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未央》:在我看来,安妮宝贝的可贵,在于她写出了“宿命”



1


对于一个从小沉浸在世界名著里而根本无暇顾及其它作品的人来说,安妮宝贝,这个存在在许多人青春记忆里的作家,在我的青春里她是缺失的。

也可能有一种傲慢。记得在中学里的那段时间,有次接触到她的作品,具体讲的什么现在不记得了,只记得大概的场景和意境,大概是一个女孩子在一片坟墓地里的感伤,当时看到这样的作品,觉得深井冰,于是便把安妮宝贝归类到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春作家的行列里,比起世界名著的那些大家,他们自然是上不到我心中暗暗搭起的台面的。

许多的傲慢,也许源自于懵懂无知,至少是对某一方面认知感受的缺失。

当时间慢慢给予我更多对世界的认知感受,也便让我放下了更多的傲慢。

第一次心中冒出想要重新认识安妮宝贝的想法,是在看到电影《七月与安生》的时候,心中有了一些小震撼。以下是当时的一些文字。


而生活总是琐碎的、繁忙的,也是琳琅满目的,这个小震撼的余波,在生活的大海里没过多久就消失得不见了踪迹。

宝妮宝贝这位作家,在我内心里刚刚登上了台,又匆匆地下了台。

今天下午路过电影院的门口,看到《八月未央》的宣传海报,再看看电影的排档,最近的一档就是她,电影的评分是不高的,但我也并没对她抱太高的期待,只是作为消遣打发时间而已,不期待她能给我带来什么震撼。

期待很低,但她却像黑马一样突了围,逆袭,然后再一次登上了我在心中搭起的那个台面。

助她登台的最大的亮点,是她在电影里面讲的关于“宿命”的东西。今天我想围绕这个点简单聊一聊。


2


电影里面的主角未央,刚出生不久,她的父亲便抛弃母亲离家出走,从那一刻起,母亲便陷入了对父亲疯狂的仇恨之中,这个仇恨的对象父亲已离开,未央,便成了承接这个仇恨的载体,承担起了母亲歇斯底里的对于父亲爱与恨的撕扯。在这样恶梦般的生长环境下,小未央本能渴望逃离,一方面祈祷变成小鸟飞走,一方面渴望这个病态的女人消失,而她的渴望她也确实付诸行动了,她锯掉母亲所有高跟鞋的鞋跟,在一次母亲再次追打她的时候,高跟鞋跟断裂,母亲摔下楼梯死去。

未央从此生活在内心冰封的孤寂中。在一次日语学习班上,同桌来了一位长相酷似母亲的同学,对方表现出来的性格叽叽喳喳十分热闹,跟未央完全不一样,她们对对方都有一种致命的吸引。而这次的相遇,也开启了接下来的宿命之旅。

剧透先到这里。说说这里已经展现出来的“宿命”。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遇到某个人的时候,莫名其妙地,我就是会对他产生不一样的情愫,让我接下来会跟他发生一些事情。哪怕他没对我做啥子,我就是会对他产生有别于其他人的极度强烈的情感,这个情感有时是正性的,比如喜欢,有时是负性的,比如憎恶。

我们不清楚我们情愫的来源,于是,我们就会简单地给我们自己一个解释,说这都是命,就像电影里面的未央,她将她与小乔的相遇解释为宿命。

我们去掀开“简单粗暴解释”的面纱,看看背后有什么样的风景——

未央性格冷淡孤寂,这样性格的养成环境,是一个病态的原生家庭。

小乔性格表面上率真欢乐,叽叽喳喳话不能停,完全是未央性格的反面,这样性格的养成环境,虽没有未央原生家庭的那种病态,却也跟未央原生家庭一样缺爱。

同样缺爱的原生家庭出来的孩子,为什么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两种性格?

这里我要说到一个心理学上的防御机制,叫做反向形成。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不被现实世界所接受的时候,他就将这种真实的感情压抑下去,进而转换出与真实感情完全相反的感情呈现出来,当然,这个转换过程完全是在一个人的潜意识状态下发生的,个人是完全没有察觉的。而我们怎么去识别这个感情到底是真实的我们的真感情呢,还是反向形成后的假感情呢,一个比较重要的观察点就在于,看这个呈现出来的感情的“刻意度”,如果它是假的,我们生怕它一不小心就败露了,我们会十分刻意地故意张扬它,表现出来的样子便是这个感情看上去有点剑走偏锋,比较极端。

我们看看电影中小乔的性格,热闹得相当极端,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只要她一停下说话她就缺乏安全感。

一个真正温暖充满爱的孩子,她会比较热闹,但会张弛有度,热闹得起来,也安静得下来。一个安静不下来的孩子,难道是怕她一旦安静下来了,她孤寂的内心就要暴露了?

