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神经网络简单应用实例,bp神经网络的应用案例

BP神经网络在土木工程中有哪些应用? 10

【热心相助】您好!BP神经网络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很多。

1.BP神经网络在岩土工程中优化2.BP神经网络在桥梁施工控制中的应用3.BP神经网络在现场混凝土强度的预测应用4.BP神经网络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5.在分岔隧道位移反分析中的应用6.神经网络智能算法在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7.BP人工神经网络在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中的应用8.BP神经网络在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中的应用9.BP人工神经网络在青藏铁路南段地壳稳定性定量评价中的应用10.基于神经网络的土木工程结构损伤识别。

谷歌人工智能写作项目:神经网络伪原创

BP神经网络在地面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地面沉降是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写作猫

各种要素发生作用的时空序列、影响强度和方向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同时各因素的变化及其影响并不是单方面的,各变量之间相互形成制约关系,这使得地面沉降过程极具复杂性。

因此,要求预测模型能以在现有资料、信息基础,准确反映研究区的自然背景条件、地下水开采行为与地面沉降过程之间的复杂联系,并能识别和适应不同影响因素随时间发生的改变。

BP神经网络作为一个非线性系统,可用于逼近非线性映射关系,也可用于逼近一个极为复杂的函数关系,是解释和模拟地面沉降等高度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问题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8.4.1.1训练样本的确定根据第4章的分析,影响研究区域地面沉降过程的变量包含着复杂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超采深层地下水是造成研究区1986年以后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深层地下水的开采量和沉降监测点附近的各含水层组水位均与地面沉降有着很好的相关性。

本区第四系浅层地下水系统(第Ⅰ含水层组)除河漫滩地段,一般为TDS都高于2g/L的咸水,因此工农业用途较少,水位一般保持天然状态,在本次模型研究中不予考虑。

由于区内各地面沉降监测点的地面高程每年测量一次,为了保持与地面沉降数据的一致性,使神经网络模型能准确识别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之间的关系,所有数据均整理成年平均的形式。

本章选择了控沉点处深层地下水系统的年均水位和区域地下水开采量作为模型的输入变量,考虑到水位和开采量的变化与沉降变形并不同步,有明显的滞后性存在,本章将前一年的开采量和年均水位也作为输入,故模型的输入变量为四个。

以收集到的区内每个地面沉降监测点的年沉降量作为模型的输出变量,通过选择适合的隐含层数和隐层神经单元数构建BP模型,对地面沉降的趋势进行预测。

本次收集到的地面沉降监测点处并未有常观孔的水位数据,如果根据历年实测等水位线推算,会产生很大的误差,导致预测结果的不稳定性。

基于已经建立好的Modflow数值模型,利用ProcessingModflow软件里的水井子程序包,在控沉点处设置虚拟的水位观测井,通过软件模拟出的不同时期的水位,作为地面沉降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层,从而避免了以往的将各含水层组平均水位作为模型输入所带来的误差[55]。

考虑到深层地下水系统各含水层组的水力联系较为密切,本次在每个地面沉降监测点处只设置一个水位观测井,来模拟深层地下水系统的水位。

水井滤水管的起始位置与该点含水层的位置相对应,即滤水管的长度即为含水层的厚度。观测井在模型中的位置如8.31所示,绿色的点即为虚拟水位观测井。

从图中可以看出6个沉降点在研究区内分布均匀,处于不同的沉降区域,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这6个点的地面沉降进行预测,可以反映出不同区域的沉降趋势。数值模型模拟得到的各沉降点年均水位如图8.32所示。

图8.31控沉点虚拟水井在Modflow数值模型中的分布示意图图8.32模拟得到的各沉降点处虚拟水井年均水位动态8.4.1.2样本数据的预处理由于BP网络的输入层物理量及数值相差甚远(不属于一个数量级),为了加快网络收敛的速度,在训练之前须将各输入物理量进行预处理。

数据的预处理方法主要有标准化法、重新定标法、变换法和比例放缩法等等。

本章所选用的是一种最常用的比例压缩法,公式为[56]变环境条件下的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式中:X为原始数据;Xmax、Xmin为原始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T为变换后的数据,也称之为目标数据;Tmax、Tmin为目标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由于Sigmoid函数在值域[0,0.1]和[0.9,1.0]区域内曲线变化极为平坦,因此合适的数据处理是将各输入物理量归至[0.1,0.9]之间。

本章用式(8.7)将每个样本输入层的4个物理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变环境条件下的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处理后的数据见表8.14。

表8.14BP神经网络模型数据归一化表续表8.4.1.3网络结构的确定BP神经网络的建立,其重点在于网络结构的设计,只要隐层中有足够多的神经元,多层前向网络可以用来逼近几乎任何一个函数。

一般地,网络结构(隐层数和隐层神经元数)和参数(权值和偏置值)共同决定着神经网络所能实现的函数的复杂程度的上限。结构简单的网络所能实现的函数类型是非常有限的,参数过多的网络可能会对数据拟合过度。

