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境中的反击:哪怕是在最难熬的日子里,爱也会给予你无尽的勇气

1.再读克莉丝汀·汉娜

克莉丝汀·汉娜,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她的作品总是直指人心,催人泪下。不管是《萤火虫小巷》、《再见,萤火虫小巷》还是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四面风》,每一本书,我都哭过。

不是因为我多愁善感,而是她写的真的是太好了。

我知道,这么说,显得有点苍白。对于一个有意向在文学评论方面有所建树的写作者来说,这样的语言,是无力的。但我依然选择这样说。克莉丝汀·汉娜是一个懂生活的人,从她的作品中,你能看到绝望,更能懂得绝地反击的力量。

2.《四面风》

《四面风》这本书,读到最后,我发现,人物的命运,很多的时候,就连作者也没有办法掌控。我们都裹挟在时代的浪潮中,身不由己。

这本书里,主人公埃尔莎·马丁内利最后还是死了。

先来说说,这本书讲了什么吧。不然,感动与感慨,也无从说起。

埃尔莎·沃尔科特,出生在达尔哈特,她的爷爷是一名得州骑警。她的家族,在当地也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力的,然而,富庶的家境却并没有让埃尔莎拥有幸福的童年,家庭成员对于外貌的过度重视,让埃尔莎的前半生,一直处在深深的自卑中。

她一直在寻找爱,却一直失望着。她甚至想过自我放弃,就这样隐藏自己度过此生,直到她遇到了拉法埃洛·马丁内利(拉菲)。正是他,让她有机会成为一名母亲。拉法埃洛也叫拉菲,他是意大利裔,他的家庭一直梦想着他们的后代能成为真正的美国人。他们奉子成婚,埃尔莎的父母因此事而断绝了和女儿的关系。她深知,拉菲不爱她,可她太想有个自己的家了。

她隐忍地生活,仿佛她天生就属于这片土地。拉菲的父母,是孤树镇的农民,丰收的年景,他们的日子倒是还过得不错。她每天劳作,不辞辛苦,这样的生活,她觉得踏实、有劲头。女儿洛蕾达和儿子安东尼(安特),教会了她如何爱。公婆都是善良朴实的农民,他们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尽管拉菲还总是沉浸在出走的幻想中,可只要种子还在不断地生长,他们的生活,就有希望。

命运就是如此地残酷。经历了数年的丰收之后,大地开始露出狰狞的面孔。连续数年的干旱、沙尘暴,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哀鸿遍野。大地干裂,颗粒无收,人们绝望。拉菲出走了,安特生病了,本来一直坚持留守的埃尔莎,内心终于动摇了。

为了孩子!她要走出去!

就这样,她带着两个孩子,开着一辆破旧的车,带着几乎所有的积蓄,上了路。奔向那传说中的遍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的神圣之地——加利福尼亚。

他们历经坎坷,最终确实到达了。然而,真实的境况是,工作机会并不属于流民,仅依靠采摘又无法养活孩子们。

他们没有钱租房子,只能住在帐篷里。她辛苦工作一天,却依然食不果腹。她想要让孩子们继续接受教育,但孩子们在学校只能经受凌辱。

活着,是如此地不易!就像在《四面风》最开始的时候所提到的那句话一样,“别担心自己会死,埃尔莎。真正让人担心的,是活不下去。”

可尽管如此,埃尔莎也没有放弃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困难是暂时的,但教育是永恒的。”如果学校的教育让人失望,图书馆里的书籍,却不会让人失望。“借书证——他们这辈子都觉得拥有借书证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意味着未来还有希望。挣扎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

生活不易,然而,母亲,没有倒下。埃尔莎很快就和同样来到加利福尼亚讨生活的流民们,建立了友谊。他们夏季去采摘棉花,冬天,靠那少有的积蓄维持着生命,等待着后续的政府救济。他们甚至不想要政府的救济,身为农民,他们有着自己的倔强与固执。

他们本该是受到社会尊敬的人,然而,他们备受欺凌。他们竭尽所能地去劳动,可是尽管这样,他们依然活不下去。

这段故事,讲述的就是美国的1929年到1933年的大萧条!