是的。

小乔是在用她的热闹,防御她的孤寂。她将她内心的孤寂反向形成为停不下来的热闹。而真实的她的内心,孤寂不比未央少。

都是同样孤寂的两个人,表面上巨大的差异,实质上,他们是同类。

看见对方,就像看见自己,因为熟悉我们自身,我们对同类的嗅觉也很敏感,十分容易轻易地就识别出了他们,就像我们熟悉汉语,我们能很轻易地就识别出汉字一样。

并且我们很容易对对方产生惺惺相惜的感情。疼惜对方就像疼惜自己,忍不住想要去疼惜对方的孤寂,就像疼惜我们自己的孤寂一样。

未央和小乔,两个同类相遇,她们自然瞬间识别出了对方,并在同时,对对方产生出了无限的惺惺相惜的感情,忍不住想要在相遇后的日子里去给予对方更多的疼爱。

所以,他们不会像一般过客那样,匆匆相遇之后就会匆匆别离。她们之间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这是未央和小乔宿命之下展现出来的一方面的风景。还有另一方面的。

这另一方面主要是未央单方面的。这里涉及到一个心理学的名词叫移情。

移情,是指我们把我们过去生活中对某个重要人物的感情,转移到了另一个人身上的过程。它的发生,一般是在我们遇到的某个人跟我们过去生活中的某个重要人物有相似的地方的时候。

小乔长相酷似未央的母亲,在见到小乔的第一眼开始,未央便开始了她的移情之旅,她把她对母亲的感情转移到了小乔的身上。

未央对她的母亲爱恨纠缠,虽然她如此恨她的母亲,但孩子天然的对母亲的渴望,让她对那个病态的母亲还是残存着许多爱的渴望。她曾经用隐秘的方式杀死了她的母亲,对她母亲的恨,已经用如此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出去,剩下的对母亲爱的渴望在心中需要找到承托的对象。

小乔便是一个十分合适的人选。她跟未央母亲太像了。

自然,在潜意识中未央便会在相遇后的接下来,忍不住把她对她母亲的一系列感情寄托在小乔的身上。

有的人,我们跟他们相遇,相遇了就相遇了,然后再擦肩而过就擦肩而过了,不会在我们的内心里生起一丝涟漪。

而有的人,我们一旦跟他们相遇,相遇的开始,便仿佛是宿命之门的开启,通过他们,我们要去完成许多我们人生尚未完成的课题。

未央,便是需要借助小乔在小乔的身上去完成她尚未完成的课题。

如此看来,玄妙的宿命之下的风景,也便是这么普通不过的人的感情的存在了。

这些实实在在的感情,推动着人们走向宿命之门。


3


一个好的作家,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好的人性记录者,她以她敏锐的视觉,观察着人性当中那些幽微的风景,记录着他们的发芽、生长、发展,以及消退和灭亡,然后,再以充满文学意味的词汇讲述出来 。

“宿命”这样的词,充满了无限神秘的色彩,指向一种玄妙的未知的神奇力量。引人入胜,但也把人带入一种无所掌握的空虚中。

无所掌握,便容易生出恐惧。

但也别害怕“宿命”。当我们揭开她神秘的面纱之后,我们所见的风景不就是如此这般的有迹可循的存在?

在更早的人类社会存在的时期,他们对这个世界有着更多的未知,那个时候的他们,一定有着更多的宿命,像是“四季更替”这样的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无比习以为常的客观规律,对于他们来说,或许都是无比可惧的宿命般的存在。

所以,重点在于,去看见这些宿命,看见它底下是什么样的风景。

安妮宝贝让我有重新认识她的想法,在于,她看到了宿命之下那些风景的存在,她以她笔墨的方式,把它们呈现了出来。

接下来,我可能就需要好好去了解并理解一下她笔墨之下的那些风景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八月未央》:在我看来,安妮宝贝的可贵,在于她写出了“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