本章将输入样本的个数定为4个,输出样本为1个。

但是对于隐含层数及隐含层所含神经元个数的选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方法可以计算出实际需要多少层或多少神经元就可以满足预测精度的要求,在选择时通常是采用试算的方法[56,57]。

为了保证模型的预测精度和范化能力,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的连续性,本次研究利用1988~2002年15组地面沉降历史观测数据和对应的当年及前一年的开采量、年均水位组织训练,以2003年和2004年的实测地面沉降数据校验模型的预测能力,尝试多种试验性网络结构,其他模型参数的选择采取保守方式,以牺牲训练速度换取模型稳定性。

以2003年和2004年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20%作为筛选标准,最终选择三层BP网络作为模型结构,隐层神经元的个数设置为3。网络结构如图8.33所示,参数见表8.15。

表8.15BP网络模型参数一览表图8.33神经网络模型结构图8.4.1.4网络的训练与预测采用图8.33确定的网络结构对数据进行训练,各个沉降点的训练过程和拟合效果如图8.34、图8.35所示。

从图8.35可以看出,训练后的BP网络能很好地逼近给定的目标函数。说明该模型的泛化能力较好,模拟的结果比较可靠。

通过该模型模拟了6个沉降点在2003和2004年的沉降量(表8.16),可以看出2003年和2004年模拟值和实际拟合较好,两年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20%,说明BP神经网络可以用来预测地面沉降的趋势。

表8.16监测点年沉降量模拟误差表图8.34各沉降点训练过程图8.4.1.5模型物理意义探讨虽然现今的BP神经网络还是一个黑箱模型,其参数没有水文物理意义[58]。

但从结构上分析,本章认为地面沉降与ANN是同构的。

对于每个控沉点来说,深层地下水系统的开采量和含水层组的水位变化,都会引起地层应力的响应,从而导致整体的地面标高发生变化,这一过程可以与BP神经网络结构进行类比。

其中,深层地下水系统的3个含水层组相当于隐含层中的3个神经元,各含水层组对地面沉降的奉献值相当于隐含层中人工神经元的阈值,整体上来说,本次用来模拟地面沉降的BP神经网络结构已经灰箱化(表8.17)。

图8.35各监测点年沉降量神经网络模型拟合图表8.17BP神经网络构件物理意义一览表。

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一)方法原理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的类似人脑神经元的简单处理单元广泛地相互连接而成的复杂的网络系统。理论和实践表明,在信息处理方面,神经网络方法比传统模式识别方法更具有优势。

人工神经元是神经网络的基本处理单元,其接收的信息为x1,x2,…,xn,而ωij表示第i个神经元到第j个神经元的连接强度或称权重。

神经元的输入是接收信息X=(x1,x2,…,xn)与权重W={ωij}的点积,将输入与设定的某一阈值作比较,再经过某种神经元激活函数f的作用,便得到该神经元的输出Oi。

常见的激活函数为Sigmoid型。

人工神经元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为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式中:xi为第i个输入元素,即n维输入矢量X的第i个分量;ωi为第i个输入与处理单元间的互联权重;θ为处理单元的内部阈值;y为处理单元的输出。

常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是BP网络,它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三部分组成。BP算法是一种有监督的模式识别方法,包括学习和识别两部分,其中学习过程又可分为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两部分。

正向传播开始时,对所有的连接权值置随机数作为初值,选取模式集的任一模式作为输入,转向隐含层处理,并在输出层得到该模式对应的输出值。每一层神经元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神经元状态。

此时,输出值一般与期望值存在较大的误差,需要通过误差反向传递过程,计算模式的各层神经元权值的变化量。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直至完成对该模式集所有模式的计算,产生这一轮训练值的变化量Δωij。

在修正网络中各种神经元的权值后,网络重新按照正向传播方式得到输出。实际输出值与期望值之间的误差可以导致新一轮的权值修正。正向传播与反向传播过程循环往复,直到网络收敛,得到网络收敛后的互联权值和阈值。

(二)BP神经网络计算步骤(1)初始化连接权值和阈值为一小的随机值,即W(0)=任意值,θ(0)=任意值。(2)输入一个样本X。

(3)正向传播,计算实际输出,即根据输入样本值、互联权值和阈值,计算样本的实际输出。

其中输入层的输出等于输入样本值,隐含层和输出层的输入为地球物理勘探概论输出为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式中:f为阈值逻辑函数,一般取Sigmoid函数,即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式中:θj表示阈值或偏置;θ0的作用是调节Sigmoid函数的形状。

较小的θ0将使Sigmoid函数逼近于阈值逻辑单元的特征,较大的θ0将导致Sigmoid函数变平缓,一般取θ0=1。

(4)计算实际输出与理想输出的误差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式中:tpk为理想输出;Opk为实际输出;p为样本号;k为输出节点号。

(5)误差反向传播,修改权值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式中: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地球物理勘探概论(6)判断收敛。若误差小于给定值,则结束,否则转向步骤(2)。

(三)塔北雅克拉地区BP神经网络预测实例以塔北雅克拉地区S4井为已知样本,取氧化还原电位,放射性元素Rn、Th、Tc、U、K和地震反射构造面等7个特征为识别的依据。

