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致命弱点:多元无知

一。

最近读完了一部西奥迪尼的经典作品《影响力》,书中揭示了最具影响力的六种武器,分别是互惠、承诺、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里的第四章《社会认同》里提出的一个词:

“多元无知”现象。

它的解释是:在局面模糊不清的时候,人人都倾向于观察别人在做什么。

图片发自App

而通过这种现象又能帮我们解释一道全国频频出现的谜题:“受害者迫切需要,全体旁观者却无动于衷”。

一人有难,众人却集体围观的现象时常发生,很多解释大多都是从外部环境影响谈起,而本书则从我们的心理方面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解释。

二。

书中的列举的是发生在纽约市皇后区的一起凶杀案。

一位20多岁的姑娘,深夜下班回家,在住所所在的街道上被杀害。在此期间,她遭受了很长时间的攻击,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也大声的呼喊了很多次救命。令人难以置信的是:

38名邻居从公寓的窗户里眼睁睁的看着却不为所动。

35分钟后,袭击者的刀子才夺走了她的生命。

事件发生后,很多媒体都把目击者们的行为解释成漠不关心。城市生活的冷峻把人变得自私自利铁石心肠。

图片发自App

而两位心理学家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提出了一种解释:目击者都没有报警恰巧是因为当时有38个人在场,他们推测:

现场有大量旁观者在场时旁观者对紧急情况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

原因一是,大家都认为身边其他人会出手相助还不会轮到自己,单个人承担的责任也就减少了。

原因二和多元无知效应相关,很多时候,紧急情况乍看起来并不显得十分紧急。

比如:当我们听到邻居家有吵闹打斗的声音,我们会想是普通夫妻在吵吵闹闹外人不必干涉,还是真的有紧急情况需要报警。

当我们看到有人躺在路边是喝醉了发酒疯还是真的心脏病发作需要马上救治。

图片发自App

当我们不确定此类状况时往往会注意别人会做出如何反应,如果身边的人都是路过并而并没有关注,我们就会觉得情况并不严重。

可我们很容易忘记,其他路过或者旁观的人可能此时也在寻找社会证据。

三。

我们喜欢在陌生人面前表现的从容不迫,每个人都在悄悄的偷看身边的人有何反应。

这样一来在每个人眼里,其他的人都是镇定自若的。既然大家的反应都是如此,那看来这件事并也就不怎么紧急了。

这也刚好应了多元无知效应:每个人都得出判断,既然没人在乎,那应该就没什么问题。

多元无知效应在陌生人里显得最为突出,因为我们喜欢在公众面前表现得优雅而成熟,又因为我们不熟悉陌生人的反应。

图片发自App

所以,置身于一群素不相识的人里面,我们有可能无法流露出关切的表情,也无法正确地解读他人关切的表情。

因为局面的混乱情况的不确定,我们在别人身上浪费的时间直接导致了受害者错过了最佳救治或者求救的机会。

再加上多人在场而使得心里的责任感减少,我们更是会对一些危急情况视而不见。

四。

所以,在面对危机情况时,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引起周围人的注意,获得帮助呢?

该书中通过其他几例实验完美的证明了人越多越安全的想法是错误的。

旁观者没能帮忙,有时不是因为他们无情,而是因为他们不确定。

我们只要减少这种不确定性,寻找指定的目标来获得帮助就可以了。

图片发自App

在大街上突然发现自己身体不适,严重到需要马上求救。这时候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做出一副痛苦的表情,希望别人注意到我们,不是最好的方法。

大部分人可能注意不到我们的表情,即使少数几个人注意到了,但看见周围的人都没有上前帮助的样子,因为多元无知效应,他们就会认为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事,而我们也错过了救助的最佳时机。

书中这样说道:

就算是高声呼救,也不见得最有效,它可以让旁观者不再怀疑是否错在紧急情况。但无法消除他们的疑点:你需要怎样的救助?我应该上前帮忙,还是让其他更有资格的人来做?

旁观者带着这些迷惑,茫然的看着你,对你来说,生死攸关的瞬间就这样转瞬即逝。

所以,为了尽快得到帮助,我们最好指定一个人来帮助我们。

图片发自App

在人群中找到那个人或者让他帮我们找能更能有效帮助我们的人,增加他们的责任感。

别让“多元无知”效应再毁掉更多生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的致命弱点:多元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