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整本书阅读研讨会的点滴思考和心得

        12月14日,有幸参加在乌市兵团一中举办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研讨会。那天早上,我早早到会场坐在前排,到了9点50左右,全场上千的座位已经座无虚席。活动一开始,先由西安名校高新一中的王华老师上了一节名著阅读研讨课:走进《骆驼祥子》。

       这节课,王华老师设计的很新颖,切入点也很准确,一个“福”字和一个“祥”字,寥寥数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祥子真的会如同他的名字一样一生吉祥如意吗?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往下阅读的愿望。紧接着她又抛出“为什么叫骆驼祥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通过了解祥子性格特征和骆驼的相通之处,进一步探索小说的主题。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王老师设置“抓住人物,明确故事”,抓住祥子前后性格变化的特征,明确整本书的故事,紧接着王老师把整本书的精华和高潮通过一线串珠的方法,让学生明晰故事情节,详细了解何为祥子的“三起三落”。最后,王老师让学生自己读指定的内容,用圈点勾画法,做批注等方式深入文本进行尝试性阅读。整堂课既有方法的指导,又有实质性的阅读活动,最后生成学生个体的阅读成果。可以说这是一堂很成功的名著阅读指导课。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深入文本去阅读,抓住重点去阅读,最后生成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理解,这也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去学习和不断去探究的。

        第二节课,来自陕西西安交大附中的姚琳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傅雷家书》研读课。姚琳老师设置的主题是“两地书,父子情”,对《傅雷家书》这本书进行了选择性的阅读,从而达到了解整本书内容,进一步探究中国式父子关系,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感染带动家长进行家校共读的目的。整本书的阅读,不仅要有方法上的引导,让学生读进去,沉浸其中,更要让学生读出来,生成自我自我的理解和感悟。这次整本书阅读研讨会一个最大的变化和核心问题就是,从2020年中考开始,名著阅读的分数由原来的4分提升到6分,再到以后的10分和15分,循序渐进,最终保持一个高分的重要地位。而且考察的题型也要有所变化,不再是简单的对名著和作者本身的简介和识记,而需要学生们真正的深入文本,真正的去读原著才可以拿到相应的分数。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改革,自治区语文第一人董名师老师也说了,目的是让孩子们真正深入文本,沉浸其中,而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的阅读。

       本周三,我们全体语文老师做了一套中考模拟试卷,有一道3分的名著阅读题,考察的《水浒传》,题目的四个选项出题非常细,涵盖了《水浒传》的主题、人物性格的分析、对主要事迹的评价,还有对整本书把内容的整体把握等很多方面。如果没有真生去阅读原著,仅仅浮光掠影的了解大概内容,这一道题几乎就是靠蒙的。我虽然在大学的时候看过两遍《水浒传》的原著,还看了它的一些名家评书,自认为对水浒传还是很熟悉的,然而这道题最终我还是做错了。我想不外乎就是一下几种原因:一是时间长了,对名著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有所淡忘;二是书虽然读了,但是并没有对它进行重点内容的梳理,三是只是读,并没有进行圈点批注,边读边思考写下自己的感悟。

       我们都知道,初中阶段,学业压力大,而阅读并不能很直观的体现在分数当中,因此很多学生不愿意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名著阅读上,而是多去刷题,更多的时间都花在数理化上。然而,没有一定阅读量的学生,以后势必在语文这个学科中吃大亏。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语文老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阅读,真正沉浸到文本中来,攫取书中的精华部分进行吸收和感悟,这一点,语文老师无疑任重而道远。因此,我认为在以后的名著阅读课上,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最好的做法就是制定好阅读目标,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老师在阅读指定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梳理重点的内容,带领学生再次回顾。每周老师们也应该舍得拿出一节到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分享阅读的感受。我想长此以往,师生共读,一定能够起到相互促进,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性,引导学生真正走入文本,真正的“读进去”,然后“读出来”。我想这样的话,无论中考的名著阅读题型如何变化,学生都能应对自如,不仅仅实实在在的提高分数,也可以真正的和名著对话,沉浸其中,逐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最终达到一个较好的阅读状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整本书阅读研讨会的点滴思考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