构造面反映了局部构造的起伏变化,其局部隆起部位应是油气运移和富集的有利部位,它可以作为判断含油气性的诸种因素之一。

在该地区投入了高精度重磁、土壤微磁、频谱激电等多种方法,一些参数未入选为判别的特征参数,是因为某些参数是相关的。

在使用神经网络方法判别之前,还采用K-L变换(Karhaem-Loeve)来分析和提取特征。S4井位于测区西南部5线25点,是区内唯一已知井。

该井在5390.6m的侏罗系地层获得40.6m厚的油气层,在5482m深的震旦系地层中获58m厚的油气层。

取S4井周围9个点,即4~6线的23~25点作为已知油气的训练样本;由于区内没有未见油的钻井,只好根据地质资料分析,选取14~16线的55~57点作为非油气的训练样本。

BP网络学习迭代17174次,总误差为0.0001,学习效果相当满意。以学习后的网络进行识别,得出结果如图6-2-4所示。

图6-2-4塔北雅克拉地区BP神经网络聚类结果(据刘天佑等,1997)由图6-2-4可见,由预测值大于0.9可得5个大封闭圈远景区,其中测区南部①号远景区对应着已知油井S4井;②、③号油气远景区位于地震勘探所查明的托库1、2号构造,该两个构造位于沙雅隆起的东段,其西段即为1984年钻遇高产油气流的Sch2井,应是含油气性好的远景区;④、⑤号远景区位于大涝坝构造,是yh油田的组成部分。

什么是BP神经网络?

BP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学习过程由信号正向传播与误差的反向回传两个部分组成;正向传播时,输入样本从输入层传入,经各隐层依次逐层处理,传向输出层,若输出层输出与期望不符,则将误差作为调整信号逐层反向回传,对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矩阵做出处理,使误差减小。

经反复学习,最终使误差减小到可接受的范围。具体步骤如下:1、从训练集中取出某一样本,把信息输入网络中。2、通过各节点间的连接情况正向逐层处理后,得到神经网络的实际输出。

3、计算网络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的误差。4、将误差逐层反向回传至之前各层,并按一定原则将误差信号加载到连接权值上,使整个神经网络的连接权值向误差减小的方向转化。

5、対训练集中每一个输入—输出样本对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整个训练样本集的误差减小到符合要求为止。

直接用神经网络工具箱构建bp神经网络,希望能给个例子说明,有注解最好,本人matlab新手,谢谢 10

BP(BackPropagation)神经网络是1986年由Rumelhart和McCelland为首的科学家小组提出,是一种按误差逆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网络模型之一。

BP网络能学习和存贮大量的输入-输出模式映射关系,而无需事前揭示描述这种映射关系的数学方程。它的学习规则是使用最速下降法,通过反向传播来不断调整网络的权值和阈值,使网络的误差平方和最小。

BP神经网络模型拓扑结构包括输入层(input)、隐层(hiddenlayer)和输出层(outputlayer)。附件就是利用神经网络工具箱构建BP神经网络进行预测的实例。

如果要用可视化工具,可以在命令窗口输入nntool.。

在看了案例二中的BP神经网络训练及预测代码后,我开始不明白BP神经网络究竟能做什么了。。。 程序最后得到

网络的训练过程与使用过程了两码事。

比如BP应用在分类,网络的训练是指的给你一些样本,同时告诉你这些样本属于哪一类,然后代入网络训练,使得这个网络具备一定的分类能力,训练完成以后再拿一个未知类别的数据通过网络进行分类。

这里的训练过程就是先伪随机生成权值,然后把样本输入进去算出每一层的输出,并最终算出来预测输出(输出层的输出),这是正向学习过程;最后通过某种训练算法(最基本的是感知器算法)使得代价(预测输出与实际输出的某范数)函数关于权重最小,这个就是反向传播过程。

您所说的那种不需要预先知道样本类别的网络属于无监督类型的网络,比如自组织竞争神经网络。

求运用BP神经网络算法处理分类问题的源程序,例如输入蚊子的翼长和触角长,输出蚊子类型与此类似的源程序 30

这种分类的案例很多,附件里面就有这类案例。主要还是要形成样本,输入输出都做好,进行训练,训练完成后就能满足分类需要。

模式识别是对表征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来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辨认、分类和解释的过程。该技术以贝叶斯概率论和申农的信息论为理论基础,对信息的处理过程更接近人类大脑的逻辑思维过程。

现在有两种基本的模式识别方法,即统计模式识别方法和结构模式识别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是模式识别中的常用方法,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式的识别方法逐渐取代传统的模式识别方法。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模式识别已成为当前比较先进的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文字识别、语音识别、指纹识别、遥感图像识别、人脸识别、手写体字符的识别、工业故障检测、精确制导等方面。

伤寒、副伤寒流行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的建立

由于目前研究的各种数学模型或多或少存在使用条件的局限性,或使用方法的复杂性等问题,预测效果均不十分理想,距离实际应用仍有较大差距。

NNT是Matlab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工具箱,在实际应用中,BP网络用的最广泛。

