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点苏格拉底吧

正如孔老夫子之于中国一样,苏格拉底之于西方也是绕不过去的人物,这就是古代先贤的影响力所在。在大学里面,看了好几个版本的《论语》,再加上一些周边的书籍,对于孔老夫子算是比较了解的。然而对于苏格拉底,则只是从一些书籍的夹缝中看到一二,知道他的“助产术”。到了给学生讲苏格拉底的时候,还知道了一些苏格拉底更具体的主张,以及苏格拉底之死的问题。但总感觉还是他懵懂的一个概念,或者符号,而不是一个实实在在为自己所了解的人。而今读了一下《苏格拉底》,算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虽然我买的这个版本垃圾的要死,错别字很多。

    首先,苏格拉底是一个话痨,不仅话特别多,而且特别喜欢跟别人辩论。不过讲得倒是很有道理,而且比较诙谐幽默,作为读者,不禁能跨越千年,感受到苏格拉底的智慧和可爱之处。所以算是一个有智慧的可爱的话痨,这样就更不会被人讨厌啦。其次,他是一个智者,而且也非常喜欢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引导年轻人,指出同胞的不足,进而促进城邦的发展。而且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主张什么,自己也身体力行,保持锻炼,不断学习,不暴饮暴食,不贪图钱财、美色……甚至招收学徒不收钱,孔老夫子还收束脩呢。用他的话讲,如果收了学费,自己就不自由了,就被受到束缚,到时候我不想理你了还不行,毕竟收了别人的钱。

  德尔菲的神谕:“认识你自己”,被他当做自己教育的一句名言。了解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克制一些欲望,把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长成方面。你想成为一个体态健美的人,就必须要保持锻炼,节制饮食;你想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就必须克制欲望,不被财富、美色所左右。非常羡慕那个时代的人,思想单纯,社会上的诱惑也那么单纯,不比我们这个社会,一切都太复杂了,诱惑也各种各样。不过,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人都有意愿和可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如果用这个时间,做了其他的事情,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就是懒惰。

  还有一句名言是“美德即知识”。正义、勇敢、自由、节制……这些美德都需要知识去辨别,去认识到怎么做才能算是真正的美德。知道应该怎么做还不够,还需要有克制和坚持的知识,才能坚定自己的信念,才能知行合一。这一点深有感触,很多人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经常给自己一个解释,“我都已经这样了,还管那么多干嘛”。往往很多困境让人看不到出路,所以钻进了死胡同,只能一条道走到黑,甚至不惜抛弃自己所坚守的良善。其实,很多时候可能只需跳出这个圈,看到更开阔的道路。但这一切都需要知识,需要眼界,需要提升。所以美德即知识,我觉得很适合现在的这个社会。但你觉得不得不为了一些利益,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的时候,可以想一想这句话,是不是自己没得选,还是自己的知识能力、格局气度不够。

最后就是苏格拉底之死的问题了,前面说到了他的一些性格,其实都是一些好话啦。说实话,当时的雅典人还是非常痛恨他的,就像现在的喷子痛恨那些学识高于自己,又批评指责自己的人一样,巴不得除之而后快。还有就是苏格拉底自我的责任感,也害了他,他觉得教育雅典人是自己的职责所在,特别是德尔菲神谕说自己是最有智慧的人之后,更是这样。那么,这就犯了众怒了,简单的人际关系学,或者说社会心理学。别人也是需要存在感、优越感的,你老是像一只牛虻、蚊虫一样叮咬别人,那谁会待见你呢?

  在这一点上,孔老夫子显得更聪明,温良恭俭让,谦虚、谨慎、不犯众怒、与人为善。所以孔老夫子得以被鲁国大驾迎回,享有崇高的地位,直至死去。孔老夫子的性格,可能受到农耕文明,熟人社会的风气的影响,讲究和谐,毕竟还要一起呆那么久。而苏格拉底则受到希腊城邦制的影响,太想为雅典城邦效力了,太想让雅典积极向上了,甚至不近人情。结果被他深爱的雅典城邦给鸩杀,或者说被他自己杀死。不过苏格拉底也活了70多了,他自己也觉得活够了,就算是死,也无所畏惧。因为比起死亡,他更害怕自己衰老,要是变成痴呆、残障,那想想都可怕。人死了,而且还没有任何著作,幸得一帮徒子徒孙帮自己宣传,把自己的言行举止记录下来,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要不然,或许之后的宵小之徒,都能对他嗤之以鼻,那可就是苏格拉底最大的悲哀了吧。

  嗯,总得来说,对于苏格拉底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了吧,他就不在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有智慧、有担当、身体力行的老话痨。

肖城明

于都福麒山庄租宅中

2019.9.10

你可能感兴趣的:(来点苏格拉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