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州市高质量赶超发展的几点思考

湖州要在长三角城市发展的白热化竞争中胜出,在浙江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过程中争当示范样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赶超发展之路。下面我从工业强市、发挥比较优势和南太湖一体化发展等三个方面对湖州如何实现高质量赶超发展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建议,供参考。

工业强市促赶超。

国内很多城市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工业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最最重要的基础和内核,长三角城市中的苏州领先,芜湖崛起的秘密就是他们于始终抓牢工业立市这个根本不放松,所以湖州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赶超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双金”、“双高”、小微企业成长培育为抓手,聚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增强增长动力,大力推动我市工业向中高端迈进,为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第一坚定不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湖州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在稳增长的基础上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促进湖州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加快“机器换人”步伐,推进技术改造。围绕金属新材、绿色家居、现代纺织三大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着力推进童装、竹业、木业、耐火材料等10个细分行业转型升级,提升传统产业区域竞争能力。深入实施行业百项“机器换人”项目计划和百项“智能制造”项目计划,明确“机器换人”重点试点行业,全力推进试点行业加快推进机器换人。二是强化科技创新,推进产品升级。打好重大技术攻关、省级优秀新产品、装备制造业首台(套)、浙江制造精品等创新载体组合拳,全力攻克一批技术难题、开发优秀新产品和智能装备新品。。三是持续“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启动实施一批市级“互联网+”创新应用工程,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第二坚定不移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是工业产业调结构的根本,是湖州实现赶超发展的希望,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大力度“补短板”,努力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湖州新优势。第三坚定不移加快创新步伐。创新驱动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深入开展质量标准品牌升级行动,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知识产权工作,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发挥优势促赶超。

湖州拥有的绝佳生态和长三角区域几何中心的区位这两个禀赋在长三角二十八个城市无出其右,也是湖州实现赶超发展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如果能够有效利用比较优势,扬长避短,那么就可以产生乘数效应,实现爆发式增长,就有可能使湖州在激烈的城市比拼中胜出。

(一)发挥生态优势。湖州是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的发源地,湖州山清水秀,生态环境涵养地很好,这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湖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然光有绿水青山还是不够的,首先,要做强核心产业,实现绿色发展。在工业强市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使绿色发展成为湖州赶超发展的强劲引擎。其次,要推进生态文明系列制度创新,形成品牌。推动南太湖新区打造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实践示范区,深化安吉县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构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评价体系,完善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再次,要打造全域美丽新标杆。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巩固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美丽乡村精品村,启动建设“两山”样板村。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利用,力争A级景区村庄实现全覆盖,全面完成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同质饮水。创新发展乡村治理“余村经验”。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加快建设“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实施中小流域系统治理,开展全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深化美丽河湖建设,实现病险水库山塘存量清零。

(二)发挥区位优势。湖州是长三角的地理中心,是连接上海、杭州、南京和合肥四大城市的十字交叉枢纽,湖州不仅要成为地理位置中心,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交通中心、资源信息中心、交流对接中心,成为长三角一体化机构的办公地和重要内核。一是要把湖州打造成区域枢纽门户城市。湖州加快推进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轨道上的湖州,深入实施现代交通“三步走”战略,“大干交通、干大交通”,着力构建起外快内畅、互联互通、立体多元、绿色智能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打造“一纵一横”开放大通道。依托湖州独特的区位优势,加快构建“东西互通、南北互联”的全国性十字交汇枢纽。上海方向要加快推进沪苏湖高铁项目,打造湖州直通上海的第二高铁廊道。杭州方向要在已建成宁杭高铁和即将开建湖州—杭州西高铁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建设城际轨道。环太湖(江苏)方向要积极争取布建湖州联通苏州、无锡等城市的城际轨道,努力构建起串联环太湖各城市的快速交通路网。安徽方向要在加快建设商合(湖)杭高铁的基础上,加强与安徽宣城等城市的互联互通,打造湖州向西南方向延伸的新走廊。二是要把湖州打造成为长三角资源的交汇中心。按照“枢纽带动、平台支撑、节点提升”的思路,加快构建全国领先的现代物流体系。全力打造“双核”枢纽。在客运枢纽上,着力打造“站城一体、产城融合”的高铁新城。在货运枢纽上,要以湖州铁公水综合物流园为重点,加快集成保税中心、电商物流、智能仓储、金融服务等功能,着力打造现代联运集聚平台。联动建设“三港”平台。围绕打造内河港,用好建设全国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政策红利,构建河海联运高等级航道网络,着力把湖州港建设成为沿海大港向内陆辐射的桥头堡。围绕打造信息港,加快建设“智慧交通”,推动空港、内河港、陆港、信息港多港联动,提升枢纽换乘效率。努力打造能够满足城市开放发展需求的综合枢纽场站体系。三是要把湖州打造成为长三角的会客厅和办公厅。湖州要主动出击,主动作为,既要成为安徽和内地对接上海、浙江和苏南的桥头堡,同时也要成为上海、浙江和苏南产业向安徽及内陆城市转移的承接地和中转站。湖州政府应利用地利之便,主动扮演好长三角各城市的联络员和亲善大使的角色,连通八方,互惠互利,同时要发挥湖州交通便捷、生态优美、人文荟萃的优势,使长三角的议事机构设在湖州,重要会议在湖州召开,交流中心放在湖州,把湖州打造成长三角会客厅和办公厅,让人才、科技、信息、资金、资源在湖州汇集交流,把湖州建设成长三角的中心内核。

