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需要多少物品?

《林中小屋》,能促进幸福吗?

韩国的一档慢综艺《林中小屋》令我对生活又了一些新的理解,节目组挑选两位实验者远离城市,住进森林中的小木屋,根据任务提示开始尝试另外一种生活。

节目拍摄内容并无惊险刺激、神反转、爆笑段子这一类的情节,相反,只是录制实验对象一整天平平无奇的生活,生火、做饭、劈柴、散步、发呆、睡觉等等。然而也因此可以拿来对比我们自己的生活,从而引发对生活方式的思考,对于幸福的定义。

实验对象住进《林中小屋》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除了必需品外,其余的都要上交。
同时节目旁白出现:我们一生大概能拥有10000件物品左右,其中被我们实际使用到的只有20%。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带着根本用不到的8000件一起生活呢?

恰好我最近需要搬宿舍,开始整理自己的物品。以往只知道自己的东西会比一般人多一些,待收拾出来才发现可不至多一些而已。收拾了两天,扔掉的没有几件,看着放满半间屋子的零零碎碎直发愁。

我真的需要这里面的每一件东西嘛,或许并没有。根据节目的提示,我也需要重新定义卧鱼物品之间的关系。一系列对比参考后,我有了新的思路。看着面前半间屋子的零碎,我将它们暂时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必需品。只占一小部分,他们包括一个杯子,一个充电头,两根数据线,一把键盘等等。这里我给每件物品加上了数量,必需品不仅有类的限制,也应该有数量的限制,过多的数量也就不能成为必需了。

第二类是重要但不必需。比如我自己比较爱好烹饪,偶尔在做做饭,那么一套厨具,一个电磁炉就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真的没有,也是可以的。

第三类是扔了可惜以后有用。这类包括购物获得的精致一些的包装盒、买贴膜送的廉价数据线、买坚果送的开口器等等。

分好类后,再次收纳前,我准备第一类筛选重点留存,第二类限制数量,第三类扔掉。

我们总希望自己的生活过的方便舒适,所以我们需要各种各样不同的物品的各种功能来实现这种方便,随着我们对物品的囤积越来越多,新的不便又产生了。我们的房间变得狭窄,不够整洁。收纳越来越困难。找东西花费的时间越来越长。如此循坏,没有止境。

物品的数量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程度也是有界限的,过了,就是累赘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究竟需要多少物品?)