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才知道,“解决问题”是学校给我们挖的坑

请在5分钟内完成这份试题:

(掐好表了吗?GO!)


图片发自App

时间到!你一共做了几题?(如果5分钟内没能完成,请直接翻到第9题)


我们把这套题拿给周围的人测试,99%都没能完成。一半的人拿起试卷就吭哧吭哧做题,2分钟过去就开始怀疑人生;另一半人扫一眼题目就大喊:“怎么可能完成?”,然后感叹现在的孩子太不容易。然而,只要你发现了这套试卷的核心问题,而不是忙于解决问题,就会知道这5分钟是一个相当充裕、很人性化的答题时间。

“发现问题”,才是正确答案。

“解决问题”,是传统应试教育给我们挖的坑

“在中国,下课前老师会问,还有没有问题啊?如果同学们说,没有问题啦!那是最佳状态,可以下课了。在美国呢,老师总要留些时间给学生提问,如果老师问,大家还有没有问题呀?学生们说,没有问题。那就是老师有问题。产生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多,就说明这节课上得好。”

为什么会出现不强调发现问题、只强调解决问题的反智现象呢?知名旅美教育家黄全愈从他30余年的中美两国教育研究和实践中观察到,中美两国教育方式的不同根源在于是否以应试为导向,国内的孩子大多是以读书为目的,以考上名校为成功的标志,而美国孩子则以社会的竞争为成功的象征。因此,中国学生是普世公认的特别会读书,学习能力和应试技能尤为强悍,从小到大,家长和学校永远会以最清晰快捷的思路教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这也的确是中国孩子非常突出和值得骄傲的优势所在。

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挤压下,考试的时间和空间有限,不需要孩子去发现问题,只需要寻求答案。用解决问题来压制发现问题,有问题就变成了问题孩子,好学生都是没问题孩子,那么,谁还愿意有问题呢?

不允许有问题的后果是:孩子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就像那只被剪了翅膀的天鹅,飞不起来。


图片发自App

让孩子提一个问题,还是给孩子一个结论

要知道,得到答案很简单,但提出一个好问题很难。德国教育研究部曾进行了一项“7岁儿童认知世界”教育项目的研究,共列出了69条,其中一条是“曾经提过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回答的问题”。据说,犹太孩子放学回家,父母常常问:今天问了什么老师答不上来的问题吗?

黄全愈教授认为:“当孩子不断的发问,就是孩子的好奇心在引导着他们去做研究。

不过,认为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就是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本不需要培养孩子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国内教育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这也是严重的反智现象,因为不讲逻辑,违背常识。

按照逻辑和常识,首先要发现问题,然后才是解决问题,孩子发现不了问题,那么要解决的问题从哪里来呢?只能来自老师或者家长。由于大人给的问题是已经解决的问题,孩子仅仅在做已知的循环,于是,充其量培养了一个技术员,而不是一个科学家,孩子呢,只能是收集观点的人,成不了创造观点的人。”

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就是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以起因为导向,鼓励孩子去发现问题,是第一要义。

风靡全球的《必然》对未来30年的12个趋势作出了预判,其中极重要的一条正是在强调发现问题的价值——“提问比答案重要”。

凯文·凯利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所需要掌握的技能将变为与人工智能进行协作的能力。尽管机器能够无限拓展答案,我们提出新问题的时间却有限。答案将变得廉价,而问题将更有价值。

因此,懂得发问的孩子,将更能适应未来趋势与需要。


回到本文一开始的那份测试题,大家也许会觉得这“不公平”,也许会觉得这是我们故意设下的陷阱。

然而在残酷的成人世界里,确实是这样的:当所有的安全软件都把时间投入在如何更好地解决“杀毒”这个问题时,360却发现了“为什么安全软件要收费”的问题,颠覆了整个行业;当诺基亚专注于解决“高效率和成本控制”的问题时,却被发现“手机为什么一定要按钮”这个问题的苹果连同整个行业一起给颠覆了。

诺基亚被收购时说:“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你要转变想法:不要只关注答案,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问题本身,提问比答案更重要。就像爱因斯坦说的:“如果我有一小时来拯救地球,我会用59分钟界定问题,然后用一分钟解决它。”


最后,如果有需要知道最上面试题答案的话,欢迎留言或私我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长大才知道,“解决问题”是学校给我们挖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