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书和输

在《呐喊》中,《孔乙己》是鲁迅最喜欢的文章。文章以一个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对孔乙己的一生展开叙述,重点记叙他两次去咸亨酒店的情景,咸亨酒店是沉闷压抑的,酒客们很无聊,孔乙己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看”的资源,在“看”中,他们用颇具优越感的语气调侃着孔乙己的窘迫,使得“店内外充满快活的空气”。然而读完全文,你却只感觉彻骨的寒冷。

文章短小,却涉及了孔乙己的一生,这是怎样的一生呢?年轻时,一直读书,却连最起码的秀才也摸不到,中年穷困,无以为生,靠给别人抄书过活,后来,因为偷书被打致残,直到最后死亡。可以说,“孔乙己”一生都和书有着莫大的联系。

所以,我们要想知道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务必要搞清楚他和书的那些事。

首先,孔乙己读了那么多书,为啥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其次,孔乙己本来可以靠抄书这个工作维持生存,为啥他连书带人跑了?

还有,何先生和丁举人家里那么多值钱玩意儿,为啥孔乙己偏偏偷不值什么钱的书?

先说第一个,有人说,孔乙己之所以考不上,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太残酷。说这话的人应该想想,我们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几百比一,难道就不残酷?各行各业,只要是炙手可热的位置,门槛都高。可是,孔乙己为啥一考很多年,总也考不上?先不说他因为嗜酒耽误了读书时间,单是他对着一帮下层看客满口“之乎者也”的闲扯,就可以看出,他读书,不是很用心,他读书,不过是为了卖弄。而且他没有把书读透,因为不管哪个时代的书,但凡你把书读透了,就会发现读书也是读人,你读的是书,品的是人性。而这些,孔乙己根本不懂,或者说,他很少思考,也因此他永远只会在文章表面打转,纵然满肚子墨水,头脑却全是浆糊。

再说第二个问题,读书嘉惠于孔乙己的,虽然说没有他朝朝暮暮渴盼的功名,但却成就了他一手好字,使他能够凭借抄书的能力生存,可他独不见这优点,没几天就连人带书消失了。我们从他跟小伙计的对话中,不难看出他之所以那么做,就在于他不甘心,他太想考取功名了,以至于对现世一切卑微辛苦的工作产生漠视心理。他鼓励小伙计好好识字,将来好做掌柜,一点不考虑现实的可能性。他完全沉浸在未来美好的梦境里,疯魔一样的在生存的苦海里挣扎。

据说,著名书法家田英章年轻的时候,想成为作家,多次投稿给杂志社,石沉大海,后来,他越写越多,有天,一个编辑好心告诉他,他没有文学天赋,成为作家可能有点艰难,不妨在书法上勤加练习,或可成功。他听了,大为振奋,日夜不倦地努力,后来果然成为一名著名的书法家。

孔乙己难道就不能吗?他一心钻进旧书堆里,期盼读个“明堂”出来,然而没有,生存的逼迫和急躁冒进的心理使他很快走上了一条快速致富又快速致残的“偷书”之路。而这和他追求的体面是南辕北辙的。

最后,不解的是,书给孔乙己的生活带来很多痛苦,孔乙己还是要给酒店的看客们“背书”,给酒店隔壁的小孩和酒店伙计“讲书”,甚至到何先生和丁举人家里“偷书”?前两个还能理解,孔乙己过惯了“读书人”的生活,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贵,他故意卖弄两下。可是,何先生和丁举人家里值钱的东西肯定不止是书,孔乙己他既然能溜进书房偷书,其他地方自然也能“光顾”,但,他为什么只偷书?按照他的逻辑是:“这是读书人的事,不算偷”。那算什么呢?我想了很久,明白了。在孔乙己心里,或许他本意不是想偷书,而是想和丁举人之流进行一场文人的交流,或者说读书方法的探讨,因为丁举人的现在就是他渴慕的将来。这想法类似于:班级里谁成绩好,大家都想借他的读书笔记看看的情况。但是,他又自知没有与丁举人平等对话的权利,所以只好采用“偷”的方式看。通过他在酒店从不赊账的良好品性,我们也可以推知他的本意或许真不在“偷”,只是看完无法放回,变成了“偷”。可是,谁会听一个落魄之人的解释呢?他因此被失掉了读书人本性的何先生和丁举人之流打断了腿,不得不用手走路。他再也不能一身傲骨地站在柜台前喝酒了,人们剥掉了他最后的尊严。

书,给了孔乙己睥睨现实的勇气,但书也让他彻底输了。是的,他输在太信书。他输在太依赖书。

书,帮他确立了最初的人生信仰,但他沉湎于自我虚构的“明堂”里,不能自拔。而忘了现实的世界需要的不只是书上的理想,还有躬耕于现世的行动力量。缺少了这股力量,读再多书,也只是输。

我们读的是书,输出的应该是对人类社会的深刻觉知,积极乐观的人生信仰和踏实肯干的行动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乙己的书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