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经典三字经第九十八到第一百零四句



99.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解释】第三读《后汉书》,第四读《三国志》,读的同时,还要参照经书,参考《资治通鉴》,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治乱兴亡了。

【启示】《后汉书》是讲述东汉时期的历史;《三国志》写的就是东汉灭亡后,魏、蜀、吴三国形成鼎立局面,直到被晋国统一;《资治通鉴》叙述的是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多年的历史,有以史为鉴戒的的思想,所以叫《资治通鉴》。

【故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读史书者必读的,这些书各自有各自的特色。《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著,是中国第一本史书,这本书是由皇帝时代到汉武帝时代,内容非常丰富,很多历史故事都是出自这本书。《汉书》只记载西汉的历史,不像《史记》那样贯通了好几个朝代,所以《汉书》是本“断代史”,由东汉班固所著。《后汉书》虽然也是写汉代的历史,不过它所记录的是后汉时代的事,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所著。至于《三国志》的内容,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三国时代魏、蜀、吴的激战、斗智故事,还有桃园三结义里的英雄们,都是书里的重要人物。后来,明代的罗贯中就是根据《三国志》,写了一本家喻户晓的小说《三国演义》。《三国志》是由晋朝的陈寿所著的。这四本书合称四史,是中国四本非常重要的史书。  


100.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解释】读过历史的人就要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了解古往今来故事的前因后果,就好像是自己的亲眼所见一样。

【启示】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前面提到的不过是一个大概部分,要想真正了解就必须翻阅各朝各代的历史资料,再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历史就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这面镜子中吸取很多宝贵的历史教训。

【注释】

实录:据实记载,唐朝后代载帝王个人事。 


101.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解释】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只有每天都把心思放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启示】我们应该从小努力学习,知识的领域是无穷无尽的,知识是财富、是力量、是智慧。学问是从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只有刻苦地、不间断地学习才能掌握和运用它。

【注释】

诵:大声朗读。

帷:思维、想。

斯:代名词,这、这些。

【故事】我们都知道,不论做什么事,专心和恒心是最基本的态度,尤其是求学,更是需要具备刻苦的毅力。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文人或是大官,他们都曾有过一段艰苦的求学经历,我们就以宋朝的宰相范仲淹为例子。范仲淹小时侯家庭环境并不好,母亲改嫁后,便带着范仲淹到长山居住,由于他对母亲的改嫁一直无法谅解,所以到他年纪稍大后,便独自离家到应天府去求学了。范仲淹非常用功,常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候精神不好,或体力不济时,范仲淹就会拿早已放在桌边的冷水,往自己的头上浇,好让自己清醒过来,再继续读书。像他这种刻苦求学的态度,并非每个人都做得到的,所以,他后来果然当上了宋朝的宰相。 


102.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解释】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启示】孔子曾经拜过郯子学礼仪;拜长弘和师橐学乐曲;拜老子学人生哲学。孔子曾说过:三个人一起同行,其中一定就有一个人值得我向他学习和效法的”。

【注释】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

项橐:七岁为孔子学琴老师。

【故事】春秋时代,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坐着马车出门,在途中看到许多孩童在路边嬉戏。其中有个叫相橐的小孩在道路上独自玩着筑城的游戏。孔子的弟子便走到小孩的身边,告诉他车子要经过,请他道路旁玩,只见项橐理直气壮地对他们说:“我只听过马车绕着城走,没听过拆城让马车过的道理。”孔子听了小孩的话,便对他说:“你小小年纪,却懂得很多吗!”“小鱼生下来几天就可以在水中自在地游来游去,而兔子生下三天,就能跑好远,我的年纪比他们都大,当然应该懂很多事了。”孔子听到项橐不服气的回答,便决定考考他。“你知道什么山没有石头?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火没有烟吗?”“土山没石头,枯树没树枝,萤火虫没烟。”项橐这个小朋友是不是很聪明呢?  


103.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解释】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当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启示】人的学问是永无止境的,一个人的努力和奋斗是不可中途终止的。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应该好学不倦,直到死为止。

【注释】

赵中令:赵普,宋朝中书令。

鲁论:书名,《论语》有三种本子,是《鲁论》、《齐论》、《古论》,现在我们通常读的论语是《鲁论》。

仕:做官。  


104.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解释】西汉时期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启示】路温舒和公孙弘这两位古人,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想办法把书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学习,我们今天能有印制精美的书本,学习条件和环境也如此优越,更应该要刻苦读书。

【注释】

披:披开。

蒲:草名,又叫草蒲,蒲编用蒲草做的书,传说汉代路温舒,年幼时无钱买书,用蒲草做成书页,向人借来《尚书》抄了读。

竹简:用竹削成蒲片,在竹简上写字,传说汉代公孙弘,在竹林中放猪时,把青竹削成竹片向人借来《春秋》抄了读。

【故事】西汉有位名叫路温舒的人,由于家里很穷,只好替别人放牛,有一次,他看着满地的蒲草,灵机一动,心想:“何不利用蒲草编成本子,把向别人借来的书抄在上面,这样不就有书可读了吗?”于是,路温舒便利用这种方式,苦学成功了。


105.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解释】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启示】要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必须自觉地刻苦读书。因为求知识这件事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只有通过自己努力才能学到。现在我们有父母、老师的关心和教导,就更应该好好学习才是。

【注释】

头悬梁:架于柱上端的屋林,传说汉代孔敬,常读书到深夜,唯恐打瞌睡,把头发用绳子系住,挂在屋梁上。

锥刺股:钻孔用的锐器指战国苏秦日夜苦读,要把瞌睡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痛醒了再继续。股,大腿。

【故事】战国时代的知名纵横家——苏秦,在还没有成名之前,是个不被重用的人,他曾向秦王游说,并且毛遂自荐要求担任官职,因为自己学问不够,而被拒绝了。于是,苏秦决心发奋读书,每当读书读累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提起精神后,再继续苦读。后来苏秦成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合纵政策”(联合六国抵抗秦国)就是他所提出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华国学经典三字经第九十八到第一百零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