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澳洲博士学生的一年

今天的故事主人公是一名博士,普通,也不普通;普通是因为,他也和大多数理工男博士一样;每天赶实验、压力大,可能还掉头发;离诺贝尔奖还很远,但已经离诺贝尔很近了。

不普通是因为,他能三个月减肥四十斤;他能赢下系、学院、学校,博士课题三分钟演讲比赛,从而进入亚太地区总决赛;他能对谈知名上市公司董事长;他能从1千多名选手中,杀入TED悉尼创业大赛的最终六人决赛,拿到中国人在此赛事中获得的最好成绩。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普通又不普通的博士生:刘楚豪。

2018年6月到9月的100多天里,在澳大利亚卧龙岗市美丽的滨海跑道上,每天都有一个微胖的身影在跑步,每天10公里,雷打不动。3个月后,他从180斤减到了140斤。知道这个故事时,我很震惊,这背后的动力是什么?

让人能推开各种借口:忙、天气不好、不想去、太累了 等等,做到每天跑步10公里。他的回答也很简单:第一,因为和前女友分手了,心里难受;第二,下个月要参加3分钟演讲亚太总决赛,希望自己在台上站着时形象好一些。所以就去做了,没想太多。

我减肥的时候,只想的是减完肥以后的自己,不会过分在意这个过程。就像排队买东西的时候,我一般只盯着橱窗里我想要的那个东西,想的是拿到它时的喜悦,自动的就忽略了排队过程中的枯燥与无聊。

减肥之后,他并没有停止跑步,而是继续跑下去,相继完成了悉尼马拉松、堪培拉马拉松;因为他知道,人生就是马拉松,而且是一场接一场的马拉松。

在澳洲的高校里,每年都会举行3分钟博士课题演讲比赛,目的是让大家能在3分钟内,向非专业人士讲清楚自己的博士课题。这项比赛的全国冠军,一般都是母语为英语的学生,或者医学、心里学、人文教育等专业的学生。土木工程专业,母语非英语的刘楚豪,是第一个赢下UOW全校冠军的中国学生。

听他讲过这个事情的具体过程后,我才知道,原来这条路,比我想象中的还曲折、艰辛。“为什么中国学生就不能赢这个演讲比赛?我不信”,这就是他的参赛初衷,要去证明,中国学生也能赢。可大部分时候,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还在学院组比赛时,刘楚豪就输了,好在他平时的人缘好,演讲水平也不差,最后赢了多数观众的投票,拿到了全校比赛的入场券。

走下讲台时,院冠军的导师特意走到刘楚豪身边,拍着他的肩膀说:“你讲的很好,但我的学生比你讲的更好”。“我当时就愤怒了”,刘楚豪说,“我在心里发誓,一定要赢下来,替中国学生赢回来”。接下来的两周内,他又进入了机器人般的疯狂训练模式:改稿子、研究优秀演讲视频、找老师同学寻求意见,每天去学校的空旷的足球场,对着草地上的一株株小草疯狂练习,模仿优秀演讲者的发音,姿势,神情,姿势。

可是在练习了近1000遍,记住了所有技巧以后,他突然意思到,“为什么要模仿,为什么不能表现真正的我?”既然所有的演讲技巧都是在讲,如何模仿自信、热情、眼神交流、互动,为什么不能直接进入状态,直接去展现一个真实的自己?一个自信、不怕挑战、有能力把世界变得更好的博士的真实自我?

基于这样的新认知,刘楚豪最终以自己的,自信、热情、逻辑打动了评委,赢得了全澳比赛的冠军。“Be authentic做自己,这是我从演讲比赛中认识到的最重要的事情

站上TED悉尼创业大赛的舞台

TED舞台,是每个热爱演讲的人的梦想,对于刘楚豪也是,“这个舞台不只是我的梦想,也是我妈妈的梦想;在电脑上看了无数个TED演讲后,我终于有机会去TED现场演讲了,虽然只有60秒”,这个TED现场指的是TED X悉尼专场;TED,talk, entertainment, and design,是澳洲一年一度的,传播创新思想的平台,本届大会有超过5000人参加;每年的TED X Sydney上,都会有60秒的创业演讲大赛;今年大赛的初赛尤为激烈:组委会收到了来自全世界,超多1000份的创业方案,最后遴选出6名选手进入决赛,刘楚豪正是这6名决赛选手之一,而且是其中的唯一一名在校学生。

他的用人工智能,实时监测火车铁轨安全状况的方案,获得了评审委员会的一致认可。“现在都已经是21世纪,很快要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了,可是铁路检测,还是停留在上个世纪的人工检测时代;不仅费时费力,也极大的影响了火车提速;身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博士生,我认为我有义务去改变这个现状;虽然我现在的博士课题,仍然是研究传统的路基加固方案,但我在课外时间自学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方面的大部分课程,我相信,新科技可以改变传统领域;去年和某知名上市公司董事长的聊天,也让我意识到:要有规划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计划。做人应该有战略的眼光,战略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远离竞争,战略不是要我们做得更好,而是要做得不同。 

同时我也希望以我自己为例子,号召周围的博士同学们思考自己擅长的领域,用自己的智慧,做出一些能让这社会变得更好的事情。我认为,博士这个群体是个特殊群体,他们聪明,勤奋,有想法,有教育资源,也因为如此,他们对于社会、国家也应该更有责任感;可我看到的大部分博士是,在本领域钻研的太深,成了渊士,而非知识广博的学者;企业界普遍认为,博士太“大材小用”(overqualified),因而大部分博士毕业,只能回高校或研究机构做研究,并且很多研究与现实脱节。

这就是我想创立博事说这个专栏的初衷:这一年收获很多,希望把一些成功的感想,传播出去,教给后来的人;希望大家都越来越好;这样,也许,我们的国家就会越来越好。

做一群有社会责任感的博士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名澳洲博士学生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