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产品经理

浅析产品经理

为何聊产品

做技术的同学,90%的人都是从事业务开发。
业务开发同学,80%以上的工作量都是来自产品经理。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咱就看看产品干啥的。

产品在项目中的常规作用

1 和业务/客户沟通,收集业务问题、诉求,形成原始需求
2 对原始需求进行分析设计,输出初步产品方案(原型、交互示意、流程)
3 确认可行性后,输出用例分析,详细prd
4 上线后验收,提供文档,回到步骤1循环。
5 部分产品经理,会兼任项目管理职责,规模比较大的项目,一般一个团队无法独立完成。主产品经理,联动架构师,完成需求模块拆解,确定边界,细分到具体执行团队,把控整体业务流程,核心业务数据相关场景,规则,词汇等。

产品的能力要求

1 聆听理解能力,快速抓住业务痛点,诉求
2 专业领域知识,不具备客户业务的专业领域知识,无法支撑问题理解,方案设计。
3 抽象,架构能力,从一个物理上,流程上的问题,转换为一个系统解决方案。
4 文档能力。正式的需求确认,无论是对客户,还是对内部,都需要通过文档,清晰规范的文档能降低沟通成本。
PS:汇报啥样,和项目做成啥样同等重要。
5 项目管控能力,一定级别以上干部适用。

需求分析

一般来说,需求分析要经过业务建模,用例分析和系统建模三个阶段才能完成需求工作。
1、业务建模的目标是通过用例模型的建立来描述用户需求,需求规格说明书通常在这个阶段产生。
业务建模阶段工作:
发现和定义涉众(干系人)
敲定业务边界(提供啥能力)
获取用例
绘制业务实体模型(领域模型)
编制词汇表

2、用例分析是产品采用经验或者各种方法论来分析业务用例的过程,这个阶段就是建立概念模型。用例分析是一个过渡过程,但其非常重要,业务架构通常在这个阶段产生。(故也有部分架构师会参考或者加入该环节)

3、系统建模是将用户的业务需求转化为计算机实现的过程。系统范围,项目计划,系统架构通常在这个阶段形成雏形(在系统分析阶段确定)。

商业系统无论多复杂,无论什么行业,其本质无非是人,事,物,规则。人是一切的中心,人做事,做事产生物,规则限制人事物。人驱动系统,事体现过程,物记录结果,规则则是控制。复杂的表面下其实只是一个简单的规则,只要弄明白有什么人,什么人做什么事,什么事产生什么物,中间有什么规则,再把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定义出来,商业建模也就基本完成了。这时候可以说,系统分析员已经完全了解了用户需求。

开发与产品的边界

产品决定做争取的事情,开发正确地把事情做完。

开发与产品的纷争

产品和开发意见分歧主要是一下集几种场景:
1 交付期望:客户可能会提出不太合理的进度预期,产品不一定能降低业务预期。
2 实现是开发完成,产品不一定能准确评估实现成本。
3 开发以产品视角review方案,尝试提出更低成本的替代方案

小结

互联网的产品经理,比传统的需求分析人员,有更强的进度交付压力,也有更强的平台加成。高强的节奏,没办法像传统需求分析一样慢慢迭代。交付的prd,其实是介于原始需求,用例分析和系统实现用例之间的混合物。虽然做了一系列的精简,跳过,但需求分析设计的思考因素不变。

笔者一直认为,评判一个设计的好坏,只有一个标准,是否和业务匹配。恰如其分的设计,更需要对业务的深入理解,加行配置真不叫设计。不妨多问产品,方案背后的考量是什么?

总的来说,牛逼的产品,和牛逼的开发,都需要具备较强的抽象、逻辑、架构能力,都是项目交付上的一个轮子,互相理解,转得更快。

参考

OO系统分析员之路系列
语雀

你可能感兴趣的:(感悟,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