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榜单生活

    腊月初五这个阴雨绵绵的早晨,对于很多人可能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天。对于我来说,除了衣服湿漉漉、出门要带伞外,其实也是普普通通的一天。如果硬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今天的花呗又得还钱了。

    和很多网购一族一样,在淘宝花呗、京东白条、去哪儿等一大堆网站的利诱下,我也成功加入先花钱再还钱的大军,为每次扫到几毛钱的红包高兴不已。当然,每次到了还款的日子还是会大吃一惊,不过习惯是可以培养的,相信时长日久,我就会自觉形成消费习惯,今朝无钱先爽购,明朝有钱变月光。

    更要命的是,这些网站还非常贴心地设置了自动还款,到期了,自动划转,轻松愉快。年底了,还给你一个账单,最近花呗的账单不是又在刷爆朋友圈吗?

   其实不止花呗有账单,到了年底,所有的网站都要用大数据说话,网易云音乐及时地给我发来了年度听歌报告,并为我匹配了气味相投的音乐好友,只要我愿意,马上可以开展社交;豆瓣给我发来了2018书影音报告,告诉我一年读了几本书、看了多少电影,甚至会认真地帮我分析我的偏好;就连小小的搜狗输入法,都会提醒我,已经累计输入150万字,稍不留神就完成了一部《本草纲目》;相信不久以后,微信还会提供年度社交报告,告诉你和谁聊天最多,给谁发红包最多,最亲最爱的人,跃然屏上。

    放眼望去,当今世界就是一个大数据的榜单世界:微博上每日都有热门话题,好多明星为了上热搜那也是相当拼的;新闻早已不叫新闻了,叫“今日头条”,能不能上榜,要靠点击率和人们的阅读兴趣来决定;抖音上能否跻身网红的排行榜,也是要靠数据说话的。甚至于每天上班打卡、出门出行、吃饭喝水,都有贴心的app帮你做记录,告诉你开车走那条路不拥挤,吃饭哪家饭店口味更好,喝水多少才算健康,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大数据给你做了一个排行榜么?

    难怪马云会说:大数据是21世纪的生产资料。对大数据至少可以有这么五层认识:第一,数据目前被认为是未来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未来是数据重要还是算法重要,普遍的观点是:算法可以全人类共享,而数据不可能做到全人类共享。也就是说,算法是可以通过后期的学习得到的,而数据是珍贵的资源。第二,在数据的占有上,因为数据需要挖掘成千万上亿人的生活习惯和日常行为,所以数据收集的成本非常之高,这些资料只有先发的、实力雄厚的企业才能够占有,所以大数据注定会呈现垄断态势,目前国内来看BAT是能够垄断数据巨头,新近崛起的就是字节跳动。第三,考虑到数据的敏感性,未来国外企业要进入这一领域难度很大。第四,收集数据实际上也是一种投资,而且是成本很大的投资,所以数据价值显得非常重要,如何能够把数据变现,关系到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阿里巴巴把自己的很多消费者数据变现,这才是它成长为市值很大公司的关键,腾讯拥有很多兴趣数据,广度很大,未来的想象空间很大。百度的搜索数据已经通过竞价排名等方式变现,但这一商业模式正在走下坡路。第五,对于数据来说,闭环很重要,就是收集到的各类数据,比如兴趣爱好、位置、商业信息、消费数据、健康数据等等,能够通过一个账号进行整合,通过算法得出结论,目前阿里通过一个支付宝账号可以串联起很多应用,腾讯则是微信和QQ,而百度没有这样的账号体系。

   大数据的精准分析确实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我们购物不用货比三家,系统自动告诉你最适合你的;想要找个电影电视剧看,系统也会给你推荐,要命的是推荐的八九不离十,还真是你爱看的;吃饭不用东奔西走了,哪家好吃有人为你大众点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但正如尤瓦尔·赫拉利 《未来简史》中所说的,如果数据主义成功征服世界,人类会发生什么事?一开始,数据主义可能会让人文主义加速追求健康、幸福和力量。数据主义正是通过承诺满足这些人文主义愿望而得以传播。而为了获得永生、幸福快乐、化身为神,我们就需要处理大量数据,远远超出人类大脑的能力,也就只能交给算法了。然而,一旦权力从人类手中交给算法,人文主义的议题就可能惨遭淘汰。只要我们放弃了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而秉持以数据为中心的世界观,人类的健康和幸福看来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一旦万物互联网开始运作,人类就有可能从设计者降级成芯片,再降成数据,最后在数据的洪流中溶解分散,如同滚滚洪流中的一块泥土。

    但是大数据的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我们作为一个小小的数据,也许只能看着自己的账单和年度报告,开开心心地过日子吧!

    大数据时代,人类直观生活,思考嘛,交给算法吧!不然,你还能咋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数据时代的榜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