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与香港,谁更接纳中国大陆的文化?

香港来过很多次,第一次应该是2003年-2004年,也就是15年前。但台湾今天是第一次来的第二天,住在了林森道,中午吃饭的时候和卤味面条的大叔聊天才知道,这是以前日本的红灯区。同时也聊到了关于小店生意,党派选举,和医疗,小孩的教育。后来想想,我也不知道为啥了这么多的大胡同,但应该我都是在听,80%大师在讲。


中环,香港


从香港机场出发的那一刻,我渴望而又好奇的找到问题的答案,台湾和比香港更接纳中国的文化吗?于是我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同样的消息问问大家的建议,90%的回答都是“台湾”。

一月十四日, 台北。

看着这和日本类似的狭窄的单行道,招牌林立,模特车来来去去,各种小吃单有序的开着。于是我放下了行李,回到了给我指路的大叔的卤煮店,至少是有过一面之缘,给给我帮助。于是我点了面,我问及有没有饮料的时候,大叔指向了隔壁的茶点,我就买了杯金桔柠檬茶。和大妈也寒暄了两句。虽有口音的差别,但并无一丝的障碍。我说了我是第一次来到台湾的时候,大妈就问我有没有计划去哪儿玩。简单的互动让我感觉到一点都不陌生的邻里间的互动。

大叔的十五香卤味

其实到了酒店Check in的时候也有着一丝丝的亲戚有助的感觉,和香港完全不同。

单向道


一月十四日的9点多和公司的律师聊了近40分钟,关于公司股权和架构的问题,还算高效。

看了会书,11点多又和一个见过几次面在上海从事舞蹈工作的96年的朋友讨论了关于最近情感和沟通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貌似她对我的沟通方式,说话时态度,开的玩笑不开心了。聊了半小时,11:30结束,也并未有任何的进展。

和在纽约的朋友聊了几句,计划着过年去欧洲看看欧洲的演出市场,正好也是个自己游机会,想着去年圣诞前后在欧洲的旅行,特别期待今年的有一些新的收获。

其实最近每天在脑海里闪现的就是,如何才能做到冠军?前几天自己朋友圈发的一条,“在美国做到冠军,更多的是天赋,在中国更多的是努力。” 很多人觉得有道理。但如果把中国,台湾,香港,分开来看,可能也不竟然。

看到了街上林立的各式各样的小店,大家有说有笑,做着不一样的风味,服务,冠军这个词可能很少会被想到,但和大叔聊天得过程️,提到了郭台铭,张忠谋,应该都是台湾的骄傲和冠军了。

而在香港,我没有遇到这样的大叔,也没遇到和我说香港冠军李嘉诚的人,从大学开始我一直有个疑问,香港人人觉得房价是个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一直觉得靠着地产起家的李嘉诚是家人企业家的代表,每每谈起,羡慕不已。

香港的冠军是房地产,台湾的冠军是制造业。我也联想着这和文化的发展和融合会不会有一些联系?当然一个多维度,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问题,不应该是解决了这么一个问号就能解决。但文化和经济发展一定分不开的。

1月15日,深夜01:41

你可能感兴趣的:(台湾与香港,谁更接纳中国大陆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