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邓宁-克鲁格效应(The Dunning-Kruger Effect)?

邓宁-克鲁格效应

    • 简介
    • 元认知能力
    • 邓宁-克鲁格效应的成因
    • 自我中心
    • 社会反馈和社会规范
    • 思考


简介

邓宁-克鲁格效应是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邓宁-克鲁格效应也称为:达克效应。是Kruger和Dunning两个人通过系统地针对个体对其能力的自我评价问题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

我们可以用一个图来略微观测这一现象:
什么是邓宁-克鲁格效应(The Dunning-Kruger Effect)?_第1张图片
在对于任何一个领域,你都可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

  1.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2. 知道自己不知道
  3. 知道自己知道
  4. 不知道自己知道
    当然你也可能永远停留在第一个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能力的实质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这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即对认知的认知对思考的思考,前一个认知指的是自己的认知能力,后一个指的是自己去认知。也就是自己认知“自己认知能力的”能力。

我们有时候会思考的更深:发现这种认知方式似乎可以迭代:比如:
有没有自己认知(自己认知“自己认知能力的”能力)的能力。那是不是起个名字叫元元认知
不过如果以100为总分,60分及格。这种元元认知和元认知如同99.9分和99.99分的区别,几乎可以忽略其差别。而认知和元认知却是9.99分和99.9分的区别。从我们观测的领域看:是质变的。—当然这段是我歪歪的。

元认知这仿佛就是在把自己封装成一个盒子,站在盒子外对自己进行黑白盒测试一样。而这种能力的提升在于我们能否抓住盒子本身。我们可能会依据某种限定说一个人的元认知能力比另一个人的高。但是这种高低之分有时候也没什么。可以说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当你的内心需要你这种元认知能力的时候,你提高它,是有帮助的。
下面看看邓克效应的一些现象:

1 .一般元认知能力有缺陷的人往往会在任务表现不好之后却无法认知到自己的能力不足的事实。即便认识到了自己能力的不足,也将其归于其他原因,并且寻求舒适的解脱方式,导致后面的任务依旧表现不好,并因此不断痛苦,自负。
2. 而任务表现的很好人却会低估自己能力高的事实。
上述两点就是邓宁-克鲁格效应所讲述的事情。

邓宁-克鲁格效应的成因

  1. 低能力者的双重困境

  Kruger和Dunning指出,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具备能力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个体在此领域中的表现出众,其二是指个体能认识到自己在这一领域的能力水平,这种认知包括对自己以及他人。在某一领域能力低的个体缺乏一种认知心理学家所说的元认知能力。这种能力使个体既能知道自己表现得怎样,也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准确的评价。俗语中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是指这种元认知能力。低能力者在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评价时,面临了双重困境,即他们既不能呈现高水平的绩效表现,也无法正确认知到自己的能力低下,反而还会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无端自负。

  1. 元认知能力缺陷理论

  Kruger和Dunning (1999)通过实验来探索个体对自己能力评价的小准确性与其元认知能力的关系。实验者让被试完成沃森的“四卡片选择作业”测试(该测试能较好的区分出个体在逻辑推理能力上的差异)并对自己的能力排名进行估计。之后,随机选取一半的被试进行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另外一半的被试在相同时问内完成一些无关任务作业。最后,要求被试评价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并预测答对题目的数量及百分位排名。结果显示,逻辑推理能力最差的(在能力测验上得分最低)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排名估计过高,甚至超过了平均水平。而那些逻辑推理能力最好(能力测验得分较高)的个体则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排名。另外还发现,经过能力训练的、排名最低的个体调整了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显著降低了自己的排名估计,而经过能力训练的、排名最高的个体也调整了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提高了自己的排名估计,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总之,经过能力训练的个体对其能力的自我评价都更准确地接近于他们的真实水平。而那些未经能力训练的个体,不论其能力高低,都没有改变对先前的排名评价(Kruger&Dunning, 1999,研究4)。
  该实验说明,元认知能力是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客观的能力水平自我评价之间的一个中介变量。尽管个体能在能力测验中取得好的成绩,但他们仍然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水平,而那些本身就无法取得能力测验好成绩的人更加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的元认知能力存在缺陷。

