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一文帮你搞懂协作机器人的前世今生

给大家说个冷知识——

协作机器人其实是个「95后」。

最早是在1996年,美国西北大学的两位教授J. Edward Colgate和Michael Peshkin提出了协作机器人概念。

深度 | 一文帮你搞懂协作机器人的前世今生_第1张图片 J. Edward Colgate教授和Michael Peshkin教授

然而,世界上第一款协作式机器人却不在美国诞生。

2008年,丹麦优傲公司研制的UR5协作机器人交付使用,这让任何人操作机器人手臂成为现实。

之后在2012-2015年间,国外协作机器人品牌风起云涌,美国Rethink、德国库卡、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等公司相继推出。此时的国内市场还处于早期阶段。

不过在2015年之后,国内机器人厂商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率先走起了花路。

深度 | 一文帮你搞懂协作机器人的前世今生_第2张图片

以思灵、珞石、非夕等为代表的企业,将力控技术用于机器人柔顺控制中,引领了第二代协作机器人的快速发展。

深度 | 一文帮你搞懂协作机器人的前世今生_第3张图片 国内外重点企业发布协作机器人产品概况
数据参考:赛迪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

不得不说,在协作机器人领域,不到最后谁都猜不到结局。

那么,协作机器人究竟是什么?有哪些种类和应用?二代协作机器人存在哪些发展瓶颈?未来的技术趋势会是什么?小智将在下文与大家深入探讨。

深度 | 一文帮你搞懂协作机器人的前世今生_第4张图片

这些都是「协作机器人」

协作机器人,其实是一种能与人类在共同空间工作、近距离互动的机器人。

简言之,就是能和人类一起「干活」。

主要由机器人本体、中空力矩电机、谐波减速机、伺服驱动器、控制器组成。按照结构形式、载荷大小、力感知方式以及机器人轴数的不同,协作机器人可以分为十多种。

深度 | 一文帮你搞懂协作机器人的前世今生_第5张图片 协作机器人分类

 不同结构的协作机器人

主要是单臂、双臂两种形式。单臂协作机器人只有一条手臂,是机械臂中最常见的形式。由于布置灵活、控制简单,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场景。

双臂协作机器人拥有冗余的动作空间,高效灵活,适用于需要交互协作的负载应用,或者在有限空间完成多动作的场景,如双手拧瓶盖的协同动作。相应地,双臂设计会带来成本增加和控制的复杂性。

ABB双臂协作机器人Yumi示意

 

不同载荷的协作机器人

受应用场景和结构特点的限制,协作机器人载荷一般不会超过20kg。

我们通常将轻载协作机器人的载荷定义在3-10kg,重载协作机器人载荷在10kg以上,桌面级协作机器人载荷小于3kg。反之则不成立,比如小于3kg的机器人不一定是桌面级机器人。

深度 | 一文帮你搞懂协作机器人的前世今生_第6张图片

轻载协作机器人是目前最常见的协作机器人,主要用于消费电子、测试、医疗及服务行业;重载协作机器人常用于装配、搬运、码垛、包装等工业场景;桌面型协作机器人则应用于分拣、点胶、涂胶、自动化测试等工作场景。

 不同力感知形式的机器人

力感知是协作机器人实现交互的基本功能,也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主要分为电流环、关节扭矩、六维力/力矩传感器(简称六维力传感器)、电子皮肤这四种感知形式。

其中,基于电流环的感知形式是最早期的一种,通过机器人的伺服系统直接获取机器人各关节电机电流,再通过电机厂商提供的转矩系数,计算出各关节的输出力矩。

这种方法经济简单,在机器人本体厂商中广泛使用。由于无法获取精确的外力,常用于碰撞检测以及简单的拖动示教。

基于电流环的碰撞检测及拖动功能
图源:节卡机器人

基于关节扭矩传感器的力控机器人,在近几年比较热门。扭矩传感器与多圈编码器、单圈绝对值编码器构成当前流行的柔性关节,再通过扭矩传感器直接输出各关节轴的扭矩。

相比电流反馈方式,这种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反馈频率,易于实现机器人的柔顺控制,在精密装配、打磨、手术、按摩等场景都有应用。