神经网络具有综合能力强,对数据的要求不高,适时学习等突出优点,其操作简便,节省时间,网络初学者即使不了解其算法的本质,也可以直接应用功能丰富的函数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因此,易于被基层单位预防工作者掌握和应用。

以下几个问题是建立理想的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神经网络模型的关键:(1)资料选取应尽可能地选取所研究地区系统连续的因素与疾病资料,最好包括有疾病高发年和疾病低发年的数据。

在收集影响因素时,要抓住主要影响伤寒、副伤寒的发病因素。

(2)疾病发病率分级神经网络预测法是按发病率高低来进行预测,在定义发病率等级时,要结合专业知识及当地情况而定,并根据网络学习训练效果而适时调整,以使网络学习训练达到最佳效果。

(3)资料处理问题在实践中发现,资料的特征往往很大程度地影响网络学习和训练的稳定性,因此,数据的应用、纳入、排出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6.3.1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人工神经网络(ANN)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十分热门的交叉学科,它涉及生物、电子、计算机、数学和物理等学科,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自适应的高度非线性动力系统,在网络计算的基础上,经过多次重复组合,能够完成多维空间的映射任务。

神经网络通过内部连接的自组织结构,具有对数据的高度自适应能力,由计算机直接从实例中学习获取知识,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动建立起复杂系统的控制规律及其认知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就其结构而言,一般包括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不同的神经网络可以有不同的隐含层数,但他们都只有一层输入和一层输出。

神经网络的各层又由不同数目的神经元组成,各层神经元数目随解决问题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神经元个数。

6.3.2BP神经网络模型BP网络是在1985年由PDP小组提出的反向传播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多层次反馈型网络(图6.17),它在输入和输出之间采用多层映射方式,网络按层排列,只有相邻层的节点直接相互连接,传递之间信息。

在正向传播中,输入信息从输入层经隐含层逐层处理,并传向输出层,每层神经元的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神经元的状态。

如果输出层不能得到期望的输出结果,则转入反向传播,将误差信号沿原来的连同通路返回,通过修改各层神经元的权值,使误差信号最小。

BP网络的学习算法步骤如下(图6.18):图6.17BP神经网络示意图图6.18BP算法流程图第一步:设置初始参数ω和θ,(ω为初始权重,θ为临界值,均随机设为较小的数)。

第二步:将已知的样本加到网络上,利用下式可算出他们的输出值yi,其值为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的特殊性研究式中:xi为该节点的输入;ωij为从I到j的联接权;θj为临界值;yj为实际算出的输出数据。

第三步:将已知输出数据与上面算出的输出数据之差(dj-yj)调整权系数ω,调整量为ΔWij=ηδjxj式中:η为比例系数;xj为在隐节点为网络输入,在输出点则为下层(隐)节点的输出(j=1,2…,n);dj为已知的输出数据(学习样本训练数据);δj为一个与输出偏差相关的值,对于输出节点来说有δj=ηj(1-yj)(dj-yj)对于隐节点来说,由于它的输出无法进行比较,所以经过反向逐层计算有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的特殊性研究其中k指要把上层(输出层)节点取遍。

误差δj是从输出层反向逐层计算的。各神经元的权值调整后为ωij(t)=ωij(t-1)+Vωij式中:t为学习次数。

这个算法是一个迭代过程,每一轮将各W值调整一遍,这样一直迭代下去,知道输出误差小于某一允许值为止,这样一个好的网络就训练成功了,BP算法从本质上讲是把一组样本的输入输出问题变为一个非线性优化问题,它使用了优化技术中最普遍的一种梯度下降算法,用迭代运算求解权值相当于学习记忆问题。

6.3.3BP神经网络模型在伤寒、副伤寒流行与传播预测中的应用伤寒、副伤寒的传播与流行同环境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根据桂林市1990年以来乡镇为单位的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伤寒、副伤寒疫源地资料,结合现有资源与环境背景资料(桂林市行政区划、土壤、气候等)和社会经济资料(经济、人口、生活习惯等统计资料)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数学模型,来逼近这种规律。

6.3.3.1模型建立(1)神经网络的BP算法BP网络是一种前馈型网络,由1个输入层、若干隐含层和1个输出层构成。

如果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的单元个数分别为n,q1,q2,m,则该三层网络网络可表示为BP(n,q1,q2,m),利用该网络可实现n维输入向量Xn=(X1,X2,…,Xn)T到m维输出向量Ym=(Y1,Y2,…,Ym)T的非线性映射。

输入层和输出层的单元数n,m根据具体问题确定。

(2)样本的选取将模型的输入变量设计为平均温度、平均降雨量、岩石性质、岩溶发育、地下水类型、饮用水类型、正规自来水供应比例、集中供水比例8个输入因子(表6.29),输出单元为伤寒副伤寒的发病率等级,共一个输出单元。

其中q1,q2的值根据训练结果进行选择。表6.29桂林市伤寒副伤寒影响因素量化表通过分析,选取在伤寒副伤寒有代表性的县镇在1994~2001年的环境参评因子作为样本进行训练。

