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有感

以前对美学几乎没有接触过,恰好Joy分享了《**美学原理**》这本书,自己做一点功课后有了初步的认识。想从三个方面去写点自己的看法,一是美的三种境界,二是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的理念,三是由此而延伸的大美小美的想法。

**1. 美不自美三境界的理解**

一般认为,柳宗元“**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应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老鹰在高空盘旋,不过觅食而已,人却看到了自由与孤傲。姑娘低下头,不经意的动作,徐志摩却看到了“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离开了观赏的人,老鹰是苦逼的劳动者;离开了多情的徐志摩,姑娘可能只是想低头系鞋带。

(2)**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

对于这一境界的最佳解释,除了“情人眼里出西施”外,就只有这张图了

(3)**美带有历史性**,因历史、民族、文化等不同而不同

肥美肥美,唐朝以肥为美,与现代人的审美截然相反。时代审美与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仓禀实衣食丰,人生而肉多肥美,代表有着优越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则是生性和品格的保证。而现代,瘦而有型,代表着健康的饮食与持续的锻炼,故而以瘦为美。

**2. “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

二者都是美学中的理念。前者自西方传入,认为审美主体和客体是分开的,二者相互独立,在此基础上再去探寻“美的本质”。《美学原理》作者叶朗,是继朱光潜与宗白华之后的又一位美学集大成者,他通过对西方“主客二分”中“主观美”和“客观美”的批判,进而提出“天人合一”的美学理念,将中国东方美学的思维方式转到“美在意象”上来。

**3. 美感与快感**

从唐代的“肥美”到如今的“瘦美”,联系到现实中的“看脸”,发现其中还是有难以解释的地方。

比如面孔的美,无关体型肥瘦,五官匀称标志,一般会划分到“美”的阵营里,而通过化妆,临时改变面部细节,也能显得“更美”。那么问题来了,面孔之类的细节的美,似乎无关意向,受到人物、心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并不大,貌似“天人合一”的理念不适用,这该怎么解释呢?

一个人的长相让对方产生美感,这是本能反应,是一种快速的感性判断,通常一眼就能判断出来。感性判断与理性判断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判断的速度。而美学研究的,是如何用理性思维去理解感性功能。若要将面孔的感性审美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则要加入绘画中的“三庭五眼”“黄金分割线”等工具,这样也能分析个审美标准来。对于面孔类的感性审美,可以用“快感”来形容;对于理性审美,可以用“美感”来形容。快感满足实用的要求,而美感则符合“美在意象”的理念。

(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