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1【序】

今天开始在线读一本心理治疗的叙事治疗的书,出自湾湾的心理咨询师黄锦敦。这是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老师推荐的,《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叙事治疗与旅行的相遇》。

咨询的事情又是另一摊了,改日再叙。这次是想在做个简单的记录吧。不仅是处于对这种心理治疗的好奇和兴趣,也因为只能在澳门公共图书馆找到纸本书短暂外借,和只能在学校图书馆IP范围内在线阅读。网上80+的价格让我这个扣扣索索的人不舍得一下子就买来,所以先看看再说。

因为要赶开题报告(拖延的事情又是第3摊了),所以只能读一点点克制一下。否则按照这本书的调调,我可能会用一整天读完他。但那太快餐了,我希望每次读完也有思考和输出,期待可以一定程度上代替面对咨询师的倾诉和输出,这样也可以慢慢不依赖他的理解和倾听。

【关于序】

260页的书,光是别人的序和自己的序就30页。虽然有的序写的还是挺不错的,故事总是吸引人的,但总觉得在序里这个作者是一种圣洁的存在。这种慢慢生活、自由旅行和耐心给大家讲故事还细细分析的状态也是我希望和喜欢的,西湖曾经也有一段时间是这样做的。但是时不时我又会被现实里各种事情拉开,认清所谓真实的生活和社会,面对生活、学习、工作、人际中的各种烦心事。我不确定这本书究竟会带我挖掘出内心深处清澈闪亮的自己,还是会让我意识到不同人的生活确实不一样,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

不过有一点是我很期待的:有人说作者对旅行故事的讲述,不是对好玩景点、吃喝拍照的总结,却是对路上遇到的人和故事的叙述,然后再从专业的叙述治疗的角度来做分析。我太喜欢这样的旅行了。说到这里我就想到硕士毕业自己去美国,当时的发小问我能不能代购,我说小东西还是可以的,大的可能不行因为我没带旅行箱可能带不动。她像要晃醒我的语气惊讶问我去了美国竟然不买包包化妆品简直天理难容。很多时候在一些大部分人共鸣的概念里我可能是无趣、不开窍、不时尚的,我当然也意识得到,但似乎我从来没有动力去改变这种preference,并且默默地守护自己的小圈圈。不知道在后面读这本书的时候,会不会真的是遇到和我的beliefs契合的作者呢?

最后,在【序】的部分,让我这个外行读者感到小小不舒服的是,整个书目录的安排似乎是按照作者旅行的地点来的:台湾、青藏高原、尼泊尔、和未知地点。这样本来不一样的旅行故事加上了一层游记的网红感。如果不是陈丹燕模式的美丽景色描述,有什么必要按地点来分呢?如果是讲述人的故事,按照人或者故事的类型来分呢?

我好想好想也像这位作者这样,在我自己的独自旅行模式下,回忆起那些遇到的阿伯、夫妻、小哥、爷爷、阿婆、小姑娘们,说出他们带给我的旅行中的故事和惊喜。或许也是有机会的?毕竟就是输出的地方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8-21【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