  1. 虚假一致性效应

研究者经过实验之后用虚假一致性效应(false-consensus effect, Ross, Greene, & House, 1977)来对能力高者产生的自我评价偏差进行解释。虚假一致性是指人们常常会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能力高的人在能力测试上表现得不错,就错误的估计其他人也是这样的,而对自己能力突出的这一特征并不敏感。在实验中能力排名处在最高端的个体认识到他们后来看到的5份答卷比自己表现得差后,就会调整自己的判断,因而变得更准确。

上述三种成因并非被所有人接受。人们还从任务的角度来思考实验,并得出结论:影响个体对自己能力的偏差来自 他们对于任务难易的知觉程度。
这种说法其实也容易被人们接受。我们在对一件事情评论的时候往往会把我们自己熟悉度作为一个参考系。
动机因素:我们谈到自己熟悉的东西,自然会比较自信。而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自信程度就比较低。
有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在自我评价的时候往往会存在一种动机倾向,即只想着自己好的事情而否认不好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当要求个体对自己的表现负责并被要求做出解释时会减少自我提升的倾向。而做出更加准确的回答。这是一种社会刺激。这种也是很容易理解。

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就是说我们在评价别人的时候是以自己的情况为参考标准的。这种在平常交流的时候是很常见的。有时候我们自己可以轻松做到的事情,就去要求别人也轻松做到或者说的好像别人也能轻松做到。并且将其说的极其容易,就可能会招来反感。这种无疑也是邓宁-克鲁格效应所暗含的一种现象。

社会反馈和社会规范

一种个体获得自我认识的方式是:接受自己周边的社会反馈,比如观察别人的反应。比如一个人总是在自己唱歌的时候得到别人的夸奖,就会认为自己唱歌很好听。这是一种过程称为:反射性评价.
但是这种反馈的信息对自己的评价有时候也是不准确的。不要去依赖这种评价。
社会规范就是我们被要求产生积极的评价,而非真实的评价。这种被要求实际上是被大家都接受的。因为往往积极的评价更受人们喜欢,特别是人数较多的场合。真实的评价往往会不受人们喜爱,尽管它真实。


其实还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人内心隐含的自尊,人的谦虚习惯等等。但是无论是什么导致了邓宁-克鲁格效应。这种现象都是存在的。
那么我们了解这个效应到底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

思考

让我们回到这张图:
什么是邓宁-克鲁格效应(The Dunning-Kruger Effect)?_第2张图片思考以下问题:

  1. 选择一个参考系[即领域](可以大到你的人生,也可以小到一件小事),你处于哪个阶段?
  2. 对于这件事,你是否完成了对自己认知的认知。
  3. 如果你已经在绝望之谷,你是如何跌入的?你又该如何走向平稳高原?
  4. 观测你周围的人,对他们认知的认知,对他们思考的思考。

可能有个人曾今对你的打击很大,直接把你送进了绝望之谷,你心理很不爽,很痛恨他。可是现在你觉得他是不是一个把你从愚昧高峰拉向平稳高原的一个推力器呢?(尽管你依然痛恨他)

如果你的员工能力不足,不自知,且持续处在愚昧山峰。不要犹豫,送他去绝望之谷(解雇)。

其实了解了这个效应之后,我对自己是否元认知能力缺陷并没有什么想法,但是这个效应依然让我觉得很重要。

这个效应可能对于大部分人没有那么重要,毕竟可以在某个领域达到专家级别的总是少数人。但是如果我从没有像这样思考过,是不是一种遗憾?

我们无法确定我们知道什么,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确定我们不知道什么。

今天就学习到这里了。拜拜。


参考文献:能力的自我评价偏差:邓宁-克鲁格效应The Self-evaluation Bias in Rating One’s Ability: The Dunning-Kruger Effect [期刊论文] 陈彦君,石伟,应虎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兴趣,达克效应,自我评价,邓宁-克鲁格效应,对思考的思考,对认知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