利用聚类分析法对疫情进行聚类分级(Ⅰ、Ⅱ、Ⅲ、Ⅳ),伤寒副伤寒发病最高级为Ⅳ(BP网络中输出定为4),次之的为Ⅲ(BP网络中输出定为3),以此类推,最低为Ⅰ(BP网络中输出定为1)(3)数据的归一化处理为使网络在训练过程中易于收敛,我们对输入数据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并将输入的原始数据都化为0~1之间的数。

如将平均降雨量的数据乘以0.0001;将平均气温的数据乘以0.01;其他输入数据也按类似的方法进行归一化处理。

(4)模型的算法过程假设共有P个训练样本,输入的第p个(p=1,2,…,P)训练样本信息首先向前传播到隐含单元上。

经过激活函数f(u)的作用得到隐含层1的输出信息: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的特殊性研究经过激活函数f(u)的作用得到隐含层2的输出信息: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的特殊性研究激活函数f(u)我们这里采用Sigmoid型,即f(u)=1/[1+exp(-u)](6.5)隐含层的输出信息传到输出层,可得到最终输出结果为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的特殊性研究以上过程为网络学习的信息正向传播过程。

另一个过程为误差反向传播过程。

如果网络输出与期望输出间存在误差,则将误差反向传播,利用下式来调节网络权重和阈值: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的特殊性研究式中:Δω(t)为t次训练时权重和阈值的修正;η称为学习速率,0<η<1;E为误差平方和。

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的特殊性研究反复运用以上两个过程,直至网络输出与期望输出间的误差满足一定的要求。该模型算法的缺点:1)需要较长的训练时间。

由于一些复杂的问题,BP算法可能要进行几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的训练,这主要是由于学习速率太小造成的,可采用变化的学习速率或自适应的学习速率加以改进。2)完全不能训练。

主要表现在网络出现的麻痹现象上,在网络的训练过程中,当其权值调的过大,可能使得所有的或大部分神经元的加权总和n偏大,这使得激活函数的输入工作在S型转移函数的饱和区,从而导致其导数f′(n)非常小,从而使得对网络权值的调节过程几乎停顿下来。

3)局部极小值。BP算法可以使网络权值收敛到一个解,但它并不能保证所求为误差超平面的全局最小解,很可能是一个局部极小解。

这是因为BP算法采用的是梯度下降法,训练从某一起点沿误差函数的斜面逐渐达到误差的最小值。

考虑到以上算法的缺点,对模型进行了两方面的改进:(1)附加动量法为了避免陷入局部极小值,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应用了附加动量法。

附加动量法在使网络修正及其权值时,不仅考虑误差在梯度上的作用,而且考虑在误差曲面上变化趋势的影响,其作用如同一个低通滤波器,它允许网络忽略网络上的微小变化特性。

在没有附加动量的作用下,网络可能陷入浅的局部极小值,利用附加动量的作用则有可能滑过这些极小值。

该方法是在反向传播法的基础上在每一个权值的变化上加上一项正比于前次权值变化量的值,并根据反向传播法来产生心的权值变化。

促使权值的调节向着误差曲面底部的平均方向变化,从而防止了如Δω(t)=0的出现,有助于使网络从误差曲面的局部极小值中跳出。

这种方法主要是把式(6.7)改进为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的特殊性研究式中:A为训练次数;a为动量因子,一般取0.95左右。

训练中对采用动量法的判断条件为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的特殊性研究(2)自适应学习速率对于一个特定的问题,要选择适当的学习速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通常是凭经验或实验获取,但即使这样,对训练开始初期功效较好的学习速率,不见得对后来的训练合适。

所以,为了尽量缩短网络所需的训练时间,采用了学习速率随着训练变化的方法来找到相对于每一时刻来说较差的学习速率。

下式给出了一种自适应学习速率的调整公式: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的特殊性研究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改进,训练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网络,将动量法和自适应学习速率结合起来,效果要比单独使用要好得多。

6.3.3.2模型的求解与预测采用包含了2个隐含层的神经网络BP(4,q1,q2,1),隐含层单元数q1,q2与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有关,目前尚无统一的确定方法,通常根据网络训练情况采用试错法确定。

在满足一定的精度要求下一般认小的数值,以改善网络的概括推论能力。

在训练中网络的收敛采用输出值Ykp与实测值tp的误差平方和进行控制: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的特殊性研究1)将附加动量法和自适应学习速率结合应用,分析桂林市36个乡镇地质条件各因素对伤寒副伤寒发病等级的影响。

因此训练样本为36个,第一个隐含层有19个神经元,第二个隐含层有11个神经元,学习速率为0.001。A.程序(略)。B.网络训练。

在命令窗口执行运行命令,网络开始学习和训练,其学习和训练过程如下(图6.19)。图6.19神经网络训练过程图C.模型预测。

a.输入未参与训练的乡镇(洞井乡、两水乡、延东乡、四塘乡、严关镇、灵田乡)地质条件数据。b.预测。程序运行后网络输出预测值a3,与已知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其预测结果整理后见(表6.30)。

经计算,对6个乡镇伤寒副伤寒发病等级的预测符合率为83.3%。表6.30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比较c.地质条件改进方案。