劳工们在农场主的压迫下,最终还是选择了反抗。一生都在屈服的埃尔莎,终于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模样。她本想保护自己弱小的孩子,只为了生存这个最朴素的理由。她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勇敢,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所爱,她终于勇敢地呼喊——“到此为止”。

就这样,在一次“和平”罢工的现场,手无寸铁的劳工们想要团结起来,用沉默诉诸自己生存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埃尔莎因为说了实话,而被当权者迫害。她牺牲了。她的爱人把洛蕾达和安东尼送回了孤树镇的家。在她的坟冢上,墓碑上写着——母亲、女儿、战士。

她终于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洛蕾达如母亲所愿,考取了大学,成为了马丁内利家族第一个大学生,而且还是个女性。

3.绝境中的反击

以上的冗长段落,我对《四面风》的故事情节,做了详尽的书写。从书籍评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全面概括,并不高明。我该留给读者一点悬念,好让他们生出无尽的好奇才好。

然而,我想说的是,生活就是如此。不管我们有没有好奇心,残酷的是,命运从不顾及我们的感受。然而,克莉丝汀·汉娜,会懂你。

3-1:她懂你,在原生家庭的不快乐

埃尔莎的原生家庭,是很糟糕的。这种糟糕,不是物质条件的匮乏,而是精神养分的贫瘠。这个家庭,没有爱。也或许说,那种爱,因为需要外在条件的附加,已变得很扭曲。

25岁的时候,她的家人甚至不愿她嫁出去。只因为她在十几岁的时候,生了一场病,从此以后,她就彻底地被家人“保护”了起来。

她生活在绝望中,只有书籍与她为伴。

“只有那么几次,她鼓足勇气,放下心爱的书,抬头凝视起窗外。这时,她看到了一个老姑娘索然无味的未来,那未来一直延伸到平坦的地平线以及地平线之外。认了吧。”她对自己这样说。

然而,命运从不那么简单。她以耻辱的方式,离开了家,投身到了另一个陌生的环境。马丁内利家族务农,他们和这片大地一样,朴素无言。尽管她知道,还是没有人爱她、接纳她,可她体内的小生命终于没有辜负她。

“如果你从来不知道爱是什么,你才有可能在没有爱的情况下活下去。”

埃尔莎的父母,不爱她。“虽然她已多年未见父母,但事实证明,父母的不认可如同一种声音,那声音如此有力,挥之不去,塑造且定义了一个人的自我形象。”

可她仍然在照料土地和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爱”。她无私地付出,默默地劳作,尽管青春期的女儿已经开始了叛逆,但她依然记得曾经孩子们对她的依恋,那份温暖,弥补了过往的伤痛,让她变得更加坚强。

“每一颗种子都像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份向未来做出的承诺。”

3-2:她懂你,在命运面前的不屈服

没有人生来就是战士,直到她成为一名母亲!

我对此,深有所感。

为了孩子,她吃了很多的苦,但是,她依然觉得值得。只是,这苦涩的生活,似乎没有尽头,资本家的压迫,才是苦难的源头。

从《四面风》中,我第一次站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公民的角度,理解了他们国家的制度,以及他们对于共产主义的排斥到底为何。

也正是因为此书,我才头一次深刻地领悟了,作为一名中国人的幸福。

正是因为我们国家公正的制度,使得我们的奋斗,有尽头。我们只要付出劳动,就会有收获。我们只要工作,就能养活自己的孩子。

然而,埃尔莎他们却并非如此。

这样的局面,总要有人打破。而妄想着这打破的过程能够省略掉流血与牺牲,这确实有点太过天真了。埃尔莎就是在抗争的过程中,牺牲了自己。

这是那个年代的美国,无数惨剧的缩影。

3-3:她懂你,正是爱,给予你无尽的勇气

如果说,《四面风》这部小说有一个核心词,那这个核心词,一定会是“爱”。

没有人天生会“爱”,我们总要在不断地探索和前进中,才能逐渐接近“爱”的真谛。

生活中,最悲凉的,不过是环视四周,竟找到一个爱自己的人。然而,哪怕是深处这样的绝境,我们依然可以有力地反击。如果注定得不到爱,不如我们自己奉献爱。

埃尔莎虔诚地爱着自己的家人,她的孩子们,也终于懂得,这样的爱,是如此地可贵。

就像《四面风》中所说,“当其他一切都消失后,爱依然存在。”“爱,在最好的时候,是一场梦。在最糟的时候,是一种救赎。”

克莉丝汀·汉娜的这部《四面风》,被亚马逊评为“新的美国经典”,每个人都应该去阅读这本书。如今的社会环境,虽然不至于发生“大萧条”时期那般的惨剧,但种种困境,却也着实给当下的人们,以沉重的打击。

疾病、失业、经济崩盘,人们惶恐不安……

克莉丝汀·汉娜的这部《四面风》,她想要告诉我们,“人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也可以从别人面临的困境中获取希望。”

只要爱还在,只要希望还在,艰难的时光,就总会过去。

我相信,会如此。如果你也觉得生活艰难,就一定要读读克莉丝汀·汉娜的这本《四面风》。

你可能感兴趣的:(绝境中的反击:哪怕是在最难熬的日子里,爱也会给予你无尽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