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cessDiary帅帅
最近收到近千条留言和私信,不敢说100%,但90%的私信的大多内容都是关于生活的选择与迷茫以及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再把大家的问题和私信整理了一下,总结出来是这样的:
上大学之前,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觉得学习枯燥,忙着选城市,选专业,选大学;
上大学之后,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又不喜欢当前的专业,纠结考研、工作、返乡还是出国;
初入职场后,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又不喜欢当前工作,纠结是应付、转业还是回去读书;
职场多年后,没时间再考虑自己兴趣是什么,工作遇到瓶颈、压力大、难以平衡工作和生活、迷失生活的方向,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做。
之后我追问了很多人,大家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找不到方向和目标、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或者应该选择什么的?
有的人是在自己步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比如刚上大学或者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面对完全没有经验的全新事物,一瞬间不知所措,难以应对。
有的人是在网络阅览或现实沟通中发现自己身边的同龄人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在对比中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
有的人是在身边听到了太多不同的声音,可能自己原本有一个想法,但是父母说做这个,朋友说做那个,慢慢的在不同的声音中迷失了自己。
没有人愿意困在迷茫的困境里,但为什么有了改变的想法的我们却很难付出行动呢?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给出的观点是:
想了很多,做的很少;
经常三分钟热度,坚持不下去;
问身边的人选择但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喜欢的东西无法养活自己;
学习很忙或者工作很忙;
没有时间是考虑兴趣去尝试己喜欢的事情;
经济状况不允许以及顾虑别人的看法,别人嘲笑和质疑自己。
就这样在上千问题和顾虑中反复斟酌了一遍又一遍,我把它们的共性概括成了这样一段话:想走出迷茫,我们需要在生活中找到一个指引,它可以是一种兴趣,或者是一种选择,但想找到它需要一定的尝试。
而这个尝试不仅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金钱或人际成本,而且到最后也未必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最终通过权衡,我们不愿意牺牲当前所拥有的舒适感去换取这个“风险投资”,然而我们又无法改变当前的现状。
于是,我们就被困在了迷茫的处境里。那么找到了这些问题的共性之后,让我们一步步从自身到外界去看,在每一个层面我们应该如何帮助自己转变应对问题的态度,进而找到一个解决的方法。
面对自己,改变是场投资,只有做与不做
虽然改变的尝试是一个风险投资,但就像买彩票不一定会中奖,不买彩票一定不会中奖的道理,如果不支付对应的成本去参与这个投资,我们就没有办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当你在评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时候,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了找到喜欢的东西,是否把自己带出了生活的舒适圈?做了多少新的尝试?又付出了多少坚持?我们对于生活的评论,映射的正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面对迷茫,我们只有做与不做两个选择。而当我们开始不断把问题归结于生活的时候,我们想走出迷茫的动力只会越来越少。
面对顾虑,培养兴趣不等于放弃生存条件
有人觉得自己喜欢的东西很难养活自己,或者经济条件不允许我们发展额外的爱好,但实际上爱好和生存是不冲突的。
去寻找或者发展爱好,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当前赖以生存的条件,在爱好可以养活自己之前,它不能作为一种职业。
当我们不知道应该报什么专业的时候,保证自己的成绩总是没错的,当我们不知道转什么行业的时候,保证当前的工作不出纰漏总是没错的。
但另一方面,如果你的顾虑是时间,或者其他自己可能没有办法两全的选择,那么就回到刚才所说的,改变是一项投资,我们不可能不付出就让铺好的路直径摆在前面。
面对尝试,三分钟热度?寻求生活的参考答案?
对于三分钟热度以及经常向他人寻求答案的人来说,至少他们做了一些尝试。但导致人们无法走出迷茫的两个最大障碍,就是需要足够且持久的驱动力和对于生活选择的主动权。
没有足够持久的驱动力,是因为我们给自己定的目标不是太大、就是太远。试想,如果有人选择做一个公众号,结果刚入行就写了很多火爆的文章,有多少人会选择在这个时候放弃呢?
无非就是因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却没有办法看到预期的收获,我们才会对一个目标慢慢失去动力,才会选择放弃。
面对这类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找到一个可以累加的目标,它不等同于把大目标化成小目标,而是让我们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把为了目标去努力的思维变成不断积累自己获得的成就感。
举个例子,当学生把目标订成考多少分、多少名;或者当上班族把目标订成赚多少钱、升职的时候,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旦自己实现了就需要在维持自己当前不被超越的情况下,就要树立更高的目标。
而最后往往会因为觉得很难好累而放弃。我们都知道,越往上,越困难,这种思维方式带给我们的开始是源源不断的动力,但随后,就是害怕失去的压力。
相反地,如果学生把目标订成掌握一类习题,掌握一类再去解决下一类;如果上班族把自己的目标订成完美地完成一项任务或者为团队做好一件事情,不仅这些目标没有上限,而且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会给我们带来与日俱增的成就感以及源源不断的动力。
虽然这是两种思维方式,但我们做的却是同样的事情,而带了来的效果却是不一样的。
细心的朋友们可能注意到,我在做视频写文案时并没有把频道的关注量作为自己未来的目标。
相反地,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够不断提高作品的质量,正是因为我不想让现在的动力变成未来的压力,一旦实现一千,就会想一万、十万、百万。
但如果转变思维,去想自己创造的内容为多少人带去了新的价值,又在反馈的过程中从大家那里学到了多少新的东西,那么当作品的质量上去了,还需要担心没有人看吗?