在影响疾病发生的地质条件中,大部分地质条件是不会变化的,而改变发病地区的饮用水类型是可以人为地通过改良措施加以实施的一个因素。

因此,以灵田乡为例对发病率较高的乡镇进行分析,改变其饮用水类型,来看发病等级的变化情况。

表6.31显示,在其他地质条件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当地的地下水类型(从原来的岩溶水类型改变成基岩裂隙水)则将发病等级从原来的最高级4级,下降为较低的2级,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因此,今后在进行伤寒副伤寒疾病防治的时候,可以通过改变高发区饮用水类型来客观上减少疫情的发生。

表6.31灵田乡改变饮用水类型前后的预测结果2)选取桂林地区1994~2000年月平均降雨量、月平均温度作为输入数据矩阵,进行样本训练,设定不同的隐含层单元数,对各月份的数据进行BP网络训练。

在隐含层单元数q1=13,q2=9,经过46383次数的训练,误差达到精度要求,学习速率0.02。A.附加动量法程序(略)。B.网络训练。

在命令窗口执行运行命令,网络开始学习和训练,其学习和训练过程如下(图6.20)。C.模型预测。a.输入桂林市2001年1~12月桂林市各月份的平均气温和平均降雨量。预测程度(略)。b.预测。

程序运行后网络输出预测值a2,与已知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其预测结果整理后见(表6.32)。经计算,对2001年1~12月伤寒副伤寒发病等级进行预测,12个预测结果中,有9个符合,符合率为75%。

图6.20神经网络训练过程图表6.32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值比较6.3.3.3模型的评价本研究采用BP神经网络对伤寒、副伤寒发病率等级进行定量预测,一方面引用数量化理论对不确定因素进行量化处理;另一方面利用神经网络优点,充分考虑各影响因素与发病率之间的非线性映射。

实际应用表明,神经网络定量预测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是理想的。其主要优点有:1)避免了模糊或不确定因素的分析工作和具体数学模型的建立工作。2)完成了输入和输出之间复杂的非线性映射关系。

3)采用自适应的信息处理方式,有效减少人为的主观臆断性。虽然如此,但仍存在以下缺点:1)学习算法的收敛速度慢,通常需要上千次或更多,训练时间长。2)从数学上看,BP算法有可能存在局部极小问题。

本模型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从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实际和网络学习数据总体较为接近,演化趋势也基本一致。

说明选定的气象因子、地质条件因素为神经单元获得的伤寒、副伤寒发病等级与实际等级比较接近,从而证明伤寒、副伤寒流行与地理因素的确存在较密切的相关性。

BP神经网络(误差反传网络)

虽然每个人工神经元很简单,但是只要把多个人工神经元按一定方式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能处理复杂信息的神经网络。采用BP算法的多层前馈网络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网络,称之为BP神经网络。

它的最大功能就是能映射复杂的非线性函数关系。

对于已知的模型空间和数据空间,我们知道某个模型和他对应的数据,但是无法写出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但是如果有大量的一一对应的模型和数据样本集合,利用BP神经网络可以模拟(映射)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

一个三层BP网络如图8.11所示,分为输入层、隐层、输出层。它是最常用的BP网络。理论分析证明三层网络已经能够表达任意复杂的连续函数关系了。只有在映射不连续函数时(如锯齿波)才需要两个隐层[8]。

图8.11中,X=(x1,…,xi,…,xn)T为输入向量,如加入x0=-1,可以为隐层神经元引入阀值;隐层输出向量为:Y=(y1,…,yi,…,ym)T,如加入y0=-1,可以为输出层神经元引入阀值;输出层输出向量为:O=(o1,…,oi,…,ol)T;输入层到隐层之间的权值矩阵用V表示,V=(V1,…,Vj,…,Vl)T,其中列向量Vj表示隐层第j个神经元的权值向量;隐层到输出层之间的权值矩阵用W表示,W=(W1,…,Wk,…,Wl)T,其中列向量Wk表示输出层第k个神经元的权值向量。

图8.11三层BP网络[8]BP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预先给定一一对应的输入输出样本集。学习过程由信号的正向传播与误差的反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

正向传播时,输入样本从输入层传入,经过各隐层逐层处理后,传向输出层。若输出层的实际输出与期望的输出(教师信号)不符,则转入误差的反向传播。

将输出误差以某种形式通过隐层向输入层逐层反传,并将误差分摊给各层的所有神经元,获得各层的误差信号,用它们可以对各层的神经元的权值进行调整(关于如何修改权值参见韩立群著作[8]),循环不断地利用输入输出样本集进行权值调整,以使所有输入样本的输出误差都减小到满意的精度。

这个过程就称为网络的学习训练过程。当网络训练完毕后,它相当于映射(表达)了输入输出样本之间的函数关系。

在地球物理勘探中,正演过程可以表示为如下函数:d=f(m)(8.31)它的反函数为m=f-1(d)(8.32)如果能够获得这个反函数,那么就解决了反演问题。

一般来说,难以写出这个反函数,但是我们可以用BP神经网络来映射这个反函数m=f-1(d)。

对于地球物理反问题,如果把观测数据当作输入数据,模型参数当作输出数据,事先在模型空间随机产生大量样本进行正演计算,获得对应的观测数据样本,利用它们对BP网络进行训练,则训练好的网络就相当于是地球物理数据方程的反函数。

