储。数据库表行中数据的物理顺序与键值的逻辑(索引)顺序相同,InnoDB就是以聚集索引来组织数据的存储的,在叶子节点上,保存了数据的所有信息。如果这个时候建立了name字段的索引:

5-MySQL原理-存储引擎与索引结构_第16张图片

会产生一个辅助索引,即name字段的索引,而此刻叶子节点上所保存的数据为 聚集索引(ID索引)的关键字的值,基于辅助索引找到ID索引的值,再通过ID索引区获取最终的数据。这个做法的好处是在于产生数据迁移的时候只要ID没发生变法,那么辅助索引不需要重新生成,不这么做的话,如果存储的是磁盘地址的话,在数据迁移后所有辅助索引都需要重新生成。

你可能感兴趣的:(#,MySQL,mysql,b树,数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