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农民工持证上岗、工资实名制信息化管理想到的

欣闻农民工将持证上岗,农民工工资实名制信息化管理即将实施。媒体轮番报道,似乎苦大仇深的农民工出头的日子即将到来。从媒体报道中,基本可读出以下信息:1.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上线;2.建筑劳务工人将持证上岗;3.农民工权益将得到保护。但我想知道:1.实名制是新东西吗?至少在广州,2005年就开始实行平安卡制度,当时满以为是建筑工人实名制的开始,没想到到现在仅流于形式,安监站来工地只是问问“工人有没有办平安卡啊?”回答“准备办”就行了。2.持证上岗,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大锅饭年代,建筑工人可都是要持证上岗的,但后来建筑工人需求量太大,国企改制甩包袱等因素,导致建筑施工单位没有了建筑工人,农民工群体兴起。国家在此后不停地强调持证上岗:2000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6号令通过的《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对包括建筑行业在内的必须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工种进行了明确。2002年建设部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建设行业生产操作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建人教[2002]73号),规定“在建设行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其范围是“建设行业内各类企、事业单位施工、生产、服务的技术工种。”但事实上除政府强制的建筑电工、建筑架子工等建筑施工特种作业工人实施持证上岗外,建筑行业其他工种基本上全部是无证上岗。2005年“新华社电建设部有关人员在重庆举办的‘全国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上透露,自今年7月1日起,我国将在3年内建立基本规范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单打独斗的“包工头”不能承揽分包业务,而农民工则要持职业资格证上岗。”3.仅仅是农民工的权益需要保护吗?谁能确定闹薪的就一定是被欠了薪?

对于前2点,一句话,我揭开电饭锅盖,发现锅里装着上一顿的剩饭,放了水重新煮熟,或者说用新瓶装旧酒。味道越来越差。工人不愿意实名制、不愿意持证上岗,有什么对策?中国农民工数量2.8亿,建筑业约占17%,让他们下岗?其实根本没找到问题的根源,“农民工”这个称谓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我国建筑产业工人群体并未形成,或者说我国以前的建筑产业工人群体已不存在,农民工,顾名思义,他的身份可以在工人和农民之间自由切换,建筑产业工人群体需重新构建,怎么构建?我也不知道,这不是我该思考的,我也没这智慧,但我总觉得国家有能人,但事情总是在反复中停滞不前。什么时候把“农民工”前面“农民”二字真正去掉了,什么时候问题才解决了。在这件事情上,是懒政的。但愿这次是真的。

对于第3点,我想说,一味地强调农民工权益需要保护,也是懒政行为。不客观地分析问题,一出现建筑工人“维权”事件(我为什么将维权二字加上引号,你如果担任过建筑行业的项目经理便能体会其中的辛酸)。政府并不理会是否真正欠薪、欠薪的是谁、欠薪的原因是什么、闹事是否合理,一定会立即要求施工单位解决。然而事实上:欠薪维权往往是劳务包工头与工人一起策划的闹剧,欠薪的劳务包工头并未承担起劳务承包主体的责任;欠薪往往是建设施工合同的付款条件过于不合理导致施工过程中收款不够开支造成的。另外,由于工人施工质量不合格被要求退场,工人要求全额结账,或者工人不想做,却要求立即结工资走人,甚至有的工人跟劳务包工头做,包工头到一个新工地,前一工地被欠薪的工人到新工地闹事等等这类事件屡屡出现。在这些事情出现时,能不能不这么武断、能不能依法办事,而不仅仅是要求不允许出现所谓的工人维权事件强压施工单位解决问题。如果不抓根源、不依法办事,问题会反复出现。熊德明的事过去14年了,问题还存在,性质却不一定相同,为什么不好好反省哪里出错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农民工持证上岗、工资实名制信息化管理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