可以用它进行反演,输入观测数据,网络就会输出它所对应的模型。BP神经网络在能够进行反演之前需要进行学习训练。训练需要大量的样本,产生这些样本需要大量的正演计算,此外在学习训练过程也需要大量的时间。

但是BP神经网络一旦训练完毕,在反演中的计算时间可以忽略。要想使BP神经网络比较好地映射函数关系,需要有全面代表性的样本,但是由于模型空间的无限性,难以获得全面代表性的样本集合。

用这样的样本训练出来的BP网络,只能反映样本所在的较小范围数据空间和较小范围模型空间的函数关系。对于超出它们的观测数据就无法正确反演。

目前BP神经网络在一维反演有较多应用,在二维、三维反演应用较少,原因就是难以产生全面代表性的样本空间。

基于优化的BP神经网络遥感影像分类

罗小波1刘明培1,2(1.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中韩GIS研究所,重庆,400065;2.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065)摘要:在网络结构给定的情况下,利用遗传算法的全局寻优能力得到一组权值和阈值作为BP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和阈值,来避免BP神经网络易陷入局部极小的缺陷,同时也可以提高网络的收敛速度。

然后再利用BP神经网络的局部寻优能力,对权值和阈值进行进一步的精细调整。实验结果表明,把这种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应用于遥感影像监督分类,具有较高的分类精度。

关键词: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遥感影像分类1引言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遥感影像分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人工神经网络理论的快速发展,神经网络技术日益成为遥感影像分类中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高光谱等影像数据,更是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

一般我们把采用BP(Back-propogation)算法的多层感知器叫做BP神经网络,它是目前研究得最完善、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网络之一。

与经典的最大似然法相比,BP神经网络最大的优势就是不要求训练样本正态分布。但是,它具有结构难以确定、容易陷入局部极小、不易收敛等缺陷。在本文中,网络的结构由用户根据问题的复杂度确定。

在进行网络训练之前,利用遗传算法的全局寻优能力确定网络的初始权值和阈值;然后利用BP学习算法的局部寻优能力对网络进行进一步的精细调整。最后利用训练后的网络进行遥感影像监督分类。

结果表明,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进行遥感影像监督分类,具有较高的分类精度。2BP神经网络2.1网络结构BP神经网络的结构一般包括输入层、中间隐层、输出层。

在模式识别中,输入层的神经元个数等于输入的特征个数,输出层的神经元个数等于需要分类的类别数。隐层可以为一层或多层,但一般的实际应用中一层隐层就可以满足要求。

而各隐层的神经元个数需要根据实际问题的复杂度而定。以单隐层为例,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

为了实现一种通用的遥感影像分类手段,除了提供默认的网络结构外,还为使用者提供了根据实际问题的复杂度自行确定网络隐层数与各隐层神经元数的功能。

这为一些高级用户提供了灵活性,但这种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使用的难度,有时也需要一个实验的过程,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图1BP神经网络结构2.2BP学习算法算法的基本步骤如下:(1)将全部权值与节点的阈值预置为一个小的随机数。(2)加载输入与输出。在n个输入节点上加载一n维向量X,并指定每一输出节点的期望值。

每次训练可以选取新的同类或者异类样本,直到权值对各类样本达到稳定。(3)计算实际输出y1,y2,…,yn。(4)修正权值。

权值修正采用了最小均方(LMS)算法的思想,其过程是从输出节点开始,反向地向第一隐层传播由总误差诱发的权值修正。

下一时刻的互连权值Wij(t+1)由下式给出: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式中,j为本节点的输出;i则是隐层或者输入层节点的序号;或者是节点i的输出,或者是外部输入;η为学习率;α为动量率;δj为误差项,其取值有两种情况:A.若j为输出节点,则:δj=yj(1-yj)(tj-yj)其中,tj为输出节点j的期望值,yj为该节点的实际输出值;B.若j为内部隐含节点,则: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其中k为j节点所在层之上各层的全部节点。

(5)在达到预定的误差精度或者循环次数后退出,否则,转(2)。2.3基于遗传算法的网络学习算法遗传算法具有全局寻优、不易陷入局部极小的优点,但局部寻优的能力较差。而BP学习算法却具有局部寻优的优势。

因此,如果将两种算法结合起来构成混合训练算法,则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获得较好的分类效果。

主要思路如下:(1)利用遗传算法确定最优个体A.把全部权值、阈值作为基因进行实数编码,形成具有M个基因的遗传个体结构,其中M等于所有权值、阈值的个数。

B.设定种群规模N,随机初始化这N个具有M个基因的结构。C.适应度的计算:分别用训练样本集对N组权值、阈值进行训练,得出各自网络期望输出与网络实际输出的总误差e,适应度f=1.0-e。