我不知道屏幕前的大家有没有问或者被问到过,应该学文还是学理,报A专业还是B专业?考研博还是工作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仔细想想,假如你问一个文科生,喜欢文科还是理科,那主要答案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这个人喜欢文科,向你推荐文科,另一种是这个人不喜欢自己的选择,告诉你不要选文科,但这真的是你需要的答案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大部分人在面对生活的选择的时候,都会向身边有经历的人讨教经验,这是非常正常的。但陷入迷茫的人和目标清晰的人他们问出来的问题是不一样的。
迷茫的人会抛出一道选择题去问对方的选择,之后还会时不时地怀疑这到底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而目标清晰的人则会抛出一道非常细致的问答题,去了解对方所知道的信息,并通过其他的调查和思考来确定自己想要的答案。
我的朋友有一次被问到,是应该考研还是工作?他的回答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他说你这问题问得,就好像选一种你就能实现一样。扎心了老铁了~
面对迷茫的选择,最好的方式就是对当前的状况和可选的方向分别做一个细致的评估。自己去了解每一个选择,每个选择可以获得什么,又要付出什么,需要准备什么,但又欠缺什么,你会发现,自己在评估的过程中,慢慢地心里就已经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当你在纠结是应该考研还是工作的时候,有想法的人则是一边去招聘网站搜索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位信息,根据工作的要求评估自己在能力上有哪些欠缺,需要做哪些准备;另一边去联系招生办,进招生群,了解想要考研又会有哪些要求。
当你还在担心自己选择一个就没有时间去顾及另一个的时候,有想法的人已经为自己的目标做了充足的调查,并做好了决定和规划。
有的时候,规划和方向并没有那么难获得,只是因为曾经生活被安排好了的我们,已经习惯于依赖别人去获得答案,而当我们得不到参考答案的时候,就会把时间浪费在犹豫和纠结上。
这背后真正的区别,与能力无关,而是我们是否掌握了自己生活的主动权。
很多人在步入新的人生阶段时会陷入一个“消极怪圈”。在前一个阶段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进入新阶段时便开始后悔和纠结,而这种情绪又会影响他们在新阶段的发挥,进而造成又一个消极的结果,如此周而复始。
一些人因为高中没有好好学习,就上了一个普通的本科或者大专,在大学时本应该利用空闲时间去看看书、兼职实习、学个乐器、练门外语、参与社会活动,拓展人际关系...
但现实是很多人选择惆怅、后悔、纠结......然而这种消极的心态随着时间流逝慢慢被冲淡了,最后竟开始享受自己现在的生活。结果几年后到了就业的时候,又继续惆怅、后悔、纠结...
我们不可能要求自己在15岁的年纪拥有25、35岁的人生阅历,这也就意味着,很少会有人在初高中阶段就明确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是什么。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过一些错误的选择,但这些错误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在未来少走一些弯路,不是为了让我们去纠结和惆怅的。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过去,但我们却可以用过去的经验改变未来。
既然我们要把自己所落下的补回来,这条路你就注定要难走一些。但如果原地踏步,我们只会被生活甩得越来越远。
其次,生活对比与认知超越。
说实话,我们觉得当代年轻人迷茫一个最最重要的问题来源,比如现在打开各大平台上一刷,经常会带着名校学长学姐、年薪百万、业界大佬等等金光闪闪标题的视频。
其实打上这些标签的目的大家都知道,是为了通过人设吸引浏览量和关注度,这里面的一些内容质量确实很高,不过这种(营销)现象(过度)存在一个问题:优秀者所塑造的“完美人设”常常给观众带去过高甚至错误的“完美期望”,它会让很多人觉得,自己仿佛一无是处,进而把问题归结于这个社会。
不论在网络还是现实,抛开真实与否,人们通常只把目光聚焦在别人展现和塑造出来的、发光的那一面,却常常忽略这些人背后真实地生活与付出的辛勤。
于是他们慢慢开始觉得,别人都是年薪百万,事业有成,但自己却一直平平无奇,进而对自己的生活感到迷茫和怨念。
问题是,这些听起来似乎很浅显的道理,但是它能让我们轻易地进行自我过滤或者放下手机和社交网络吗?稍后我会特别针对这点为大家分享一些方法。
最后,来自外界的声音。
当我们面临生活选择的时候,身边经常充斥着很多声音。有的来自父母,通常是因为他们希望你有一个稳定的生活。有的来自同龄人,通常是因为他们希望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当然,也少不了一些质疑、嫉妒、嘲笑等等负面的声音。但无论是哪种声音,总有一种人很难被动摇,就是有着明确方向和充分准备的人。
举个例子,当一个人抱怨父母不支持自己出国的时候,他是怎样提出来自己的想法的,他是否心平气和地向父母展示过自己规划的可行性以及所做的准备?他是否已经计划好去哪个国家、哪个学校、什么专业、毕业后的发展可能、如何申请、何时申请、成绩是否达标、准备什么材料、费用多少、经济条件是否允许、是否申请奖学金或打工等等。
每个人生活中都有很多关心自己的人,但只有当我们面对一个选择做了充足的准备,并赋予它足够的信服力,那些关心我们的人才能够提供我们所需要的的支持,那些负面的声音才会识趣地离开。
其实生活中真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迷茫、纠结、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其实是我们面对生活的未知打出了一面保护自己的盾牌。而真正的问题只有一个,做还是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