一湾极化促赶超。

南太湖一体化发展是湖州历届市委、市政府有探索,智囊智库有研究,湖州民间有共识的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构想。本届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顺应民意,提出了“一湾极化、两廊牵引”的构想,这是对南太湖一体化战略的完善和深化。当下,正是湖州实现高质量赶超发展的关键时刻,也是“一湾极化”战略实施的最佳时机,湖州沿太湖区域美丽富饶、人杰地灵,是湖州最具发展潜力的地方。加快南太湖一体化,促进沿湖县、区一体化融合发展是湖州加快建设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必须一往无前地坚定抓好实施推进。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为引领,坚持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发展,把滨湖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突破口,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主抓手,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形象的主战场,围绕“绿水青山处、太湖首善区”主题定位,按照“管控、统筹、转型、创新、培育”的工作思路,在65公里岸线、266平方公里区域内,推进“六个一体化”,使滨湖区域发展协调统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合理,经济、社会、自然关系和谐。具体来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推进空间布局一体化。贯彻“统一认识、预先控制、整体管理、明确建设、统筹时序”五大空间发展策略,全面协调滨湖区域生态保护、旅游开发、产业布局、农业生产和城乡建设空间利用,落实“一核、一带、多点”的组团空间布局。一是突出“核心区”建设。以南太湖新区为核心,围绕打造两山理念转化实践示范区、长三角区域重要增长极、浙北高端产业聚集区、南太湖地区美丽宜居新城区的目标定位,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二是统筹“一带”管控。以长兴至吴兴的滨湖区域作为生态功能保育与生态产业发展的轴带,突出一体化发展和整体性管控,打造面向全国的生态文明发展示范窗口。三是协调“多点”发展。协调长兴、南太湖新区、吴兴、南浔等4个主体的建设发展,区分各片区发展职能,形成风貌各具特色的发展节点。

(二)落实规划设计一体化。一是加强规划引领。落实“全域规划、全域管控”的理念,严格一体化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推进一体化规划成为各片区、各主体建设管理的指南。二是加强设计管控。根据南太湖滨湖区域城、乡、水、山、林的内在特质,制定滨湖特色地区设计控制导则,统一管控滨湖景观风貌。三是践行“多规合一”。把南太湖滨湖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作为基础性规划,加强与城乡规划、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功能区划以及各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最大限度在一个空间上融入其他专项规划,实现“一个区域一个空间、一个空间一个规划”。

(三)形成生态保护一体化。精细管理滨湖带城镇建设。以“产业布局‘生态+’、项目建设‘+生态’”为要求,在规划设计、招商引资中严格执行生态红线,建设项目开展常态化绿色建筑评价,重要项目须通过绿色建筑评价,把生态环保要求和海绵城市建设贯彻至城镇建设的每个环节。以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目标,划定滨湖区域自然生态红线区和弹性控制区。自然生态红线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工业项目,已建的工业项目,应当限期关闭搬迁,现状城镇建筑逐步拆减;弹性控制区内有条件地引进零污染、低排放、低环境冲击的生态型项目,现状建设项目做好生态技术改造。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完善湖漾水域保护,做好弁山山体保护。

(四)引导产业协同一体化。加强片区产业引导。通过土地、金融、招商等政策约束,加强对各片区产业引导,突出差异性特色,避免重复投资和同质化竞争。

(五)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杭宁高速、申苏浙皖高速为主干,形成功能明确、便捷顺畅的区域交通网,提升沿湖各主体间的交通联系。谋划和适时启动轨道交通建设,加强中心城区与南太湖核心区的联系,密切滨湖区域与各高铁、高速站点和水陆码头之间的联系。推动融入环湖城市群。积极对接苏、锡、常、宜等环湖城市,探索尝试基础设施方面的互联共享,推进环太湖城市群一体协同发展。谋划环太湖城际铁路,打造环太湖1小时都市圈;加快环太湖风景路的建设,联通环湖景点,打造更为便捷、更具价值的环湖旅游线路。

(六)推动体制机制一体化。设立一湾极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下设办公室,由市级部门和南浔区、吴兴区、南太湖新区、长兴县相关人员组成专门班子。各县、区组成相应班子具体负责各县区涉及一湾极化范围内的区域的统筹协调推进。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湖州市高质量赶超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