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相《一》我错不等于你对 ,我对不等于你错

今天,跟一个同学聊天,这个同学有一个特点:总能找到一些细微的点来说明我是不对的那个或证明自己才是对的那个;

聊着聊着,就觉得对话开始失去意义了,因为我不是来辩论谁对谁错的;

交流的结局是:他认为我这人说话有问题,我也认为他思路有问题,双输!

这让我想到了我学习的经历,我发现:如果不相信一个人,那么就很难吸收他的知识;这是很多学习者难以吸收外部知识的原因之一;

独立思考也非是为了抵制外部信息,而是为了保证认知基础的准确性;

万物有利有弊,正确与错误一般是相对的,即便是跟自己不同的观点,也不一定是毫无道理的,如果基于本能立刻开始对抗,而不是基于理性分析判断信息的合理性,就会难以从正反两面全面认知观点;

利弊相连带来的是另外一个学习的陷阱:完全相信一个人,就会难以真正理解他的知识。

跟这位同学聊天,一种感觉充斥整段对话:他要证明自己是对的或者我是错误的;我时刻处在逆反思维的状态,不会对反对或不同意我观点的人持有负面看法,所以我也不会对这位同学有负面看法,只是为他感到可惜;

我不是为了对他不利,而是为了寻找可以给予帮助的地方而主动沟通的;

这背后是另外一个常见的现象:强行给予别人不需要的帮助!

面对不需要的帮助,我们的本能一般不是感谢,更可能是排斥;在家里时,有一次老家人托人带来一坛酱豆,老家人觉得很好的东西拿到外面的世界可能很土气,这时候我说了一句话:这种东西带过来干嘛,谁要?这时候母亲说了一句震颤我的灵魂的话:就算是这种东西,也没有别人给你!

每个人眼里的珍贵的标准不同,老家人觉得自家腌制的酱菜在外面不好吃到,走出老家的人很多会开始觉得老家的土货是垃圾,是注入了情感的物品珍贵还是经济价值高的物品珍贵,这会是一个缠绕很多人一生的命题;

母亲的话让我有了全新的认知:认识到不需要的帮助的存在,才能适可而止;认识到不需要的帮助的可贵,才能学会珍惜!

再回去看这位同学,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前同事,当时我准备为老公司(已经离职的公司)做一些事情,原因是我发现老公司多年依赖整体水平并无明显变化,我需要了解一下目前公司内的人的水平,然后针对性的设计培训策略,于是我让这位前同事帮忙分发一下问卷,这时候,他反问了我一句:说吧,你到底想干什么?

在他的眼里,如果没有一些利己的原因,我绝对不会做这件事情的吧,很合理的思维;

行为科学告诉我们:人的行为背后是存在动机的,动机的强弱绝对了行为的强度,很符合普遍的认知,我花时间和金钱义务做好事,背后的动机看来不一般;

我想对那位前同事说:很多人想通过成就自己来成就自己,而我想通过成就别人来成就自己。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加入一定的利己因素可能会让事情更好理解,因为这样才符合常规认知;

今天跟这位同学的聊天过程,让我想到这是不是也一种普遍认知:你错可以证明我对,我对也可以证明你错;

在我和你不存在充要条件关系时,我对与你错,没有任何因果关系;

充分必要条件也即充要条件,意思是说,如果能从命题p推出命题q,而且也能从命题q推出命题p ,则称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且q也是p的充分必要条件。
如果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有事物情况B;如果有事物情况B,则必然有事物情况A,那么B就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 ( 简称:充要条件 ),反之亦然 。

我不等于你,你也不等于我,我对不能证明你对,我错不能证明你错,我对不能证明你错,我错不能证明你对;反之亦然:你对不能证明我对,你错不能证明我错,你对不能证明我错,你错不能证明我对;

给自己和那些从外部找寻答案证明自己对错的同学,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相《一》我错不等于你对 ,我对不等于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