但是扭矩传感器的使用,会降低关节刚度以及机器人轨迹运动精度,结构集成也给设计制造增加了难度。

基于关节扭矩传感器的柔顺控制
图源:Franka Emika

基于六维力传感器的力感知机器人,原理是利用外装于机械臂末端或底座的六维力传感器,来感知外界环境。

可以将不具备力感知能力的机械臂改装成力控机器人,且对机器人本体不产生影响,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局限是算法复杂,控制频率相对不高,仅测量末端的六维力,机器人本体无法实现碰撞检测功能的,价格也比较昂贵。

基于末端力传感器的拖动示教
图源:节卡机器人

基于电子皮肤的力感知机器人,需要在机器人「皮肤」下布置多个压力传感器,增加了布线和设计的难度,维护成本较高。目前仅用于碰撞保护方面,离商用还有较大距离。

深度 | 一文帮你搞懂协作机器人的前世今生_第7张图片

 不同轴数的协作机器人

根据机器人轴数的不同,一般分为6轴机器人、7轴机器人,以及欠自由度机器人(<6轴的机器人)。

事实上,6轴机器人已经具备完整的自由度,能够到达空间任意点,具有较好的通用性,主流厂商基本以生产6轴机器人为主。

但随着协作机器人应用拓展,一些特殊应用场合对机器人轴数提出了新要求。

比如,机器人的工作空间中存在障碍物,恰好位于目标点和机器人本体之间,这时常规6轴机械臂无法绕过障碍物,实现目标点的指定姿态作业,7轴协作机器人就诞生了。

同样,在特定的工作场景,完成简单重复的功能也不需要6轴机器人。如工业分拣、喷涂、检测等工作,小于6轴的机器人足以胜任。

深度 | 一文帮你搞懂协作机器人的前世今生_第8张图片 越疆MG400桌面型机器人即为四轴

协作机器人的「困」与「变」

近二十年的时间,协作机器人已经从第一代传统协作机器人,发展为以国产品牌为代表的第二代柔性协作机器人。

据《2022年中国协作机器人技术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国产协作机器人在中国的占有率超过90%

更具柔性和智能的柔性协作机器人,在打磨、精密装配、检测、医疗手术等行业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在抢占市场的过程中,厂商们普遍面临着困境:

1.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价格偏高

受制于无框电机、谐波减速机、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价格普遍偏高,难以真正进入到相关行业和领域,终端用户的投资回报率难以平衡。

2.精度和速度低,在产线推广应用难

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其负载小、刚性差,精度低,难以适应节拍较快的工业应用场景。

3.上下游产业链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上游核心零部件受头部企业垄断、发展缓慢,下游应用领域不清晰,产业规划不完善,推广应用慢。

4.同质竞争激烈,关键技术有待发展

国内外协作机器人厂商超过一百多家,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机器人算法、力控等关键技术亟待发展。

深度 | 一文帮你搞懂协作机器人的前世今生_第9张图片

机遇往往与挑战亦步亦趋。在未来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我们认为协作机器人将有如下发展趋势:

1.匹配满足应用需求的力控性能

协作机器人自适应、柔性、共融等能力将显著提升。一是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维感知应用,提高机器人智能化水平;二是力传感器、视觉、AI算法三者相结合,提升机器人抗干扰能力,快速适应工作场景的迁移。

2.本体设计优化,负载自重比提升

在结构设计上,机器人将朝着集成化、模块化方向发展。如一体化关节技术、双关节模组、无柜设计等推广应用,由7轴设计到按需设计多轴。

同时,对洁净度的要求也会提升,具备更高的防护等级,甚至使用食品级材料。

3.快速部署,与移动式机器人集成

协作机器人将跳出工业应用场景,横向迁移至更多领域。如集成AGV,适应配送、服务领域……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起步较晚的国产机器人,通过新技术的运用,在协作机器人领域完成了弯道超车。

由此可见,技术才是硬实力。掌握核心技术,仍将是未来协作机器人「头把交椅」竞争的关键。

而身为擂主的我们,稳住,就能赢

你可能感兴趣的:(机器人科普,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