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浮沉》

        想必大家都学过杜牧的一首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首诗抒发的是作者是对唐朝那些达官贵人奢靡享乐的批判和讽刺。自古这种“商女不知亡国恨”的说法,在历史上留下让世人唾弃的眼光,当我看完这部影片,似乎对这种根深蒂固的古训有了莫大的改观。那是1937年岁末,日军入侵南京,在这场殊死拼活的战斗中,还是没有逃过沦陷的命运,反而更加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南京大屠杀是一段黑暗的不忍回忆过往,那份残暴对于当下九零后的我来说,无非是纸上谈兵,我能做的只剩下祭奠与缅怀。

      这部影片里,我仿佛更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国人民命运的悲惨,同时也深切的感受到一种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的迸发。一切仿佛还历历在目,不知道一颗小小的弹丸就可以让六朝古都一夜之间化为废墟,不知道战场上厮杀得多么激烈才导致了这样尸横遍野的惨象,在战火纷飞的南京街头,每个人都在逃亡,想要逃出霍乱,逃出这场硝烟,而没有尽头的迷雾带给人们的是灰色般的绝望,因为任何人都躲不过被宰割的命运。倘若我也生活在如此黑暗扭曲的动荡年代,结局可想而知。

        张艺谋导演的作品风格有多种类型,而这部影片正是他反思类作品之一,它通过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较量,在未成熟的体制框架内人的挣扎和情欲的斗争,而这些斗争和挣扎彰显出高尚的人格魅力,见证了那个年代多种命运的思想烙印,值得人们反思,更重要的是让亿万中国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2011年导演影片《金陵十三钗》,邀请好莱坞特效制作团队和克里斯蒂安·贝尔加盟,并启用数十位新人出演。在国内影视界曾赢得多项荣誉称号。影片全长两个半小时,却凝结了作者四年的心血,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大屠杀为题材背景,讲述了在一座教堂里互一群不相识的人绝地逢生的心酸故事,其中浓缩史实的精华部分,提炼出一个个精悍短小的感人故事,博得观众眼球不仅仅是那些惊险刺激的场面,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我们曾经那段最难以磨灭的伤痛,珍惜今天这世界来之不易的和平。

        国难当头,多事之秋,上上下下的中国人都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存活。他们之中有一些为了苟活不惜沦为日本人的附庸,生活就像一根随时会引爆的导火线,到头来落得自身难保  下场,时过境迁后被冠上祸国殃民的骂名。而另一些人他们与国家同存亡共死生,不论身份贫贱与否,都秉持着那颗最纯良的心,最起码人性本善的灵魂没有泯灭。我为那些世态炎凉的作为感到悲哀,对那些视死如归的勇士报以祈祷。

        电影里无数的情节牵动着我的心,榨干了我的眼泪。看到穿着深蓝色学生装的教会学校女学生踩着一具具尸体逃生,身后被恶魔般的日本兵追杀,自己的心像被刀片割伤隐隐作痛。日本人在中国人心里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当时中国的国民经济薄弱,加上三座大山的压迫,我们只能忍受屈辱,过着暗无天日地狱般的生活。一支十数人的国军在长官李教官指挥下,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枪林弹雨,直到最后一刻,李教官自己做自己的掩护者,坠楼的瞬间将火药引爆,与敌军一起同归于尽,葬身火海。

        幸免于难的书娟等学生返回教堂,随她们一起来到的,还有受雇远道至此收敛神父遗体的美国人约翰·米勒。此时的南京城中,逃难的人们蜂拥进安全区和教堂寻找庇护,十四名风尘女子强行进入教堂避难,精通英语的玉墨希望借助约翰可以逃去南京的安全区。一场冒险正在悄悄展开。

        教堂里有一页彩色玻璃的天窗,书娟等女生总喜欢踮起脚尖望向外面的世界。一双明亮的瞳孔里装下了一幕幕黑色的恐慌,她们这个年纪经历过这个劫,将坚固那颗幼小的心灵。日军搜到教堂里,女人们早已找到了藏身之地。不幸的是,女学生们没有逃脱魔掌,她们本想躲进地窖里,可是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当日本兵向她们举起钢枪,她们已经到了桌子边上,谁都不知道桌子底下就是地窖的入口,如果她们进去,那么,所有女人都将暴露,可是书娟带领着学生们将其引开了。另一边,酒醒的约翰听到了枪声,慌忙的躲进衣柜里,当你看向自己时,才发现自己穿着神父的衣裳,他没有成为一只缩头乌龟,想利用自己是美国人的身份去赌一把,这种仁爱之心是让人可歌可泣的。

        暴风雨来临前有多么平静,它也不会给无辜者半点儿喘息的机会。女学生们被逼迫去日军的庆功宴唱歌助兴,她们悄悄爬上了最高的楼墙,宁死也不做任人碾压的蝼蚁。谁言“商女不知亡国恨”,正是这十二个放荡的女人乔装打扮成女学生,一曲悲怆凄惨的《秦淮景》缓缓弹奏,她们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偷梁换柱,只为护她们周全。

        最终的结局成了待续,画面穿梭到许多年后,她们依旧潇洒,笑靥如花,绝代风华。日本人罄竹难书的罪恶与暴行在历史的长河里变得醒目而冰冷,影片就给我们那透明而纯粹的品格却弥足珍贵。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的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