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腊八节

闲话腊八节

张海潮

腊八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大都与祭祀有关。腊八也一样,是古人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说文》记载:“冬至后三戊日腊祭百神,”并把这个日子称为“腊日。”

根据《风俗通》记载,从夏朝就有了腊八祭祖的习俗,至汉代,正式称为腊祭。“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代的《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杜甫有诗“腊日”,陆游有诗“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都是写腊八节的。

《隋书·礼仪腊八粥志》记载,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于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在南方腊八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北方有以面条做腊八粥的习俗。我们小时候过腊八,是在早上吃一碗腊八面。做法是在锅里下了小米、红豆煮着,一边抄了红白萝卜、白菜、豆腐。一边擀了麦子面和豆面交合的面条。小米、红豆煮熟了,下了面条滚起,掺入炒菜,加葱花、芫荽。最后输一点面水。一锅腊八粥就做好了。由于吃的欠缺,这样的腊八面平时很难吃到,所以也算是改善了伙食。在腊八的前几天,就盼着吃一碗腊八粥。腊八粥不仅是自家吃,还要和邻居们互相交换。谁家做好了腊八粥,先要给邻居家端一碗。据说,腊月初八是牛过年的日子。过去,腊八这天早上,主人要给牛做一锅饭,慰问辛勤劳作了一年的牛。为了表示对邻居家牛的尊重,每家都要给邻居家的牛送一碗饭,祝福来年牛的家族兴旺。当然,本意是祝福牛的主人兴旺发达。送完邻居,最后才能全家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到腊月二十三,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所以腊八粥一般都做得多一点。有谚语说:“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保存腊八粥的方法是,在锅灶后边放一个瓦罐,把吃剩下的腊八粥倒在瓦罐里,以后每天中午做饭时,从瓦罐里舀一勺子剩饭倒在锅里,这样一直保持到腊月二十三。过去有要饭的走到门上了,没有现成的饭,就舀一碗腊八粥给他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在豫西农村还有泡制腊八蒜的习俗。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这天算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有俗话说“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用蒜代替“算”字,,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

现在的农村也和城里人一样,腊八的前几天就准备薏米、黑米、糯米、红豆、花生、桂圆、红枣、冰糖、枸杞等各种食材准备熬制腊八粥了。不过我还是喜欢传统的面食腊八粥,那里边有长长的回味,有悠悠的乡情,还有永久的母爱的浓香。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话腊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