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教师专业写作进阶之路》的学习感悟

听《教师专业写作进阶之路》的学习感悟

前言:我发现一个问题,听了那么多关于教师写作的讲座,为什么还是写不好文章?为什么我写的文章总是缺乏理论深度?从郝老师的讲座中,我找到了答案。

4月21日晚上8:00在中国名师资源库,听了郝晓东老师的直播课——《教师专业写作进阶之路》。

反思自己,首先光是“写”就有问题,想起来了写一篇,觉得忙了就不写。偶尔写,偶尔不写,自然写不好,而且有些时候,写个开头就没有下文了。为什么?觉得太难写了,因为写就意味着必须要思考,不思考哪有文字迸发?写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郝老师说:不要等你准备好了才写。 好文笔是练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要有“准备好了,再一炮打响”的念头。先写起来,就成功了一半。这可能是对初学写作的一个人的忠告,而对于我来说,开始写起来不是问题,难在坚持,难在没有合适的素材可写。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每日被繁杂琐事环绕而心生焦虑,连静心写作的想法都没有了。而我知道,静心写作是治愈焦虑的良药,写的过程就是梳理自己的思绪的过程,将一切想法理顺,理清楚,然后再去动手实践,这也是写的必要性。所以郝老师说“先写起来,就成功了一半”,的确很有道理。

那么如何写好呢?大白话谁都会写,可是写好一篇文章却并非易事。郝老师谈到了支撑写作能力的三个核心要素:思考是本质,输入是关键,输出是结果。写作是对输入进行思考后的输出。

郝老师给写作下了一个很专业的定义呀,为什么我写不好?光想了,仅仅去想肯定是不够的,没有输入,即便坐那儿想一下午,也写不出什么东西来。郝老师就“输入”究竟该怎么做,给了我们以下的建议:

提高输入强度——每天阅读1小时,一年500万字

提高输入标准——高人写的书,优质公众号,经典书

提高输入效果——阅读不是目的,吸收才是目的

带着目标和预期阅读,养成边读边思考和做笔记的习惯,主题式阅读,好文章反复读,带着批判性思维和学习的心态,不断与自己的生活、工作进行关联。

联想到自己,我缺乏的就是带着目标和预期去阅读,虽然偶有读书,但是毫无目的,漫无边际,想读哪本书就读哪本书,微信里看到什么读什么文章,同时又缺乏“主题式阅读”,所以到真正写的时候,就没有东西可写,因为读文章漫无目的,没有什么思考,并没有真的“输入”。

中国教师报主编褚清源提到一些教师投稿缺乏理论深度,那么,如何让我们写的文章具有理论深度呢?训练思考能力。 郝老师谈到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习惯性追问事物的本质

习惯性建立知识的链接

习惯性应用所学的理论

我想,知识的链接和应用所学的理论,前提是我们得有“知识”和“理论”,这与前期的“输入”有关。

接下来,郝老师谈到了如何“输出”。强化输出能力。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频写持续写:写作是门手艺,三天不练手生,写得少,每天写;

写故事写观点:人天生爱听故事,观点提升认知;

建立写作流程:定主题—拟标题—搭框架—查资料—写初稿—修改—排版——校对—打磨—发表;

建立反馈系统:写得好不好,哪里好,哪里不好,多少人喜欢......

如果我们能按照郝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去做,那么就真的离好文章不远了。郝老师还谈到了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如何去修改文章。在这里,我暂时先不写吧。因为首要任务是把刚才提到的这几个方面做好。然后再去思考如何修改文章。

接下来,我想进行一个“主题式的阅读”,就一项我急需了解的领域进行专业方面的阅读,然后再来写写自己的阅读收获,想必一定就可以和理论深度建立起来联系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教师专业写作进阶之路》的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