D.进行遗传算子操作,包括选择算子、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形成新的群体:其中,选择算子采用了轮盘赌的方法,交叉算子采用了两点交叉。E.反复进行C、D两步,直到满足停止条件为止。

停止条件为:超出最大代数、最优个体精度达到了规定的精度。(2)把经过GA优化后的最优个体进行解码操作,形成BP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和阈值。(3)采用BP学习算法对网络进行训练,直到满足停止条件。

停止条件为:①达到最大迭代次数;②总体误差小于规定的最小误差。网络训练结束后,把待分数据输入训练好的神经网络,进行分类,就可以得到分类结果影像图。

3应用实例实现环境为VC++6.0,并基于Mapgis的二次开发平台,因为二次平台提供了一些遥感影像的基本处理函数,如底层的一些读取文件的基本操作。

实验中使用的遥感影像大小为500×500,如图1所示。该影像是一美国城市1985年的遥感影像图。

根据同地区的SPOT影像及相关资料,把该区地物类别分为8类,各类所对应的代码为:C1为水体、C2为草地、C3为绿化林、C4为裸地、C5为大型建筑物、C6为军事基地、C7为居民地、C8为其他生活设施(包括街道、道路、码头等)。

其中,居民地、军事设施、其他生活设施的光谱特征比较接近。

图1TM原始影像(5,4,3合成)在网络训练之前,经过目视解译,并结合一些相关资料,从原始图像上选取了3589个类别已知的样本组成原始样本集。

要求原始样本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并能反映实际地物的分布情况。把原始样本集进行预处理,共得到2979个纯净样本。这些预处理后的样本就组成训练样本集。

网络训练时的波段选择为TM1、TM2、TM3、TM4、TM5、TM7共6个波段。

另外,由于所要分类的类别数为8,因此,网络结构为:输入层节点数为6,输出层节点数为8,隐层数为1,隐层的节点数为10,然后用训练样本集对网络进行训练。

在训练网络的时候,其训练参数分别为:学习率为0.05,动量率为0.5,最小均方误差为0.1,迭代次数为1000。把训练好的网络对整幅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其分类结果如下面图2所示。

图2分类结果为了测试网络的分类精度,在分类完成后,需要进行网络的测试。

测试样本的选取仍然采用与选取训练样本集一样的方法在原始影像上进行选取,即结合其他资料,进行目视判读,在原始图像上随机选取类别已知的样本作为测试样本。

利用精度评价模块,把测试样本集与已分类图像进行比较,得到分类误差矩阵以及各种分类精度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表1分类误差矩阵总体精度:0.91,Kappa系数:0.90。

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测试样本集进行测试,大部分地物的分类精度都达到了0.9以上,只有居民地和其他生活设施的精度没有达到,但也分别达到了0.89和0.77,总的分类精度为0.91。

Kappa系数在遥感影像分类精度评价中应用极为广泛,在本次测试中其值为0.90。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利用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进行遥感影像分类,其分类精度较高,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4结论与传统的基于统计理论的分类方法相比,BP神经网络分类不要求训练样本正态分布,并且具有复杂的非线性映射能力,更适合于日益激增的海量高光谱遥感数据的处理。

但BP神经网络也有易陷于局部极小、不易收敛等缺陷。初始权值和阈值设置不当,是引起网络易陷于局部极小、不易收敛的重要原因。

在实验中,利用遗传算法的全局寻优能力来确定BP网络的初始权值和阈值,使得所获取的初始权值和阈值是一组全局近似最优解。然后,利用BP学习算法的局部寻优能力对网络权值和阈值进行精细调整。

这样,训练后的稳定网络,不但具有较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而且总可以得到一组均方误差最小的全局最优解。

实验表明,利用上述的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进行遥感影像分类,只要所选取的训练样本具有代表性,能反映实际地物的分布情况,就能够得到较高的分类精度,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H.Yangetal,ABack-propagationneuralnetworkmformineralogicalmappingfromAVIRISdata,Int.J.Remotesensing,20(1):97~110ArdutiAlessandro,etal.Speeduplearningandnetworkoptimizationwithextendedbackpropogation.NeuralNetworks,1993,6:365~383PatrickP.Minimizationmethodsfortrainingfeedforwardneuralnetworks.NeuralNetworks,1994,7:1~12GoldbergDE.GeneticalgorithmsinSearchOptimizationandMachine:Addison-Wesley,1989RudolphGunter.ConvergenceanalysisofcanonicalgeneticTransactionsonNeuralNetworks,1994,5(1);102~119FangJ,XiY.Towarddesignbasedonevolutionary.,1997,11(2):155~161ParkYR,etal.PredictionsunspotsusinglayeredperceptionneuralNeuralNetorks,1996,7(2):501~505杨行峻、郑君里.人工神经网络与盲信号处理[M].北京:清华出版社,2003,23~40周成虎、骆剑成等.遥感影像地学理解与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28~238王耀男.卫星遥感图像的神经网络自动识别[J].湖南大学学报,1998,61~66江东,王建华.人工神经网络在遥感中的应用与发展.国土与资源遥感,1999,13~18。

 

你可能感兴趣的:(神经网络,人工智能,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